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安时代末期,日本政治进入"院政"时期。此时期,上皇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开始扶持并依靠武士集团,而就是这一新兴势力注定将改变日本历史的进程。在统治阶层内部因为利益相互争斗的过程中,武家开始趋于兴盛,其中最为活跃的武家莫过于平氏家族和源氏家族。公元12世纪的数十年内,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平氏兴起取得政权,到最后为源氏所灭,平氏和源氏两大武士集团的兴衰和斗争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武士所创造的武家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有"武士宗教"之称的日本禅宗从产生之日起就同武士政权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在镰仓时期逐渐形成了"武士好禅"的时代特点。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武士的行为,启发了武士的生死观,指导了武士的武道修习,深深影响了当代日本人的国民性格、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东子哥哥:什么是"具足"呢?听上去好像一种小动物的名字呀。糖果姐姐:回答错误,"具足"是日本人对武士铠甲的称呼。看,武士穿上它,从头到脚都防护得严严实实,是不是很神气呢?东子哥哥:不过我想……穿着它一定很重吧,说不定连路都走不了了!什么是"武士"?日本武士是日本的精英武装力量,就像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日语里"武士"意思是"正在服役的人",武士制度在日本存在了700年。1600年日本统一后,他们不再打仗,但漂亮的盔甲被继续用于阅兵和正式访问。1863年,军队放弃了这类盔甲,士兵们穿上了欧洲模式的制服。  相似文献   

4.
"武士道"是日本战国时期武士在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训条。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世纪的武士道"是如何发展为"近代武士道",并嬗变为"现代武士道",从而沦为日本侵略者的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的。下层武士领导的倒幕运动是"近代武士道"产生的萌芽,明治维新是从"中世纪武士道"到"近代武士道"发展的转折点。最终,由武士领导下的明治政府迅速建立起军国主义体制,踏上军国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伊俊鹏 《承德师专学报》1994,14(1):40-44,57
略论日本武士的兴衰伊俊鹏日本的武士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武士出现在庄园制建立之后。经镰仑幕府、室叮幕府和德川幕府而得到发展,德川幕府后期武士的作用下降,明治维新后逐渐衰亡。日本土地的私有化是日本武士产生的原因。公元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在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6.
武士教育在古代日本的教育中长期占主流和统治地位,对日本教育的历史传统具有全面影响。在对日本武士教育历史发展过程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武士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的结论。这种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武士教育具有崇实、善变、开放和注重教学过程等特点,有利于日本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但由于明治维新没有清算武士职业道德教育中封建性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导致了日本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近代化改革成果的毁灭。  相似文献   

7.
日本武士小说和中国武侠小说都是在一定的国民精神文化土壤上——武士道精神和武侠精神——生长起来的小说类型。藤泽周平的武士小说一改常态,描写江户时代末期底层武士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塑造非典型武士;他创作中的"转向"赋予了其作品独特的"疗伤作用",其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对武士道文化的批判反思和对现代人内心渴望"真情"的观照。新生代武侠小说家徐皓峰作品中展现出了"反类型"特征。在他试图解构"侠"文化符号的野心之下,是对"侠"文化发展困境的反思。藤泽周平反常态的成功创作经验和徐皓峰的"反类型"尝试都对中国武侠小说这一类型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启示:实现文化超越,将"侠"精神解构为矛盾的人自身所作出的自由选择之行为。  相似文献   

8.
我的梦境:我梦见两个日本武士在比武,其中一个人好像就是我自己,如果我输了,那个日本武士的女友就可能与他结合……忽然发现那个日本武士的女友变成了我自己……并且在山坡上竭尽全力地往上爬……后来那个日本武士终于被我打败了,并且我看见那个武士被绳子吊在空中……再后来那个被打败的武士的师兄在练功,看上去很残暴的样子,手上戴着两个护钩,一只手高举,另一只手拿着钩子钩在日本武士的腋下,准备把他拖走。这时日本武士的女友到了,奇怪的事出现了,这时我又变成了武士的女友,日本武士的女友却变成了班里刚转学过来的男同学……释梦师说:在…  相似文献   

