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抢新闻的行动不是也不应是一种短期的、无组织、无计划的行为,记者抢新闻关系到媒体的形象和具体的利益,因此记者抢新闻的行动应是媒体设计的一部分,是客观而真实可操作的内容。媒体要宏观上把握记者抢新闻的行动计划,就应遵循以下的宗旨和原则。1.宗旨:在追求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新闻的独特新颖  相似文献   

2.
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素质。所谓的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如果记者新闻敏感强,就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敏捷、精确地识别新闻事实,并把最有价值的新闻从普通的新闻中抢出来加以报道,使之产生轰动的社会效果,它需要记者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锻练和培养,逐渐积累而成。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记者如何培养新闻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正>起码至今为止,新闻是靠记者跑出来的。在美国,不论何时何地出现重大新闻,总有记者迅速赶往现场。不过,记者再能跑,终只有两条腿。开着采访车,也只能多四个轮子。在黑压压的摄影与摄像机前,记者经常为抢一个好镜头而打得不可开交。这时,记者常感叹:要是有双天眼该多好啊,有了天眼,便什么也逃不过记者的眼睛了。为记者装上天眼,或者干脆由无人机代替记者抢新闻的大门已经开启,最快在一二年内,美国将出现新一代的"无人机记者",或者为记者装上天眼。  相似文献   

4.
记者以抢新闻为己任,躬逢重大灾难, 自然是天赐良机。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记者不得不作出痛苦的选择:抢新闻还是救灾?人生中常会遇到一些突发胜的重大事件。这对于一个抢新闻的记者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同时又是曰个严峻的考验。也许命  相似文献   

5.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6.
从客观上说,地市级报纸与中央、省级报纸确实有着某些方面的不同;地市报记者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如何克服,大有文章可做。克服地市报记者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他抢,我也抢;他抢他的,我抢我的。由于所发新闻的价值及报纸的级别、辐射面、版式规格等方面的不同,报纸的影响各不相同。这就可能带来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在心理上的差异,特别是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同时采访时,有的大报记者表现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而有的地市报记者言行拘谨,思路受阻。遇到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我们常驻的中国记者就变成“外国记者”了。由于环境条件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同,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在国内当记者却又颇有相异之处。在一个信息的社会里美国是个舆论传播工具极为发达的国家,人人都不可避免地时时生活在各种新闻的“袭击”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于我们的工  相似文献   

8.
浅议抢新闻     
所谓抢新闻是指新闻记者在新闻竞争中,抢先占有新闻事实并予以刊播。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抢新闻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一个主要手段,好比众多赛跑选手在众目睽睽之下,看谁先跑到终点。但不同的是,在赛跑中,参赛选手即便得不了第一,也有可能获得第二和第三。而在新闻竞争中,由于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一瞬间、一次性的,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不能在第一时间抢发新闻的媒体就等于从根本上失掉了这个新闻。因而,新闻竞争愈激烈,各媒体间记者抢新闻频率就越高。目前,在一座城市里,就连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也会吸引数家新闻媒体的记者…  相似文献   

9.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抢新闻”成了贬义词。一提“抢新闻”,往往同不择手段、“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新闻作风”联在一起。报上出现了失实报道,领导会批评:“谁叫你们抢新闻的?!”甚至连一些新闻学词典一面肯定“抢新闻是与新闻报道的时效观念的形成与加强分不开的,另一面也认为:“由于片面求快抢快,记者采访往往草率从事因事实不准确而毁及报纸声誉的情况也随之出现。” (注)一句话,“抢新闻”在相当一部份同志的眼里是个不祥之物,工作中常常忌讳它。  相似文献   

10.
做文章。我们知道短消息往往是在某一新闻事件现场抓抢而得,因拍摄的视像、同期声以及记者就在现场播报事态的发展进程,所以更能令观众产生临场感和参与感。如果这一新闻事件有几个现场,记者没有选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现场,而是每一个现场都来一下,就会给人感觉杂乱。以新闻事件现场的第一时间抢拍下来的短消息,有别于声、画分离的图解式新闻,这是电视新闻极具特色而富有生命力之所在。这种强烈的现场感应当是电视短消息不可忽视的发展的方向。 三、把握一个动态 电视记者碰到的新闻事件现场一般充满了各种动态因素,这些动态因素具有…  相似文献   

11.
读过《为了社会的良知──嘉禾 舞弊丑闻曝光始末》,又读了国防科技大学刘朝先生的文章《记者,你为何事先不报告?!》,感到刘朝先生的观点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能理解他盼记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热望,也比较了解某些记者“抢新闻”、“挖新闻”的职业“惯性”。首先我要说,就这条“新闻”而言,我希望舞弊者受到应有的处罚,而受到连累的无辜者能够扬眉吐气,这样才是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公平和公正 那么,有关记者对此负有什么责任? 我认为,从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党性要求和宣传纪律来看,对本文讨论的个案而言,记者不应“为新闻而新闻”…  相似文献   

