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人艾略特在其惊世骇俗的诗作中,一反前人的种种成规,别出心裁地运用现代诗歌技巧,创造出"荒原"的诗歌世界,从而改变了20世纪英美诗歌发展的方向。批评家艾略特依托"传统"、"非个性化"等话语,追求诗歌批评与社会批评的"秩序",开创了20世纪英美批评的先河。诗歌创作与批评之间的龃龉构成艾略特一生的主轴,也体现了他的诗歌观念与政治观念的冲突。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艾略特展现了一位现代主义先锋诗人与现代性语境里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  相似文献   

2.
T.S.艾略特持有强烈的基督教人生观,并对宗教与社会、政治、化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精辟的洞见。作为一名杰出的宗教诗人,艾略特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悲观绝望,到危机意识,渴望拯救,最后发展到在宗教中找到庇护与希望。并且,这位了不起的诗歌大师把自己的思想付诸独特而具魅力的诗歌形式,他的作品构成一个连续而完整的有机体,充分展示了作的思想发展过程和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T.S.艾略特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在在中国文艺界广为人知,并且对中国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的梳理,拟定出一条清晰而完整的T.S.艾略特在现代中国(1923-1948)的传播线索,以期深化我们对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学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T.S.艾略特自称为英国温和保守主义的继承者,他对当时自由主义的平等、民主、自由和个人至上等观念大加斥责,对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大加赞赏。他提出健康与和谐的社会应该尊重传统,当然他所认为的传统是动态发展的,是具体社会一历史的。面对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危机,他主张建立社会等级制,确保少数精英在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导向作用。同时,他主张建立拥有新的基督教文化的基督教国家以及基督教社会,救赎濒临崩溃的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艾略特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观呈现了他的社会忧患意识,展示了他敢于“面对社会发言”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对但丁和莎士比亚的批评文字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但丁和莎士比亚这两位西方文学界中最伟大的作家,作为批评家的艾略特认为两人的作品在意象特征和表达人类情感的维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两人的思想基础存在深层次差异.透过这些评论,结合艾略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不难发现他个人更心仪体系型的但丁.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的早期文论一度是新批评派重要的灵感源泉,但新批评派对艾略特的思想并非全盘接收,而是从"文本中心"的立场对之进行了修正.因此,当后期艾略特皈依了宗教、走向更加宽广的宗教文化视野时,双方的龃龉也就越来越突出.艾略特提出的"感受力的统一"、"客观对应物"以及文学与神学的双重标准,与新批评派"意图谬误"、"感受谬误"及对纯文学标准的坚持,形成了鲜明的分野.从对立于新批评派的角度来看,后期艾略特突破极端文本中心的困境,来到一个更宽广深入的文化境遇,恰恰对于新批评派突破自身瓶颈具有最直接的借鉴作用.在思考艾略特和新批评派歧异的过程中,我们清晰觉察到了文学"美"与"伟大"相互依存之中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关于“传统(tradition)”的理论是其整个“非个性化”诗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其“传统”理论加以阐释:“共时的存在”、“艺术从不会进步”、互文性。  相似文献   

8.
选录诗文的人,都会显出自己鉴别取去的眼光。作为一位选家,金圣叹从深广繁富的典籍之中选出“六才子书”,并成为天下妙文,这实际上已面临着文学作品如何经典化的问题。金圣叹对“六才子书”的解读方式显然是一种形式化的解读。他以文学的准则,通过形式化的解读,将“六才子书”与经史隔离开来,从而确立了自己独立的美学品格,建立了与儒家经典不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传统"新概念与"非个性"理论;在"论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提出"客观对应物";在<玄学派诗人>中批评"感受力分化",倡导感受力融合.这些都阐发了他这样的诗学观:诗人应该有历史意识,化个人经验为普遍经验,把过去的一切看成动态的体系,赋予这个体系新的意义,将个人的新的艺术品加入到这个体系并略微改变这个体系;诗人应化主观感受为外部世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心情感的完全契合,使精神与物质统一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0.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传统"新概念与"非个性"理论;在"论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提出"客观对应物";在《玄学派诗人》中批评"感受力分化",倡导感受力融合。这些都阐发了他这样的诗学观:诗人应该有历史意识,化个人经验为普遍经验,把过去的一切看成动态的体系,赋予这个体系新的意义,将个人的新的艺术品加入到这个体系并略微改变这个体系;诗人应化主观感受为外部世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心情感的完全契合,使精神与物质统一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1.
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艾略特可谓美国“新批派”的开山大师,他的文学整体论,非个性化理论和他的批评风格对新批评派的本体论和文本细读有直接影响,艾略特后期的批评重点转向社会文化批评,与新批评派趋向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不同  相似文献   

