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认识和把握"两课"的特点是推进"两课"改革的前提,提高"两课"教师素质是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从"两课"设置的重要性及特点、"两课"教师的素质要求展开论述,旨在提高对"两课"的认识,增强教师素质意识,进一步实现"两课"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树立志向、激发兴趣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习主体学习"两课"积极性的切人点;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是强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促使学习主体自身转化,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转变理念,精心设计、提高教学艺术是增强"两课"教学效果的桥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巩固"两课"教学效果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3.
信息网络时代西方文化渗透,"西化"分化"图谋对"两课"教学的严峻挑战;经济转型期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对"两课"教学的消极影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国内思想理论界错误思潮,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对"两课"教学带来极大困难,"两课"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教师与教材存在严重问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要从战略高度提高对"两课"教学的认识水平,增强"两课"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和吸引、感染力;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要充分认识"两课"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来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提高"两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两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提神"、"传神"以及"化神"之功能,使多媒体教学真正成为"两课"教学的点睛之笔,以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使两课教学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更富有创造性和时代感.  相似文献   

6.
高职"两课"社会实践创新模式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教育模式的创新,特别是不断深入探索"两课"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既是"两课"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两课"的教育研究方向.我们对高职"两课"的社会实践创新模式的探索经验主要有在内容上要体现社会性、时代性和职业性.在形式上依据不同学科特点确定不同的社会实践形式;创建"两课"自己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和提高实践技能的平台;与专业课实习相结合,利用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深入开展"两课"社会实践;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创业激情;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主动、理性地管理自己.  相似文献   

7.
郑文姬 《文教资料》2008,(33):209-210
新时期高校"两课"教育要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必须深入探讨"两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两课"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教育创新,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从而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探析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两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大学生接纳认可的多少都关系到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两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高"两课"教学质量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开展"两课"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增进"两课"的吸引力,扩大"两课"的受教育面."两课"网络教学的基本模式包括建立专门教学网站,进行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等内容.与此同时,"两课"教师还应注意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两课"教育功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重研究"两课"课程系统和教学方法的协同性问题;注重研究"两课"教学与全员育人环境之间的协同性问题;注重研究"两课"教师之间和"两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