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怎样交友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那么,是不是说朋友交得越多越好呢?其实不然,如果交友不慎,不仅不会多一条路,反而会给自己的人生道路设置种种障碍,甚至会使自己坠人万劫不复的深渊。  相似文献   

3.
交友之态     
非圣贤而又寂寞的人,多半是心理过于狭隘之故。狭隘并无好处,因此,我们还是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常态为好。[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1.八拜之交 旧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姊妹为八拜之交。 2.布衣之交 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 3.车笠之交 指不以贵贱而渝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赵莹 《天津教育》2001,(5):34-35
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兴起,家庭上网日益增多,网吧比比皆是,网上聊天交友这一时代热点时尚,猛烈敲打着中学生的心,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于是网上聊天交友成了少男少女们十分火爆的交友渠道。据对100名初中学生的调查,有网上交友行为的就占71%,热中于此种活动的则占43%。因此,对于这些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进行交友指导,特别是网上交友指导,变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在儒家所讲的伦常中,朋友亦为重要一伦,对于交友之道,孔子也多有论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之进行了论述:一、交友的态度,二、交友的对象,三、交友的原则。孔子的交友之道在当今仍不失其价值,对我们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说说交友     
朋友,在物欲横流、人情浇薄的现实世界,无疑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在我的心目中,朋友应该是一泓清澈见底的泉水——时刻为我们的心田送去一片清凉;也应该是茫茫黑夜中一颗明星——在我们迷茫时给你希望;更应该是一面明镜——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够使我们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8.
朋友在一个人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人物,真正的朋友可以在难过时分担忧伤,开心时分享快乐.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大学生交友过程中容易形成的误区,并引导他们要走出交友的误区,交上真正的朋友.  相似文献   

9.
10.
《老年教育》2008,(1):27-27
广交朋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朋友,不仅对一般人重要,对老年人来说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1.
“道”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孔子的学说是道学。孔子道学并不仅仅是经验层面上的伦理知识之学,而是具有超验本体层面的、可以执一统多的人文整体精神的思想体系。孔子的道学形上学主要表现为价值的或境界的形上学。孔子主张个体生命以“道”(天、天道、天命)作为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超越性根据,通过“礼”这一中介推展出伦理、规范和内在超越之路———践仁以知天,即使人在道德的自我修养过程中达到与无限的“天道”、“天命”合一的境界。因而,他的道学形上学体现出即超越即内在、本体与工夫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之“道”是生存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中的《淮南子》之“道”不只是一种宇宙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形上实存,它本质上是一种生存之道。在一种切乎人之生存本质的终极境城中开启人类生存与个体生命的原始视野,并因之而凸显其人学本体论性质。  相似文献   

13.
晓庄学校被封闭后,陶行知遭到国民政府通缉。他匿居上海创办了《师范生》和《儿童生活》杂志。为了避免进一步的迫害,他不得不用笔名发表文章。从生活教育论的形成过程,对李一之、盛震叔生平资料,以及陶行知1931年关于中国及中国教育出路思考的发展过程等多方面的仔细辨析,可以确定在《师范生》中署名“李一之”的三篇文章:《生活教育论发凡》(创刊号)、《通讯·答复》(创刊号)、《贫穷与教育》(第2期,1931年5月15日)是陶行知先生所写。  相似文献   

14.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是名士、诗人和佛教学者,昙隆是当时的一位头陀僧。史载他们有一定的交往,但语焉不详。通过挖掘相关文献,梳理他们各自佛教活动的线索,标注他们交往的结合点及其情形,从而认为他们聚合约四年,时在谢灵运初隐始宁东山期间。  相似文献   

15.
赵平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4):14-16,21
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是台州本土文化孕育的学者,一生未入仕籍,正史所载寥寥。综合对陶氏的考证,有以下特征:一是流迁与客居,考其先祖,本为闽民,北徙永嘉,复徙台州,宗仪后长期流寓松江;二是薄宦与节义,陶氏家族以儒立身,孝感节义,虽无显赫功绩,却也个性鲜明;三是书画与文史,宗仪以文史名家,母党、妻族均系赵宋宗室,书画乃至为人行事等方面亦受赵雍、王蒙等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考查清初著名古文家魏禧在江西的交游情况,有助于了解魏禧政治态度、学术思想及人格精神的形成,把握清初江西文坛的创作情况及明清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群的思想活动与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17.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归田之初写的组诗,是诗人"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后的心的感悟。组诗层次分明,首先是赞美归隐后的田居之乐、读书之乐,是组诗的总序;其次是通过幽雅明媚的仙界环境审美评价,赞赏愉悦自由的神仙世界,表达了构建一个自然和谐的生存空间的愿望;再次,借助神话,对列神列仙的道德价值的审美评价,表达对清正圣明的社会空间的渴望。陶渊明这种富有深意的精神畅游,昭示着组诗的心灵律动,是对过去仕宦生活的深刻反思,是对归隐后生命进入重大转折时期的人性关怀、新的生存空间的创构。组诗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总的说来是与世推移、自然延伸,虽不乏争辩、怀疑和否定,但似乎总缺少一种反躬自身的主体意识;近百年的中国美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更像是“西方美学在中国”。“道”这一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受到关注由来已久,但在其初始,如何从作为哲学意义上的“道”向作为美学层面上的“道”生成转化、以及转化的中介环节是什么,却少有人问津。  相似文献   

19.
以《天妃显圣录》序文为主,考证该书为林尧俞、林兰友参酌地方文献所增订,最后由丘人龙编次印行。又据宋元相关文献,考订该书主要内容存在一些与史传不符之处。  相似文献   

20.
亚瑟·韦利在翻译《道德经》时提出,哲学文本的翻译重在其思想内涵的传递,采用的翻译策略应该是“史学性质的”,是一种“文字翻译”。然而,韦利的翻译并没有摆脱前人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二元对立的超越观念仍然渗透在其中。通过考察五个《道德经》英译本中对“天下”一词的翻译,可以从中得见韦利的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