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近年来各新闻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都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报道能以重要、深刻、新鲜的内涵,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像人民日报这样高层次的党报,一方面也在不断改革新闻写作和版面面孔,力图以新颖的新闻、生动活泼的版面语言与群众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又在专刊、专版上花大力气以使稿件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适应不同读者口味的需要。时下,追求贴近、探索贴近、崇尚贴近,已成了新闻写作和读者品评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贴近,这既是社…  相似文献   

2.
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脚踏实地,深入实际,在群众生活中捕捉活鱼,才能写出鲜活生动、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也只有"走"出来的新闻,才能贴近生活,推陈出新,真实感人。沉下去,新闻才更有生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闻报道,特别是社会新闻,只有从群众中来,写群众身边事,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才能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基层是新闻实践的主战场,农村、社区、企业、工地才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写作需要不仅在内容上创新,在表现形式上同样需要创新,特别是语言文字的表达和结构的组成都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新闻中特别是消息,写作方法大多形成格式化、公式化的模式。写作手法的模式化让读者生厌,成为新闻中的八股文。散文式新闻写作的运用,使新闻稿件的语言既生动活泼又严谨凝练。在事实的基础上运用贴切、形象的语言文字,软化硬新闻,变生硬为优美,通过细腻化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在阅读稿件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谢燕林 《新闻世界》2013,(10):173-174
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县级电视台记者的优势在于在基层,更贴近民生,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那么在当今全社会都关注民生的大环境下,作为时政新闻记者,如何让时政新闻贴近老百姓,使老百姓更喜闻乐见呢?  相似文献   

5.
1.新闻作品的引导力从实践中来。新闻作为一种基于客观现实的认知,其引导力首先来源于鲜活的社会实践。新闻作品引导力的实现,必须以广泛的社会实践为基石,以真实的群众生活为源泉,只有在此基础上,报道才有可能达到时代的高度,展现出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水准;其作品才能深入人心,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最终达到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让新闻有味、有情、有趣,是新闻界对新闻写作的普遍要求,也是两方优秀新闻作品的重要特色。西方新闻界十分注意用可读性强的新闻写作方法吸引读者,一些新闻学者把情趣味儿规定为新闻的写作要素,由此提出了一个特定的新闻写作体裁——“趣味性报道”。 所谓“趣味性报道”,即“那些不适合政治、外交等重大新闻的严格标准的报道”(【美】:《完美的报道》)。西方新闻学者认为,除去政治、外交等重大、严肃性新闻事件,几乎所有新闻都可以并应该写成趣味性报道。“记者可以运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语言形成报道特色,引起读者的好奇、惊讶和疑问”,使感人的真情、细微的描写、风趣的情节、幽默的语句充满报道之中,让新闻从头  相似文献   

7.
优秀人品和精品新闻,这是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毕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报业事业蓬勃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竞争激烈的今天,作为地市党报的新闻记者,如何在坚持党性的前提下,写出读者心目中可读可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作品,着眼点应该是强化记者的人品修养,实施新闻精品工作。  相似文献   

8.
一直倡导并推行新闻散文化的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说:"新闻写作要多从文学写作中吸取营养,借鉴文学写作丰富、多样的表达方法,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新闻事实不仅更加可信,而且更加可读、可亲……现在许多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不是由于文学色彩过浓,而是由于表达缺少文采,单调、枯燥、僵化,令读者望而生厌。‘言之无文’,必然‘行之不远’。"  相似文献   

9.
在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品种中,以“亲历记”“目击记”形式出现的军事新闻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不妨把这种以作者的亲身经历、现场见闻写成的新闻作品叫作亲历性新闻。  相似文献   

10.
新闻科学,既有基础理论的“学”,又有应用理论、操作方法的”术”。本文拟就新闻写作的贴近术谈点看法。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近年来各新闻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都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报道能以重要、深刻、新鲜的内涵,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时下,追求贴近、探索贴近、崇尚贴近,已成了新闻写作和读者品评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贴近,这既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个重要原则,又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只有贴近,受众才能关心;只有…  相似文献   

