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真想来,忽然感到惶惑:一头儿是鲁迅先生,一头儿是先生呐喊着要救救的孩子。诚如鲁迅研究专家孙郁所言:“鲁迅复杂的精神意象所散发出的诸种不确切性的光芒,又常常使他成为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谜”(所谓“不确切性”是针对读者而言,并非指鲁迅的意象)。白纸一张的孩子和他们的语文老师对于接受早已光芒耀眼的鲁迅先生多少显得勉为其难。白纸一张的孩子,还不是时候,也确实不能准确地理解先生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当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比以前明显减少后,人们的争议便随之而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7,(Z1)
孩子想体现他高深的文学素养,每每作文改词造句,先生总会谆谆教导“:不要乱改,要这种个性得不了高分!”孩子就说“:为什么鲁迅可以改,我不可以?”先生倒也实在,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因为他是鲁迅,而你不是。什么时候你成了鲁迅再改吧!”孩子自知有生之年不会变成“鲁迅”,于是老  相似文献   

4.
《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诗集,诗集里透发了鲁迅对“爱”的理解和独特阐释。通过分析鲁迅对孩子、青年、老者等三个群体的不同态度,可以窥测先生深藏不漏、面貌各异的“爱”的哲学,展现鲁迅鲜为人知的较为亲切、慈爱、温柔的一面,从而更新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从教多年 ,教学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也已经很多次了。尽管每次教学前我都认真阅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课堂上努力启发学生阅读思考 ,但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缺乏理解和认同 ,感到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 ,教学过后 ,学生们仍然有许多不解的问题。为此 ,我也在不断地反思 :是鲁迅作品本身的问题 ,还是教师的教学问题 ,抑或是学生的智力、理解、思维能力问题 ?  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 ,又要上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了 ,应该如何做才能走出教学上的怪圈 ,使学生更多地走近鲁迅 ,…  相似文献   

6.
晚年得子的鲁迅对海婴十分疼爱,他在题为《答客诮》的诗中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集慈父严师于一身的意愿。鲁迅认为,要教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将大碍于孩子发达。”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50岁才得一子,取名叫海婴。鲁迅先生自然视海婴为掌上明珠。在海婴成长的过程中,鲁迅先生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海婴的发问总是一本正经地给以回答。在许广平的回忆录里,记载着这样一段鲜为人知又妙趣横生的父子对话:  相似文献   

8.
一、青春期女学生心理特点 鲁迅先生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因此,在青春期女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了解女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是非常必要的。青春期女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情感丰富,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抗挫能力较差;独立意识和反抗心理强;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相矛盾;产生性意识和性欲望;好搬弄是非,人际关系失和;智力发展趋中,学习压力大。  相似文献   

9.
《风筝》写的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和小兄弟之间发生的故事。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春二月是风筝时节,但他“向来不爱风筝,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读鲁迅的《风筝》,读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时,总有些疑惑。仅仅不爱,就“嫌恶他”尚可以理解,而对“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的说法则难以理解。的确,鲁迅只不过长他最小的弟弟周建人7岁,在当时,他也还处在一个爱玩的年龄,他的这些成人化的意识从何而来?其实,只要读读鲁迅的《〈呐喊〉自序》,了解鲁迅的生平,我们就会明白,鲁迅头脑中的“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源于他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渐趋…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表明了他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态度。在家庭里,他是一位宽厚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他的教子观主要有四条。1.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先生在一首诗中写了这样的话“: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就是说,英雄豪杰也要懂得怜爱子女的道理,也要付出怜爱子女的深厚感情。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天命之年得子,取名“海婴”,即在上海出生的婴儿。鲁迅先生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夜间上楼,他总是脚步轻轻的。如果小家伙睡觉时把被子蹬开了,他就小心翼翼地给孩子盖好。孩子睡醒了…  相似文献   

12.
早在一九一八年,鲁迅先生就呼吁社会各界:“中国的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要求做父母的,“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完全的人”。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我们教育孩子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他的教子观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反对禁杀,发挥个性鲁迅先生对独子海婴的疼爱,在当时既有人称道,也有人反对。“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鲁迅先生对讥诮他疼爱儿子的人的答复。  相似文献   

1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小学治文讲读课中篇幅较长、内容较深的一篇课文.怎样把它教得深入浅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采用了以下做法:一、抓住难点,紧扣中心,长文短教课文中的每一件具体的事例,都表现了鲁迅先生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指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教学本课的难点.比如教学第三段时,可让学生自己找重点词句,采用光议后说的办法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了解鲁迅为什么“碰壁”,使学生们理解鲁迅为国、为民而不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五四”时期为复兴祖国文学而被时代呼唤出来的第一代作家的卓越代表。鲁迅认为,文学的首要功用是改造国民性。基于这个文艺观,鲁迅先生便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来关照人生了。而孩子是祖国的希望,“立人”的关键就是在于孩子健康正常的成长。因而,在鲁迅的“为人生”的人生关照中都能或隐或现的看到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孩子的身影,使得读者不难品味出鲁迅先生的一番良苦用意。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所作。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作者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6.
郁霞 《贵州教育》2014,(5):18-20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描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三味书屋是禁锢孩子的牢笼,而百草园是孩子的乐园,道出了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大自然给予孩子的快乐。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11期刊登了黄立中先生的文章《应该客观和历史地评析鲁迅先生文章》,其中谈到应如何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认为其中的“中国人”并不是指“所有中国人”而应是指“反动派”。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对“中国人”的理解需要联系到对整个这句话的理解:其一,“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有言外之意。要准确理解此句还必须搞清“不惮(即不怕)”的内容。黄文认为鲁迅先生对人民群众的推测是“怎样往‘坏处’猜想都不以为过”,即认为“不…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81年前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指出。应把对子女的爱,“扩张”“醇化”为对子女的理解、指导和解放。那时的孩子,现在早成祖父母了,但先生当年提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请今天的家长们注意不要步入——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为一位曾经较长时间从事过教育工作的文学家、思想家,在儿童教育问题上亦颇有见地:基于他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儿童观、父母观及其传统文化层面的考察,在儿童教育问题方面提出了要理解儿童、指导儿童和解放儿童的思想。他认为,应当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去理解儿童,从正确的儿童观出发去正确地指导儿童,从摈弃传统教育观出发去解放儿童。鲁迅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这些认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今天儿童教育中如何科学地认识儿童、正确地指导儿童、理性地解放儿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是我们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时期,教材中很多作品都是出自名师大家之手,鲁迅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思想研究、文学批评等对于中国的文学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鲁迅作品是高中语文课堂中一颗光芒耀眼的明珠,本文主要对鲁迅先生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进行解读,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做出稍有裨益的探索。一、明确鲁迅作品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