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他的名字叫埃曼纽尔·郝本,23岁,来自澳大利亚。我和他认识是非常偶然的。记得那天天很热,我当时刚搬到马尔默不久,哪儿都不认识,再加上瑞典语还不太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家来了一位小客人——一只小乌龟。我带着这只小乌龟,绕着房子走了一圈,小乌龟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儿瞧一瞧,那儿触一触,看够了也摸过了之后,它才慢吞吞地左  相似文献   

4.
园领导安排我到市机关幼儿园去跟班学习三天,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城市里的孩子,感觉自己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傻眼了。三天下来真是感慨颇多啊!  相似文献   

5.
我和书     
孙中山先生有一副对联写道:"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求知者说:"书是饥饿的美餐。"一生有好书相伴,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我对书的看法与他人有所不同。一开始,我认为书只是用来填补那些空闲的时间。我曾想,白纸黑字能有什么道理?当时我对书籍并没有多少兴趣,甚至连看的欲望都没有。我对漫画书却情有独钟,一本漫画看上N遍都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在其巨著《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刘姥姥和凤姐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最为独特的功能,它为红楼经典人物话语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该文从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呼语和态度系统对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贾府)与凤姐之间的对话话语进行系统的人际意义分析,以探讨其如何与凤姐构建适宜的人际关系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的。研究发现: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贾府)因与凤姐关系的疏远扮演的求取者角色获得二十两银子,二进时因与凤姐构建的适宜关系满载而归,三进时为报答凤姐构建了非常亲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小报在叙述摩登现代时尚大上海的同时,也在揭露着大上海的黑暗和险恶。上海是要人们灵魂的坟墓,是滑头者征服的福地,然而在上海繁华的大马路上,不知有多少无衣无食的流浪者和为生活日夜奔波的小市民。  相似文献   

8.
读过《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人,当然,后人不得而知,曹雪芹大师是怎样创作这部名著的,却是有前人对曹雪芹创作的民间传说。当初题目为什么叫《石头记》的。这里有一段非常奇特希巧的事,让曹雪芹创作有了灵感。贾宝玉,通灵桥,曹雪芹,把三者联系在一起,才有了这部《红楼梦》名著。  相似文献   

9.
正牛津是一座令无数人极度梦想的城市,不仅是遍布各地的古迹,更因其世界一流学府的地位。此次牛津之行,让我对牛津小城里的学院其独特存在方式颇有感慨。牛津的街道比我想象的宽,多的是百年古巷。牛津独特之处是,每一个学院都有围墙,有自己的天地,关起门来就可以躲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2013,(18):6-7
本刊讯6月5日,“微公益·梦启航”上海市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在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现场,12幅主题鲜明的大学生公益涂鸦作品引人注目,入场处别具匠心的公益涂鸦撕纸墙让人驻足。本次大赛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联合主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承办,全市各大高校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1.
于坚 《当代学生》2012,(22):20-24
1979年我第一次离开故乡昆明,受李白的影响,自觉书已经读得差不多了,要顺江东下,云游名山大川。最后去到哪里呢?李白去了长安。那时候中国没有长安,北京是政治中心,中国已经没有什么地方像古代长安那样,诗人云集。或者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一块砖头砸过去,必然砸到文人骚客的脑袋。那时代最匮乏的东西不是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2.
公主的保镖     
这一阵子少男少女时兴交笔友了,大观园学校里的哥儿姐儿也不例外。他们买来花花绿绿的信封、信纸,用彩墨写信。写完了,把信折成什么花样也有许多讲究。湘云笑话惜春:还折宝塔呀?老掉牙啦。那,有什么新名堂?惜春自惭形秽地请教道。  相似文献   

13.
外婆的家乡在福建莆田的一个小渔村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里蓝天白云,碧海青山,连海风都是温润而新鲜的。记忆中新鲜的还有家乡不胜枚举的海鲜和水果:鳗鱼、对虾、大黄鱼、马鲛鱼、梭子鱼、鲟、蛏、蛤、蛎……鲜得让人眉毛都要掉下来。当  相似文献   

14.
王韬《瀛壖杂志》卷一云:“上海居南吴尽境,古为《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后属越。”而旧志云吴越人文“轻扬”,素称“风流”,这是由于江南自然条件的优越,长年丰饶、衣食无虞,培养了它的细腻、敏感、诡异、奢侈的风气。因此,早期的上海民俗风情应与苏州相近,并在苏州一领江  相似文献   

15.
袁倩茹 《学语文》2012,(1):65-66
上海白近代以来便每每成为文学书写的热点都市。从晚清的“狭邪小说”.到三四十年代海派小说,再到近年涌起的“上海热”等等。无一不将目光聚焦于大都市上海。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剖析上海的各个层面。这其中自然包含着许多社会心理学的因素。也有作家的创作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而在其中,作为中国新文学现代主义的鼻祖的施蛰存,和“先锋文学”最后一个坚守者孙甘露。因其跨越半个世纪不约而同进行现代主义文本实验这一相似性.以及同为上海人,与上海都存有的一生解不开的纠葛。更让人不禁注意二人在同样“先锋”的笔法下,对不同时代上海的都市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16.
当你在异国他乡时,常常会被人反复问到一些同样的问题。游历在美国的中国人可能会被问到有关姚明、成龙的问题,有关中国烹饪的问题,也可能会被问到关于美国前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富萍从乡下进入繁华的上海之后,从彷徨无助到开创自己的生活,这其中的辛酸和平淡构成了她的总体人格形象。这个普通的少女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树立了自己普通人的独特人生。她是王安忆笔下的又一典型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老上海虽为十里洋场,但浓厚的传统文化仍为强势。坚守传统文化的上海人家被称为“老派人”,而新派人大多为洋大学生或在洋行现代企业任职的,尽管他们认为传统过年烦琐费神费时,但一年就这么一次,也就顺水推舟乘机热闹一番。  相似文献   

19.
最初记忆里的上海是郭敬明笔下那个光芒万丈、物欲横流的孤岛,带着独有的孤傲冰冷,审视着来往的人群,而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让我魂牵梦萦,仿佛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我靠近。  相似文献   

20.
迷失家园的灵魂--新感觉派笔下的上海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志湘 《现代语文》2006,(3):121-12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在中国现当代学史上独树一帜,该派别引进了新的都市价值化观念,一方面描写上海的街市之美、动态的流线型城市之美、夜都会之美,另一方面描写人的幻灭与反叛等。该派作家也认为他们描写的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作家的化角色定位是“敏感的都市人”。但是,这群都市人给当时的读的印象实在是太迥异于以往的任何中国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