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竞争手段与品牌战略 随着政府不断地推进电信改革,电信业经过了几次拆分整合,基本上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电信市场上各种业务都已经打破垄断局面,呈现出竞争态势,充分的竞争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机会,也给运营商带来了经营压力。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国电信业的有效竞争与监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信业传统上被认为是自然垄断行业,实行的是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体制。在北美,表现为政府监管之下的独家垄断;在欧洲和其它大部分国家,则直接由国有电信公司经营,实行政企不分的管理制度。从世界电信业近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经验来看,这种认识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打破垄断、促进竞争,一直是各国电信管制政策与法律致力实现的基本目标。通过管制政策与法律的变革,促进了各国电信业的发展,也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电信市场的竞争加剧,专用网的出路在哪里?如何进行改革?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电信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主导运营商时,为各行各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做出多年贡献的专用通信网,却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本文认为,利用专用网资源构建我国电信市场竞争的新格局,应该成为下一步电信业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电信业的市场竞争体制实质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即电信业立法不全;体制不健全;市场化程度浅;经营相对落后的局面)。笔者认为,我国电信业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即体制的健全和体系的丰富。体制的健全包括:①电信业的相关制度和立法的健全;②体系的框架、结构的有效、合理、完整;目标是为中国电信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体系的丰富则包括一个有效健全市场竞争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电信业的市场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环境。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作为基本原则,完善电信经营立法,在政府有效监控下多方经营,建立一个健全的市场竞争体系和较为完整和合理的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5.
W T O电信市场准入要求必将推动我国电信业新的竞争格局的形成,但目前我国电信业市场竞争存在产权结构单一、竞争市场形成的非市场机制化明显、粗放式竞争过度及民营资本参与严重不足等缺憾。通过探讨入世后电信企业竞争格局,作者认为应继续发挥硬件优势、注重技术研发、理性对待外资引进、善待国内民营电信资本、实施人才优势战略、注重商业秘密的保护及参与国际电信业竞争等竞争对策,培养及提高我国国有电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我国目前电信规制体系已经严重束缚着电信业的健康发展,建立独立的电信规制体系已迫在眉睫。近年来,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紧密联系的是中国电信规制体系的不断改革,从1980年之前,邮电部作为政策制定者、管理者与经营者三位一体独家垄断中国电信业,到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积极推进以政企分开、破除垄断、引入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改  相似文献   

7.
易婷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4):74-75
电信全球化与国际竞争的新趋势,给我国电信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各个电信企业都在为争夺自己的市场而制定相应且有针对性的策略,营销模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来赢得竞争优势,在加快市场营销步伐的同时,努力建立和完善渠道营销、服务营销、产品营销、价格营销,实行差别化经营等模式,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  相似文献   

8.
郑文  金霞 《中国科技论坛》2007,(2):129-132,141
电信技术管制作为电信市场机制和政府计划的协调机制,担当电信业技术发展航标和价格调节器。本文简要评述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电信管制模式对本国电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电信技术管制提出了可借鉴的政策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罗立辉 《预测》2004,23(2):5-8
电信业已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在全球电信业目前的低迷状态中,中国电信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加快自身的发展,为进入国际市场积蓄力量是中国电信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向群 《现代情报》2002,22(12):175-176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电信市场对外开放的现状,提出了我国电信业对外开放的立法原则,以及电信业对外开放的法律架构。  相似文献   

11.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企业技术并购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并购所形成的并购方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技术资源的互补性、技术手段的价值增值效应和整合效益已经从更深层次被认知.在技术并购中,并购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已被学界及许多企业所重视.为了进一步研究技术并购的协同机理,对技术并购影响因素框架与互作用模式以及这些因素对技术并购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技术并购协同进行了解析,并在案例研究、文献整理和专家征询的基础上,提出了13个技术并购的协同影响因素;然后,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对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技术并购协同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最后,以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案例时这一模型进行了初步的验证.结果显示,这一模型时技术并购协同的影响因素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创新协同不仅会提升企业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还会提高企业创新网络组织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创新协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企业创新网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创新网络的特点和创新过程,从个体层、节点间关系层、企业创新网络内环境、企业创新网络外环境4个维度归纳提炼创新协同的11个主要影响因素,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将影响因素划分为4个层级,指出创新协同影响因素的影响路径为:企业创新网络外部环境——个体层因素——企业创新网络内部环境——节点间关系层因素.政府主导在所有影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对市场调节与政策制度影响资源配置和协同创新政策支持进而影响创新协同.  相似文献   

13.
霍光顺  李仕明 《预测》2004,23(1):47-50,55
本文从上游企业的角度出发。考察在一个连续双寡头的市场结构中,当下游市场需求相互独立。中间产品不完全替代时的纵向兼并竞争效应。发现参与兼并的企业通过纵向兼并可能降低中间产品价格,从而在损害上游竞争对手。降低其市场势力的基础上。降低了下游竞争对手的总成本。  相似文献   

14.
传统高耗能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耗能产业间复合系统。为分析研究高耗能产业间复合系统的循环经济协同度演变状况,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收集我国冶金、化工、建材、火电4个典型高耗能产业2005—2014年相关数据,将4个产业两两组合形成6个复合系统,实证分析该复合系统的循环经济协同度演进。研究结果显示,高耗能产业间复合系统的循环经济协同度演进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协同度水平是有差异的,其中冶金与其他3个高耗能产业的协同度较好,而火电产业与其他3个产业的协同度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15.
企业兼并的产品协同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晓东  张地生  唐元虎 《预测》2002,21(5):66-69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存在企业兼并的动面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本论文以对策论为分析工具,通过一个4企业在两市场上竞争的博弈模型,提出并分析了企业兼并的产品战略关系协同作用。研究表明:当兼并存在产品协同效应时,企业将普遍存在兼并动机。  相似文献   

16.
王中军 《科教文汇》2011,(10):26-27
建设网络文明,他律和自律必须协同作用,建构一套网民自律培育的机制,就是网络主体自律行为的一种运行方式。网民自律培育需要三种机制协同,即主体能动决定机制、道德价值选择机制以及外部因素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双边平台竞争瓶颈理论框架为基础,考虑同一平台在一边收取注册费、在另一边收取交易费的非对称收费模式,并将已有平台竞争模型拓展至Salop圆形市场情形后,探讨了平台横向合并的经济效应。与已有研究强调间接网络效应、市场势力和成本效率提升三者之间的权衡不同,本文研究发现:在非对称收费模式和市场全覆盖假设下,平台合并的价格效应和福利效应仅与平台间横向重叠导致的市场势力提升与成本效率提升之间的权衡有关,而与间接网络效应无关;如果边际成本较小,则效率抗辩空间会主要集中于降低经营(固定)成本等方面。研究结论不仅可以丰富经济学关于平台合并的理论研究,也可为反垄断执法部门针对平台领域经营者集中审查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横向并购中的供应链信息沟通与共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励凌峰  黄培清 《情报科学》2005,23(4):610-615
横向并购作为企业快速扩张的模式已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横向并购中的信息沟通层次与价值研究入手,分析了并购中的信息沟通途径,建立了基于协同的信息沟通机制,提出了搭建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的思想、方法和控制方式等,为实现并购的供应链协同目标打下信息沟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兼并收购中知识资本的作用机理及动态演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资本是公司核心能力的表现,其协同是并购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但是,知识资本的无形性与复杂性使得协同的实现并非易事。在此,剖析了并购中知识资本系统协同演化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知识资本演化的动态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0.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