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静 《阅读》2023,(15):37-39
小说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小说教学应引领学生品析精彩的故事情节,学习小说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获得思想的启迪、智慧的成长。读懂小说的前提在于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引领、语言文字的品析以及写作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分析,阐述了网络教学策略的类别,并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数控技术英语》网络课程教学实践为例,将教学实际中所运用的教学策略详尽阐释,并进行了教学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当前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虽然都在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性,但是对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具体做法的研究不深不透。本文对比两种不同的阅读教学,试图说明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两种对策:一是教师组织并帮助学生使他们的阅读过程趋于完整;二是教师展示自己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会,在与文本对话方面起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儿童视角书写是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逐渐获得重视的,它所产生的特殊魅力使今天的作家仍然把它当作重要叙事角度.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最终肯定.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和《等了一整天》,选择了儿童视角作为叙事切入点,探讨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从儿童视角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分析海明威小说的死亡意识,试图提供解读海明威小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移民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中,孤儿意识始终是一个重要命题。石黑一雄独特的移民经历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写作方式,他的小说中总是弥漫着若有若无的孤独气质。这种孤独气质不仅来源于时空的迁移,还源于心理状态的变异所导致的归属感缺乏,这两者同时造成了人物的身份焦虑和身份认同失败。而存在和主体性认知的丧失意味着人物心理纠结、个体认知矛盾的不可缓解性,也意味着孤儿意识无法摆脱。  相似文献   

6.
《论著与生活:人类学家作为作者》是格尔兹出版于1988年的一本稍微晚近的关于人类学民族志文本写作的书,这本书的中文版在201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章主要就格尔兹在书中所谈的民族志作为一种写作以及由此带来的作者是什么,作品是什么,"作者—功能"是如何实现的等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且把格尔兹的这本书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指出格尔兹其实是对后现代"写文化"论争的一种回应,他们观点有分歧但其实都是对"阐释学科"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