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先讲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争论。美国人说:“你们中国人教育孩子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能力培养。”中国人说:“你们美国人教育孩子只重视能力培养,不重视知识的传授。”美国人不服气,说:“你说我们美国人知识少,那你考考我们的孩子?”于是中国人给孩子出了一道题:请介绍一下中国的珠算。美国孩子傻眼了,他见过电脑,没见过珠算。中国人很高兴,“看,你们的孩子知识太少吧。”这时,美国孩子转身到电脑上一敲键盘,电脑上显示出珠算的所有知识:运算原理是什么;什么时候传到韩国;什么时候传到日本;珠算和电脑有什么关系;珠算和计算…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说一个人很平凡,或是很不平凡,其实每个人都兼具‘平凡’与‘不平凡’这两者。一个人平凡,因为他是一个人,所以人性所具有的,他都应该有;一个人不平凡,因为他不是别人,古往今来就他一个人,是为真正的他。”这是摘自刘墉先生《平凡》中的一段话。 “其实每个人都兼具‘平凡’与‘不平凡’这两者。”这是我在里面最喜欢的一句话,我觉得它寓意深刻。就拿我们所熟悉的雷锋来说,他就是这样一位兼具“平凡”与“不平凡”的普普通通的人。在雷锋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下大雨,河水淹没了小桥,一群二年级的小同学不敢过桥,…  相似文献   

3.
合格     
有个搞心理学研究的人去美国访问,他以“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为题问一些孩子。孩子们有的说长大了想干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有的说我长大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朋友又启发他们说:“你们长大了想做怎样的人呢?”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更多的人说“做个合格的孩子”。美国孩子所说的“做一个合格的孩子”.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原则。合格似乎是一个“最低”的标准,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4.
张秀芹 《山东教育》2005,(15):61-62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年,”这就是说,遭受挫折较少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地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因此,有意识的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正是爱孩子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祁陶宇 《家教世界》2022,(Z2):78-79
<正>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曾在2006年初就中、日、韩三国家长对幼小教育的期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家长对子女受教育抱有的期望值最高,韩国家长的期望高于日本家长,日本家长的期望值最低。我们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文章标题“做平凡的父母,育不平凡的孩子”“普通孩子也可以成为不平凡的人”“什么样的父母注定养育出不平凡的孩子”等等,无论是平凡或不平凡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然而很多时候都注定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6.
开心词典     
《中等职业教育》2004,(21):36-36
谁的孩子 儿子回家后兴高采烈地告诉大家:“今天上课时老师说,一个孩子吃河马的奶,一个月长了二十多斤。” 爸爸大声吼道:“胡说八道,哪有这回事,是谁家的孩子?” 儿子认真地回答:“就是河马的孩子啊。” 美国人鄙夷地说:“这种玩艺在美国只用10年就足够了!” 经过爱丽舍宫时,美国人问司机:“这是什么?”司机自豪地说:“这是爱丽舍宫,我们用了20年才建好。”美国人鄙夷地说:“这种玩艺在美国只用5年就足够了!” 经过埃菲尔铁塔时,美国人问司机:“这是什么?”司机说:“这个我不知道,10分钟前我从这经过时,这儿还什么都没有…  相似文献   

7.
李长秀 《班主任》2000,(2):38-38
耶稣说:“凡不背十字架走的人,不配做我的门徒。”我套用这句话写了一句话:“凡教书而不愿育人的教育者,不适于在汉南区纱帽山小学执教。”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必须使每个孩子利用最为“合适”的学法、习法,得到最大的发展,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如此,教育应遵守以下五条“戒律”:(1)凡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不讲;(2)凡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3)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就不“操心”;(4)凡学生自己能做的,就不“代劳”;(5)凡学生自己能说的.就“免开尊口”。有了这样的前提,课堂“时空”就属于学生的了。那么,他们要选择怎样的学法、习法来“最好”地学习呢?经过笔一段时间内专题性的学习、探索.发现以下几种学法是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9.
邻居的孩子大学毕业了,我看了他们班的毕业照,发现大部分人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他爸爸也说:“照毕业照怎么没凡个人笑啊?”孩子没好气地说:“还笑呢,毕业等于失业!”  相似文献   