9.
日本家徽文化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徽象征着家族,与家族的兴衰荣辱关系密切。缘起于日本的新石器时代的日本家微成形于平安时代,距今有逾千年的历史。明治维新以前,象征皇室、王公贵族地位的家徽备受尊崇;近代化以后,日本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象征家族文化的家徽逐渐褪色,已失去最初的意义,大多被商业化,而新时代的家微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武士道教育--论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雏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源于镰仓幕府时代的旧武士道教育,这种武士道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与封建统治者开疆拓土的扩张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以"八·一宇"的皇道为中心,强调的是"超越理性,不辩是非,忠君守信,重名轻死,为主君献身".这种旧武士道经过江户时代的改造,又与儒学教义联系了起来.这种与儒学教义的结合,成为这一时代日本道德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其结果也是清楚的,正如信夫清三朗所言"如果说中国的士大夫信奉文治主义,那么日本的武士则信奉军国主义".它在各种武士学校中的广泛推广,将部分平民出身的下层武士也纳入到日本早期军国主义的发展轨道之中.  相似文献   

11.
切腹是始于日本平安朝时期的一种自杀方式,流行于武士阶层。作为日本文化中一种独有的象征符号,外国人认为这是一种野蛮的自残行为,日本人却认为是武士崇高且体面的死亡方式。它体现了武士的尊严、勇敢、忠义与超脱生死的内心宁静。  相似文献   

12.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独特的政治文化果实。它随着武士阶级的形成而出现,经历日本中世、日本近世、日本近代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以制度化为内容支撑、道德化为外在表现、信仰化为精神核心的结构特征。随着日本封建社会的瓦解和武士阶级的消亡,武士道作为一种制度不复存在,武士道信仰却成为日本民族的精神资源,仍然影响着现代日本和日本人。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性质逐渐由武士或文武不分向文士转变,至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层并成为"四民"之首,"士志于道"是他们独立人格的象征。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梁启超以国家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些游侠的武士品质,日本的武士道与斯巴达民族精神中重复仇、惜名誉等相异性的人格特质,也就成了梁启超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重要启蒙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4.
罗康宁 《文教资料》2013,(31):138-139
作为日本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黑泽明一生拍摄了许多电影,其中不少都是和武士相关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使黑泽明对武士有很大的兴趣,并且努力在电影里将他心目中的武士形象表现出来。他的电影不仅仅表现了武士的英勇无畏、正直律己等优秀品质,而且将武士的种种落魄境地以及负面形象加以展现,并进而对武士的命运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性质逐渐由武士或文武不分向文士转变,至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层并成为"四民"之首,"士志于道"是他们独立人格的象征。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梁启超以国家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些游侠的武士品质,日本的武士道与斯巴达民族精神中重复仇、惜名誉等相异性的人格特质,也就成了梁启超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重要启蒙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6.
武士遗风 在我眼中,日本文化最突出的、既区别于中国也区别于欧美的特征是武士精神的遗留和继承。而武士精神和强烈民族主义心理的结合,就更使现代日本文化既厚重阴翳而又浅薄明快。 武士精神的标志是责任感极强,重视荣誉,可杀而不可辱;同时能力就是美德,失败了自承己过,哪怕杀身引咎也要维护荣誉。如此,当然也就最怕在  相似文献   

17.
刀法     
话说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三国武士比赛。只见俄罗斯的武士拔出刀一挥,把裁判放出的苍蝇拦腰砍为两段,裁判给了他80分。这时日本的上来,拔刀后,裁判给了90分,他把苍蝇的翅膀砍下来了!  相似文献   

18.
明治初期日本基督教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为处于衰落期的中下层武士提供了重掌对社会控制与领导的机会。武士阶层之所以接受基督教教育,一方面在于传教士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另一方面则在于基督教所承载的西方文明同明治日本所追求的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大量武士皈依基督加快了近代日本基督教的本土化进程,而这也与同期的中国形成了强烈反差。  相似文献   

19.
武士阶级在日本的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武士阶级兴起于平安时代末期,历经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武士阶级的统治达到鼎盛状态,武士道精神也形成于这一时期。武士阶级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掌握统治大权的?本文对武家政治进行梳理,明确武家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既然塔克博士的愿望是周游世界,那么亚洲就是他必去的游览地。他首先去的是岛国日本。他对日本的武士非常好奇,所以接触了不少日本武士,而且多数是古代的。下面就是他遇到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