12.
<正>正当传统媒体记者因新媒体的出现而面临丢饭碗之际,又冒出个"机器人记者"来与记者抢饭碗。"机器人记者"不仅可以坐在电视主播台上播新闻念稿子,还可以"写"稿子与记者抢新闻,在不远的将来竟然还可以当编辑选新闻并指示记者做新闻,这令做了几十年记者的"老记"及"老编"们情何以堪?  相似文献   

13.
观其 《青年记者》2010,(3):80-80
“难吃”,两个意思,一是记者做的“饭”——新闻,不可避免地贬值。网络、手机时代,人人是记者,皆可做新闻,新闻随手可得;再加上人们工作生活多元化,有限的时间被分散到越来越多的工作生活场域中,读书看报越来越少,新闻自然也就不像过去那么金贵了。  相似文献   

14.
"难吃",两个意思,一是记者做的"饭"--新闻,不可避免地贬值.网络、手机时代,人人是记者,皆可做新闻,新闻随手可得;再加上人们工作生活多元化,有限的时间被分散到越来越多的工作生活场域中,读书看报越来越少,新闻自然也就不像过去那么金贵了.  相似文献   

15.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固然喜欢写长新闻,便更喜欢写短消息。因为如“活鱼”一般的短消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美餐”。要写好短新闻,关键是时效性。如果不“抢”时间,转眼间“活鱼”就会变“死鱼”。而“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了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有的新闻单位提倡记者、通讯员站着写稿,这样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意思是客观景物虽然十分复杂,但用…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指责记者"越位"的事时常听到。譬如,人家司法部门正对一个案子审理,这边记者就"抢"了新闻;又譬如,某件事,人家职能部门未予过问久拖不决引起民怨,记者"抢"着去"协调"了解决了。如此等等。这是越位吗?我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手头有个现成的例子。天府早报经济新闻部记者张伟,化名何敏,孤身闯入四川新都县大丰镇铁路村一个"黑心棉"加工窝点72小时,体验"现代包身工"生活,白天与毒棉絮相拥而眠,晚上连续工作13个小时,吃的是剩菜馊饭,被老板及其手下严密监视,到同行记者们及执法人员前往"解救"时,已是一脸呆滞,目光…  相似文献   

17.
9月29日晚,《青岛晚报》记者邹亮在采访一起火灾时遭围打。10月10日,新华社记者顾立林在采访河南登封市昌达煤矿透水事故时,采访被阻,相机被抢,并被殴打致伤……近年来,新闻工作者权利被侵犯的现象并不鲜见。维护记者的合法权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本刊一直追踪研究的问题。 阚敬侠,中国记协新闻调研中心调研员,长期从事新闻与法制的理论研究。李毅,大众报业集团新闻诉讼室主任,先后参与了上百起新闻官司。在第四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本刊记者就“记者的权利与维护”这一热点话题,请他们分别从理论和实务层面发表了见解。  相似文献   

18.
有不少专家曾分析过,现场性是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灵魂所在。的确,要做一名合格的电视记者,首先就要具备反应、捕捉现场的能力。我们把电视取材者在现场迅速捕捉的本领概括为一个字:“抢”。抢,凝聚着电视报道的灵气与锐气,记者耳听八方,伺机而动;抢,极富有动作性、竞争性,记者在抢中身形轻捷、目光敏捷,充分展示了作为历史见证人的职业魅力。在中外历史上,有不少记者是在抢新闻中名场天下的。比如在震惊中外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时,现场乱作一团,合众国际社的老牌记者梅里曼·史密斯迅速作出反应,在枪响后仅仅十几秒钟,就…  相似文献   

19.
杨丽红 《新闻窗》2014,(3):80-81
联系,是新闻工作中一项隐蔽而带基础性的工作,这项工作的质量怎么样,直接影响着新闻产生的效果。由于新闻要新,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新闻要靠去“抓”去“抢”……否则就时过境迁,销声匿迹。因此,新闻要靠联系去打开通道,要靠联系这道桥梁去沟通连接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县(市)报、台的记者,很少发生抢新闻的现象,原因是新闻机构少、记者少,这也滋长了某种惰性。但是,有时遇到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来当地视察,或某种高规格会议在县召开,大报、台记者便蜂涌而至,本县记者往往有小巫见大巫之感,难以插手,眼看着重要新闻在本县发生而无法及时传播;而有时上级新闻单位一时没有派出记者,又将新闻的遗漏。我认为,县报记者的这种“惰”性应克服,也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