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司马迁与《史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记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总的来看,汉魏六朝是“史记学”的萌芽时期,唐宋是“史记学”的形成时期,元明是“史记学”的发展期,清代是“史记学”的高潮期。历代《史记》研究的丰富成果为当代“史记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V来/去”格式产生于战国时期,表示相连的两个活动;经过汉魏六朝时期缓慢的发展之后,在唐宋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连动结构转变为动补结构,并成为近、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格式。  相似文献   

3.
“文变”是六朝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范畴。本文先对“文变”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作一简单概括,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六朝文变观的理论特质,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理论在六朝时期发达的原因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变”是六朝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范畴。本文先对“文变”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作一简单概括,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六朝文变观的理论特质,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理论在六朝时期发达的原因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元范畴,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从总体上来说,“象”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到艺术范畴的演变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先秦、汉魏六朝以及唐代是三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魏晋六朝时期小说中的判断句仍以无系词判断句为主,与此同时上古汉语中通常被用作指示代词的“是”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小说中已经被广泛地用作系词。但种种迹象表明,“是”的系词用法在此时还没有发展成熟,只是为“是”最终演变为系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六朝人对“文”的观念辨析包含对“文”外延的界定和对“文”的内涵探讨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泛文学文体观念和纯文学文体观念被戏剧性定位于六朝 ,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张力性 ,但都表现出重采、重情的对纯审美内核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六朝释“兴”为一种诗法。即“兴”为诗歌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寄托方式。囿于六朝时期动荡而伤乱的社会政治环境,透过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兴”在六朝时所寄寓的多是伤时悯乱,人生无奈的生命悲感。  相似文献   

9.
论体文是我国古代散文之大宗,在六朝时期达到繁盛。六朝论体文采用隐喻式、造境式、抒怀式等言说方式,表现出其可以“比”、“兴”、“怨”的诗性特征,与诗歌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直接形成它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荒野上叫喊”,是周作人对于自己从事思想启蒙工作的一种认识。为此,他从魏晋六朝文化里借取了许多积极有益的资源。在他看来,魏晋六朝时期虽是一个新的思想启蒙时代,但同时又因异族的入侵而对国民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以故,周作人对于其时的隐士现象抱着深切的同情态度,这一态度与其本人后来的思想转变及现实人生选择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变”观念从先秦即已萌芽,中经汉魏六朝和唐宋时期的发展,至弘治到康熙间的唐诗学“诗变”论,从对文学活动现象变化的认识到对诗变因素、原因和诗变原理的探索、总结,最终达到对“诗变”的规律性论证,从而确立了中国古代的“诗变”论。研究中国古代“诗变”论,可以在价值取向、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成果的意义方面,深化当今的唐诗研究和诗学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心雕龙》包含大量艺术范畴,为洞察刘勰的知识谱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纵观全书,可以发现这些范畴,许多化用自绘画领域,如“神思”“气韵”“风骨”等。探寻这些具体的艺术范畴在诗论与画论之间的流转,并结合魏晋时期世情时序,可以对六朝时期诗画相互影响、诗论画论相互交融的情况加以考辨,亦可探赜魏晋六朝诗论画论之间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词汇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复杂性特点,导致词语用法分工的明确和简化趋势。“种植”类词语的用法分工,经历了西周、春秋时期的复杂化,战国时期的开始简化、战国以后的继续简化和汉魏六朝时期的稳定四个阶段,最后完成了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李文昊 《作文》2023,(38):7-8
<正>你知道“六朝”是哪六朝吗?是孙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它们都建都于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今天,我就和妈妈参观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的六朝博物馆。我们先去了负一楼——“六朝帝都”。这里除了陶屋、木桩等展品外,还有一段土墙和排水设施。据考证,这是六朝建康城的遗址,没想到,这座博物馆竟然是在建康城遗址上建造的。  相似文献   

15.
毛泮文 《天中学刊》2002,17(3):121-122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便是六朝文学内容的浮丽、词藻的华美堆砌,后人多用“绮丽”一词概括之。其文风对后人影响深远,但对其评价却有褒有贬。为公正、客观地认识其文风,很有必要对六朝文学的成因进行探讨。 其时,文坛的情况是“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秀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1](P416)。从曹丕开始,文学的绮丽之风便日渐盛行。晋武帝太康时期,文学一意追求辞藻华美,对偶工整,走向了形式主义,典型的如陆机和潘岳,二人追求诗的绮丽,其作品在晋代都非上乘。南朝时,骈文…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历来有争论,看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建安时期的作品,属于汉乐府;一种意见认为它产生于六朝时期,属于六朝民歌。解放后,有不少学者对其写作年代进行研究,大多数人认为这首诗基本上还应该列入汉乐府,并提出不少有说服力的论据来反驳“六朝民歌说”。近来张晋发、孙景梅的《孔雀东南飞“序”质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的魏晋六朝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晚清时期著名的“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对于魏晋六朝的推崇,一方面固然有其民族革命的功利动机在内,另一方面,也是他在认真考察中国学术发展史后所得出的关于魏晋六朝“其言循虚,其艺控实,故可贵也”的学术结论使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物报》2002年4月5日第4版《雍和宫的古槐》一文的首句这么说:“曾为六朝古都的北京……”把“六朝古都”说成北京显然是不对的,“六朝古都”应为南京。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2)东晋。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  相似文献   

19.
<正>现代汉语表持续貌助词“着”是由表示“附着”义的动词演变虚化而来,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其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点:1、“V著”在东汉已有之.V与“著”构成表示动作和结果的复合动词,“著”表结果,大都与“附着”义有关;2、南北朝时期,“V著”由表示与“附着”义有关的动作结果,发展为表示一般性的动作结果,其主要形式是“V著十处所(记为Loc.)”;3、“V著+Loc.”最早见于六朝文献.在六朝时期,“V著+Loc.”比“V在+Loc.”明显占优势;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1月12日至13日,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六朝社会经济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广州、上海、武汉、长春、马鞍山及江苏省内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博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