10.
一天傍晚,朋友的一个刚进初中的孩子放学回来,见到我,很有礼貌地问了声好。我便把他拉过来问:“老师教给你们些啥?”孩子高兴地说:“老师可好啦,经常讲新鲜事给我们听。老师说,美国有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美国有计算最快的电子计算机,美国平均两个人有一辆汽车,三个人有一架电视机,老师还说,电灯、电话、飞机都是美国人发明的。”孩子说完便一蹦一跳地溜了,可一连串的“美国”、“美国”,却使我忽然想到了医学上的“立体盲”症。患这种病的人,检查视力可能都是一点五,但看东西往往会出偏差,因为患者视网膜上得到的物象,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晏红 《家教指南》2006,(4):18-19
打开网站,可以看到“孔融让梨”受到多方质疑,例如一个帖子说:当孩子发生纠纷时,成人往往会偏向小的孩子:“你是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让他(她)先玩。”孩子的年龄虽然有差距,但“大的”难道就应该永远无条件地谦让“小的”吗?类似的很多言论粗略一看还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未必如此。尤其是美国的“分苹果”故事,对人的自然感觉和想法颇有冲击力,好像中国人教育孩子不能再像孔融那样“让梨”了,应该学习一个美国妈妈“分苹果”的方法,这样才能防止孩子成为一个虚伪的小大人。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评价好学生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书育人》2005,(3):26-26
一个朋友到美国十几年了,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他家,我发现每个孩子的屋里都有一大堆的奖状和奖杯。我不禁称赞朋友很会教育孩子。没想到朋友说,你到有孩子的美国人家里去看一看,可能家家都是如此。朋友介绍说,每学年结束时参加家长会,总看到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奖状,空手而归的寥寥无几。“老师评奖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是为了表彰某几个人,而是为了鼓励所有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只要父母教育方法得当,即使天资不好的孩子,都是可以成才的。  相似文献   

14.
《音乐世界》2012,(13):146-147
所谓奇迹 生命是一种奇迹、孩子是一种奇迹,两情桕悦是一种奇迹,有缘相遇亦是一种奇迹!恰似同一季的。不可能搜查官”营野美穗甜甜微笑着说——生命只有两种演绎方式,一类是相信有奇迹,一类是相信没有奇迹——观赏完这部风格淡雅的《平凡的奇迹》,不禁感叹,只要活着,真的就会有“平凡的奇迹”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中美教学差异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听人说中国孩子读书就是厉害,尤其是数学,随便从哪儿拽一个孩子来,都能把美国孩子镇住。说这话的多数是中国人;也有美国人帮腔的,宣扬亚洲学生是模范学生什么的。他们不太分得清“老中”、“老日”。“老越”,不过在美国的亚洲学生中,“老中”人数占绝对优势。有个我认识的中国女孩,幸福地回忆起一段光荣历史,说她十四五岁刚移民来美国时,被美国老师叫到黑板前做算术,同班同学如何被她高超的算技所震惊,对她羡慕不已。这样的故事听得多了,我也就相信中国人的基困就是棒,咱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不是吹的!虽然身为华人的本人数学…  相似文献   

16.
美国管理之父德鲁克说:“组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平凡的人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事。如果让每个人直接面对市场,使每个人都像经营者一样经营自己,来发挥他最大的创造力。”联系我司最近开展的“创新建议提报”活动,德鲁克的话实在高屋建瓴、微言大义。试想如果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压力,每个人都来动脑子、都来创新,那么我们的企业将会有怎样的一个远景?  相似文献   

17.
蔡常青 《师道》2009,(7):109-110
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须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我们常用有学问来形容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呢?一个孩子如果不去问,必然不能答,不问不答又怎么能去学习、成长、进步?很多教育者恰恰忽视了这个问题。(美国教育专家拉法尔·摩根)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爱读书的孩子不容易学坏。”有人说:“学琴的孩子不容易学坏。”有人说:“会下棋的孩子不容易学坏。”类似的说法可能还有很多种,实际上,这些说法传达的是相同的信息:有正当、良好爱好的孩子不容易学坏。爱好是孩子的自然选择,爱好会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看完本期的警察专题,阿星姐认为,其实要做好一名普通的警察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有同学一听“普通”两字,一定会说:“呀,普通不就是平凡么?平凡不就是平庸么!这多简单!”那到底什么是平庸?最近有读者打进电话求助阿星姐:“快期末考试了,但没人重视我,特别是老师,从未鼓励过我,我发现自己正在退步。我感到我越来越平庸,没有斗志……”清楚了吧?确实如此,平庸就是你的生活没有斗志、没有激情!所以让阿星姐告诉你吧——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个长跑运动员参加一个5人小组的比赛,赛前教练对他说,据我了解,其他4个人的实力并不如你。于是,这个运动员轻…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刚从美国回来,到亲戚家做客。他们家有个六个月大的小婴儿,宝宝刚刚睡醒,孩子的妈妈就拿一个玻璃瓶让宝宝小便。我觉得这样做很不科学.但她们却炫耀地说:“我们家宝宝可乖了。”美国人非常重视宝宝大小便的自理。我的美国朋友布伦达因为孩子不能自理大小便与丈夫发生过争执,她的丈夫说:“都怪你没教育好孩子。”他总是强迫孩子坐在便桶上。结果,那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孩子只是干坐在那里。等稍大些,孩子干脆坐在那儿看书打发时间,大小便还是在尿布上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