11.
本刊在今年第六期发表了方明《新闻转轨刍议》和编者按《欢迎笔谈新闻“转轨”问题》以后,有几位读者写信询问:什么叫新闻转轨?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这样一段极为重要的话:要“使各级领导机关把自己的全部工作切实转移到为发展生产服务,为基层和企业服务,为国家的繁荣强盛和人民的富裕幸福服务的轨道上来。”这些重要规定的重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媒体传播渠道不断增多,传播方式日渐多样化,如何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快融合的时代,顺应受众的需求,写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这是当下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新闻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你的受众——当下的新闻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尤其要注意把网络读者的需求与习惯放在心上。网络使用性研究表  相似文献   

13.
新闻科学,既有基础理论的“学”,又有应用理论、操作方法的“术”。本文拟就新闻写作(包括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下同)的贴近术谈点看法。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近年来各新闻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都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报道能以重要、深刻、新鲜的内涵,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追求贴近、探索贴近、崇尚贴近,已成为新闻写作和受众品评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贴近,这既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个重要原则,又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只有贴近…  相似文献   

14.
面对同一新闻源,媒介靠什么出奇制胜呢?笔者认为除了选择一个好的报道角度外,关键在于新闻的内容,而内容又如何能够引人入胜呢? 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方法是一种突出描述艺术的写作风格,强调文字描述对感官的刺激,要求记者像语言艺术家那样,用感觉化的文字来报道新闻并发掘这个新闻事件对读者生活的意义。本文试从新闻写作中讲故事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经过多年来的新闻改革和实践,新闻写作向文学借鉴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最多的。在坚持和确保新闻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当地借鉴一些文学手法为表达新闻事实眼务,使报刊的面孔生动活泼些,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1、像文学作品一样抓特点 新闻写作反映的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因而新闻要成其为“新闻”,就应当象文学作品一样抓特点,一定把要“这一个”信息捕捉住,并准确形象地传达给读者。 我们的新闻写作写得千篇一律,原因就是只陈  相似文献   

16.
李勇 《新闻通讯》2010,(11):52-53
什么是优秀新闻作品?笼统地讲,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是好新闻;“功利”地讲,能获得国家、省各级新闻奖的作品是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新闻记者的职责是采写新闻报道,通过报道反映社会变化、做好舆论引导。采写新闻报道作为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被认为是记者的首要职责。新闻记者如何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让新闻报道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发挥最大范围的影响力,不仅依赖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条件,更决定于记者对写作题材形式、结构、语言等技巧性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要求新闻宣传应该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尤其是经济新闻,要想为群众喜闻乐见,就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贴近生活和群众,才能充分发挥经济新闻协调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那么经济新闻如何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呢?笔者从多年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摸索到一点粗浅的认识,那就是报道中要尽量做到不要太“玄”,而要多用新闻故事、视觉新闻来反映经济事件。  相似文献   

19.
可读性是新闻作品必须追求的效果之一 。 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是建立在新闻特性的基础之上的,遵循新闻特性的新闻作品一定具有天然的可读性。换一句话说,读者购买报纸,是要看那些具有新闻特性的新闻作品,而不是去看其它的什么东西。 新闻特性包括的方面很多,学术界众说纷坛,涉及到的有真实性、新鲜性、时效性、适宜性、公开性、服务性、知识性、舆论性、共同兴趣、群众关注等。就其重要性来分析,它们不在一个层面上。我以为其最基本的特性应是新鲜性、时效性和群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的新闻写作中,随着媒体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新闻写作的新方法也应运而生,其中“故事化写作”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写作方法,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但是,一旦将故事化写作方法引进到新闻文本中来,将新闻的精彩可读、便于传播等故事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