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阅读《荆棘鸟》和《沃斯》,《荆棘鸟》在神父的爱情故事里展现的是人性外在表现的世俗欲望与神性的冲突,《沃斯》则是从人性内在的邪恶与弱点凸现其和神性的冲突。两部小说把人性与神性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都以人性复苏作为冲突演变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是一个争论比较激烈的经济学概念 ,本文将争论归纳为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从“经济人”的假定是否为真的角度来进行批评和辩护的 ;第二种思路是从哪一种关于人性的假设更为有效的角度来进行批评和辩护的。文章认为 ,第一种思路偏重于学理意义 ,其根本目的在于寻找人性假定的真理性 ,继而找到具有普遍必然的理论 ;第二种思路偏重于社会实践意义 ,它关注人性假定所导致的理论后果和社会实践 ,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理论和人性假定的正误。作者认为 ,在学术研讨中 ,第一种思想固然可取 ,第二种思路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3.
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变,实现了两个重要的翻转:一是从“信仰支配世界”到“欲望支配世界”的翻转,二是从非经济性向经济性的翻转,它求解着资本出场的人性视域,彰显出资本对人性的激活;同时,资本又使人性异化,并通过异化———物化———幻化表现出来。人性的孤立化与社会化、资本的在场性与人性的进步性,进一步指认了资本与人性之间的二律背反:资本激活人性与异化人性。因此,只有对资本进行精神与人性的批判,才能彰显人类进步的意义与伟大;人性只有接受资本的考验与冲刷,才能表征人类生存化世界的意义与伟大。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争论的思路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是一个争论比较激烈的经济学概念,本文将争论归纳为两种思路,第一思路是从“经济人”的假定是否为真的角度来进行批评和辩护的;第二种思路是从哪一种关于人性的假设更为有效的角度来进行批评和辩护的。文章认为,第一种思路偏重人学理意义,其根本衢在于寻找人性假定的真理性,继而找到具有普遍必然的理论;第二种思路偏重于社会实践意义,它关注人性假定所导致的理论后果和社会实践,并通过社会实践与检验理论和人性假定的正误。作者认为,在学术研讨中,第一种思想固然可取,第二种思路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5.
黎鸣先生认为情场化社会的理论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的.他从人性的善恶选择认定人性是恶的,并且是从"原欲"出发而成的恶,即"人性原恶".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本经济,因此一切经济建设都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发展阶段,探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性前提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经济人”假设具有其客观合理性,但它是建立在抽象方法论基础上的抽象人性假设,因此不能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性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性前提和最终发展目标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7.
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应是从人性的一般特点出发,在教师良好修养和社会正确引导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实现以生为本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使师生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主体间性的关系,从而使教与学两种因素和两个过程和谐结合,最终实现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日趋完美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一、人性论争何时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以及许许多多的科学都涉及人和人的发展。因此,人们常常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人性。但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从哪里来的?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强调人性天赋,而对这种天赋的人性,有人主张“人性本善”。另一些思想家则相反,主张“人性本恶”。还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它像大水,“决诸东方则东流,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爱情?生物学家认为,它是人类内分泌作用的产物;哲学家认为,它是男女双方都占有对方的心。这两种说法,一个是从物质因素去解释,一个是从精神因素去解释,无疑,它应该是两者的焊合,应该是两者的集合。爱情,本来是人性中固有的基本属性之一,爱情生活,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歌颂它,本身就是对“男女授受不亲”  相似文献   

