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小学第一学期末的两周以内,我就开始教儿童写简单的句子。未写前,我先教儿童懂得怎样造句和说话。初次造句可用黑板、桌子、面等词,引导儿童说句子,如“值日生擦黑板”“桌子是木头做的”“面是麦粉做的”,或用“大鸡”一课中的“一会儿”说话,儿童了解了“一会儿”这个词的意义,就能说出“鸟一会儿飞到树上,一会儿飞到地上。”“小鸡一会儿走到这里,一会儿走到那里。”最初多给一些名词叫儿童说,随着儿童掌握的词语的增多,才逐渐叫儿童学着用形容词说话。在这个基础上,再叫儿童把所说的写出来。在第二学期,可逐渐增多写句子的次数。但应明确,这种练习主要是使儿童巩固字词,因此要求要简单,有很多的字,儿童还没有学过,写起来有困难,不能要求他们写。学过的字,如遇儿童写不出时,可引导儿童回忆课文内容,有时可叫儿童翻书。从一年级一学期起,每教完一课,在巩固复习和  相似文献   

2.
从一年级上学期识字开始,就可以让儿童组熟悉的词,说简短的话。如我们学“军”字时,学生组出了“军队、军人、海军、空军、陆军、军长、红军、八路军、志愿军、解放军”等词。接着我又让学生用“解放军”一词造句。有三位同学是这样造句的:“解放军保卫祖国。”“我长大要当一名解放军保卫祖国。”“我将来要当一名解放军到前线去打敌人,保卫祖国的边疆。”这几句话的内容一句比一句具体生动,意思层层递进,用词得当,句子通顺完整,并带着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我听了不禁为之高兴,随即给予表扬,师生一起为他们鼓掌。同学们扩词造句的兴趣更高了。通过扩词、造句既巩固了生字,又使儿童由字、词初步形成了句子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儿童一入学就要注意说的训练,因为大多数儿童入学前说半截话,不知道怎样才算一句完整的话。例如:常常把“我要糖”,说成“我要”或“糖”。有些儿童说话前后颠倒,东一句,西一句。还有些儿童说话的时候带有些坏习惯,至于口齿不清,方言土语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4.
你看见这个题目,一定觉得很可笑。说话就是说话,怎么还要问“为什么”呢?不,不可笑。说话是有目的的。目的不同,就要用不同的句子。所以,要讲“怎样造句”,就要先谈谈“为什么要说话”。我们上学的第一天,老师往往都要问我们每个人叫什么名字,还让我们试着写下来,并交给老师,老师还会夸奖我们聪明呢。我们在心里会说:上学真有趣啊!现在,我们来想想看:老师为什么要问“你叫什么名字”那句话呢?因为她不知道我们的名字,所以才要问问,想让大家告诉她。这就是老师说那句话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要说“我叫×××”这句话呢?因为老师不知道我们的名…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上,老师让用“的地得”三个字造句。一同学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我们家的地得拖了!”老师又要求用“果然”造句。小朋友说:“昨天我吃了水果,然后又喝了凉水。”老师耐心教导:“这是词组,不能分开造句。”小朋友不慌不忙地说:“老师,我还没说完呢。果然晚上我拉肚子了!”  相似文献   

6.
多写侧议     
要写好作文 ,必须多多练习。但是 ,能够自觉地经常练练笔的同学并不多 ,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识上有误区。这误区主要有两个 ,下面分别说一说。一是片面理解“作文就是说话”。的确“作文就是说话”。马克思早就说过的 ,“你怎么说就怎么写 ,怎么写就怎么说 ,在小学时老师就这样教导我们。”在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提倡白话文也讲过不少类似的话。如钱玄同说 :“我们的话怎样说 ,我们的文章就该怎样做。”胡适说 :写文章要“有什么话 ,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 ,就怎么写。”鲁迅也强调写文章要“用活着的白话 ,将自…  相似文献   

7.
一次期中考试,在造句项里有“苹果”一词。试卷考下来以后,师生反映都很强烈。有的说:“这次怎么让我们用‘苹果’造句?没学过呀!”有的说:“用‘苹果’能造句吗?再说,课文里也没有要求过,这不是超越《教学大纲》吗?”再看看卷面吧,用“爱戴”和“如果……就  相似文献   

8.
造句     
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有一个用“格外”一词造句的题目。小明不会就问爸爸,爸爸想了一会说:“这么写吧:‘我们不能把字写到格外去。”’造句@任万良  相似文献   

9.
写话 ,是低年级作文教学的重大改革。过去的教学大纲 ,对低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是 :“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这里 ,不仅限制过多 ,而且落脚点是“用词造句”。认为只要把句子写通了 ,就能为后面的片断作文 ,乃至成篇作文打下基础。实践告诉我们 ,能写通句子不等于能写好一段话、一篇文。枯燥、繁琐的用词造句 ,只能损伤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对此 ,《语文课程标准》作了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调整 ,变用词造句为写话 ,并明确指出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像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相似文献   