12.
T.S.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后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也是现代主义的代表诗人。作为现代主义的先驱,其意象观在世界文坛中独树一帜,多样性与复杂性是其意象应用的主要表现。意象是文学评价者关注的永恒话题,对诗歌主题的表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价值,也是现代主义实践客观化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T.S.艾略特的诗歌意象应用受到多个文学流派的影响,其中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意象主义以及玄学派诗人都对艾略特的诗歌意象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艾略特诗歌中的意象应用其实也是其个人生活和精神状况的真实写照,因此分析和研究其诗歌中的主题意象成为研究艾略特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略特的诗歌创作通常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技巧,将蕴含大量新鲜独特诗歌意象的隐喻暗含其中,从而体现其独特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3.
乔治·艾略特作为一名跻身英国“伟大的传统”的女性作者,作品影视化后广受好评并造成轰动。她在女性的叙述权威的构建上做出了不少尝试,这或是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看来,她对于英国小说传统中的女性形象“天使与恶魔”范式进行了解构。在叙述声音上,她利用了男性的言辞来传递作者的女性叙述声音。在叙事视角上她将女性从“被凝视”的客体变成了“观察”的主体。她从这些方面对于女性叙事权威进行建构,但是却受制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环境,她又不得不对其进行了削弱,似是相当矛盾的。  相似文献   

14.
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诗歌中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在开创现代诗风时艾略特也借鉴了传统,其中主要一点就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传统。在艾略特早期的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玄学派诗歌传统的继承、结合和发展,还可以看到他通过各种具有玄学味的新颖意象和晦涩难懂的诗风来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学经典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最为震撼人心、最具永恒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在生态批评视域下对文学经典进行重读与重评,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思维范式,并以其独特的策略促进对文学经典的重塑,对文学史的重写。  相似文献   

16.
"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T.S.艾略特是欧美现代派最有影响的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荒原》开启了英语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被誉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而中国"新月派"前期的重要作家闻一多是深受艾略特影响的著名现代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死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名篇。在对两位诗人的生年及作品进行了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荒原》与《死水》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及艺术观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T.S.艾略特作为现代派诗歌的著名诗人,其文学影响力不容小觑。20世纪20年代以降,中国学界对艾略特展开了多方位的探讨,首先是对他的诗歌进行了译介,尤其是集中分析了他的代表作《荒原》。在艾略特作品以及诗论的研究方面,叶公超、赵萝蕤及袁可嘉等知名学者提出了诸多深刻的见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艾略特诗歌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宗教思想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艾略特对我国国内诗坛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新月派”“现代派”“九叶派”等流派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艾略特的诗论精华,从而丰富了国内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8.
Tony 《新高考》2013,(2):31-34
[导读]19世纪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她其貌不扬但天资聪颖,她历经困厄但勤奋好学,她面对压力但矢志不渝.在情人刘易斯的鼓励下,艾略特开始小说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就,跻身于世界文学名家之列,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位英国女作家的生平吧.  相似文献   

19.
透过 2 0世纪最具影响的诗人艾略特与 19世纪的巅峰诗人渥兹渥斯的诗歌与评论阐释他们的契合处 ,展示文学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与浪漫主义先锋人物之间的共同特质。重新正确认识这两位世界文学巨匠所开辟的道路 ,他们深邃的思想艺术火花必将照亮后继者  相似文献   

20.
李娉 《天中学刊》2024,(1):20-27
作为20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最具影响力的捍卫者和复兴者,以赛亚·伯林在其学术生涯中对马克思既给予了充分关注,又做出了激烈批评。在人格上,伯林把马克思刻画成一个令人生畏的“复仇者”形象;在理论建构上,伯林把马克思描绘成一个“历史先知”的形象;在理论后果上,伯林把马克思描述为一个“极权者”形象。伯林对马克思人格的刻画并不完整真实,对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理解存在错误偏差,对马克思理论后果的评价充满偏见与不公。同时,伯林的批评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启发我们要审慎对待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要在承认消极自由的基础上追求积极自由、要重视个体责任和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