10.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他的故事分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天性冲突”的特征;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集中体现他“人格放逐”和“人性回归”的精神特质。前后两个阶段的斗争对象不同,也体现了孙悟空的人生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都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实践能力的社会的人。马克思的人性观是从哲学的高度对人本质所做最高的理论概括,它为我们科学的认识人、教育人、发展人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简要阐述,并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点为基础,分析了人性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对“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孟子和荀子主张的人性论,前者是性善,后者是性恶,但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研究人性善恶属性的基础上,都努力探索如何使人成为善人.孟子是从性善出发,探索如何使人“存心养性“,从而保存其固有的善性,而荀子则是从性恶出发,探索如何使人改恶从善,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是描写婚恋题材的小说。鲁迅以启蒙者的立场写了人物激越飞扬后爱情的悲剧意蕴;张爱玲则是从世俗的人性写看似成功喜剧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两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对"五四"时期的爱情神话的解构。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探究到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以及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自从葛瑞汉(A.C.Graham)、唐君毅等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从动态人性观出发来重新解释孟子的性善论。所谓动态人性观,指认为先秦"性"概念有时指生长这一动态过程的特性,这与把"性"理解为生命这一静态存在的属性不同。我们对前人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几种动态人性观加以批评,提出一种新的动态人性观,即认为孟子的"性"概念包含先天地决定的生存方式或成长法则这一重要含义,而性善论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指孟子发现了生命健全成长的一条法则——为善能使生命辉煌灿烂。孟子与道家均有一种动态的人性观,如果说道家人性论是从精神和生理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孟子人性论则是从道德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对孟子人性观的重新认识,可以弥补心善说和人禽说在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以显学墨家学派人性素丝论为代表的天赋自然论,认为人性本如丝,无分善恶;人性易受环境染习,可以为善,亦可为恶;人性的善恶完全是后天教育、环境熏陶的结果。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之于人就像“染缸”与“素丝”。该思想是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的,强调了教化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是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问题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6.
长时期来,对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的研究,一般是从哲学或伦理学的角度立论,其内容也局限在人性善恶的来源问题.文章则与此研究传统不一样,即改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立论,其研究内容除保留人性善恶论外,还讨论了另外四个重要问题:一是人性地位论,通过就人贵论、人本论和天人论的考察,较充分地论证了人性的崇高地位.二是人性本质论,概括为生性论、习性论和心性论,揭示了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与心理本性.三是人性构成论,从类型论、因素论和结构论三个角度,对人性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四是人性发展论,归纳为气禀论、习染论、性习论与修身论四个论题,对影响人性发展的种种因素作了全面考察,扩展并提升了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和张爱玲,两位孜孜不倦探索人性的作家,同样是以人性作为创作切入点和衡量尺度,但是在人性表现上,两人的侧重点却向两极化方向延伸。沈从文侧重于表现人性、人情的真善美的一面,对人性的回归、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发掘和张扬。张爱玲侧重于表现人性的假恶丑、人的异化、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扭曲和泯灭。  相似文献   

18.
五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接触到巴哈伊.从他们的信仰者那里.我感受到这是一些受到神圣光芒照耀的不平凡的人.他们心中有爱。也是从他们那里知道.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团结”“人类一家”“世界大同”;“诚实是人性一切美德的基础”;物质和精神犹如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早在1796年,席勒就曾断言:“诗的精神是不朽的,它也不会从人性之中消失。除非人性本身消失了,或人作为人的能力消失了,诗的精神才会消失。”)然而,两个世纪以后,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图像艺术的强力挤压,学在艺术天地中的领土变小了,有人开始为学的生存和发展担忧,甚至得出了学、哲学、精神分析和情书将会消亡的悲观结论。对此,不少学起而反驳,肯定学特有的价值,陈述学存在的理由。但这些论述大都是阐发席勒当年的观点,仍是从学与人性、人生的密切关系的角度立论的。其实,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人性是人类增强伦理的核心问题。生物保守主义和超人类主义作为人类增强问题上的两种对立观点,它们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展开的争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生物保守主义主张,人性是给定的,我们不应该改变它,人类增强会改变人性因而应受到约束和管控;超人类主义则主张,人类是不断进化的、富于创造力的物种,人类增强可以突破人性的限制因而应予以鼓励和提倡。对两种人性观的分析表明,生物保守主义的人性观不能说明生物技术增强与社会文化增强之间的道德差异,而超人类主义的人性观则无法说明人类增强在何种意义上改变了人性,并且两种人性观都会遭遇休谟的是与应当难题。因而,两种不同的人性观都不能为人类增强问题提供真正的伦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