10.
乐翻天     
造句小明回到家,爸爸问他:“家庭作业是什么?”小明说:“老师要我用‘因为……所以……但是……’造句。”刚说完,小明就拿出作业本,在上面写道:老师要我用“因为……所以……但是……”造句。写完后,他高兴地对爸爸说:“谢谢爸爸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某老师在教二册《燕子飞回来了》时,指导学生用“高兴”一词说话造句。两个学生分别说道:“小燕子高兴地说:“妈妈,秋成现在也爱学习了”。“小猴子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根据学生的思考方向,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说话之后,要求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学生又继续发言。一个说:“一到学校,我就唱啊,跳啊,高兴极了。”一个说:“星期六的晚上,我高兴地坐在爸爸怀里听故事”。此  相似文献   

12.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在狠抓识字教学的同时,注意组词、造句、说话、写话的训练,也就是说,要把字词放在句子、段落、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才能有效地提高儿童语言表达的能力。组词、造句等训练,从教独体字起我就开始进行。在教“上、中、下”三字时,当学生掌握了字音和字形后,就引导他们口头组成“上楼、上去、上学,中间、中午、中学,下车、下课、下班”等词语,然后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儿童说出完整的话。如我问:谁上学呢?答:我上学。问:在哪个学校上学呢?答:在南街小学上学。连起来学生就能说出“我在南街小学上学”的完整句子了。课文的插图,要很好利用来发展儿童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童话”一词从字面意义来说,“童”是儿童,“话”是说话。不过,这种说话并不是像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而是跟宋代“说话人”的说话具有同样的涵义。当时“说话人”的说话内容都是半真半假的故事,童话的“话”也是属于这个性质的故事。台湾学者洪汛涛在《童话学》中对“童话”下了如下定义:  相似文献   

14.
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上了一堂美术课。在纸zhǐ上画完画以后,我开始在桌子上乱画起来。突然,我好像听到了“哎哟、哎哟”的叫声,是桌子在说话呢!“好疼啊!求你别在我身上乱画了。”这真是太奇怪了!我想逗dòu它多说两句话,就说:“反正学期也要结束了,画了也不要紧。”桌子却说:“小朋友,虽然学期快要结束了,但我还要为别的同学服务啊!”听完桌子的话,我的脸一下子热辣là辣的。我对桌子说:“好吧,从今以后,我就做个好学生,改正乱涂tú乱画的毛病吧!”桌子笑了,笑得咯咯响。我也笑了,但我是微wēi微地笑,怕同桌发现我和桌子的秘密。推荐…  相似文献   

15.
口述是语文教学上的新课题,我们对它的看法各有不同:有的老师以为口述就是过去的说话课;也有的老师认为儿童口述能力差,难以搞好,产生畏难情绪。通过“小学教学计划”的学习,我们初步明确了“口述在使学生练习口头语言,做到能正确地、善于表达地说话,并为笔述打好基础”。可是这是一件新的工作,困难是有的;但是有利条件也不少。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已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儿童复述课文,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有系统的回答问题及口头造句等等练习,加强了儿童的口头发表能力。同时儿童们已有了读书看报的习惯,他们的语汇也渐渐丰富起来,儿童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复述课文说话的态度都是很大方的。因此茅寿山同志有勇气  相似文献   

16.
细节的魅力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说话练习课,练习用“是”字说话造句。  相似文献   

17.
段与造句、措词实际上是不可分的。因为是学年课,才将段放在了第一学期而把造句与措词留在本学期讲。积字成句,积句成段,然后才能积段成篇。因此,我们在学习造句、措词时,也应当把它们放在段与篇中去考虑。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用准、用好词语,才能造出好句子来。此外,我们还要讲述几种基本文体:叙述、说明和议论。至于“文面”,我们应当作为平时每一次作文训练时的常规内  相似文献   

18.
有一段时间我去上法语培训班,老师要我们用“买”这个词造句。日本男孩岛原说:“橡皮买了一块我。”老师纠正道:“是我买了一块橡皮。”岛原继续说:“王老师会给我买很多好吃的东西。”老师笑:“我什么时候答应你的?我怎么不知道?”岛原也笑,他又继续造句:“我要买  相似文献   

19.
一次到二年级听课,课上老师让学生用“已经”造句。学生有的说:“小明已经把作业做好了。”有的说:小红已经上学了。”课后翻开学生语文作业本,造句的主体都是“小明、小红”之类虚拟的人名。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难道我们的身边就没有发生过“已经”发生的真人真事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孙建波 《文教资料》2005,(20):111-112
造句训练是指导学生运用词语的基本方式,是培养学生说写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造句训练。在指导学生造句时,我们发现,学生大多喜欢机械模仿课文中的范句,造出来的句子与范句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如用“兴高采烈”造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苏教版第五册)。课文中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