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何景明年谱新编金荣权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生于公元1483年8月6日,逝于1521年8月5日。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为明“前七子”中的领袖人物。何家祖居湖北罗田,元代末年,恰逢黄巾军起义,景明高祖何太山为逃避战难,从罗田迁居信...  相似文献   

2.
弘治八年乙卯(公元1495年)何景明十三岁,在临洮府知府李默庵处读书.《明史·孝宗本纪》记载:“二月,礼部侍郎李东阳、少詹事谢迁入阁予机务.”景明三哥景晖,亦从父宦陕西渭源.其女生于临洮府渭源驿,故起名渭女(见何景明:《姪渭女圹砖铭》).弘治九年丙辰(公元1496年).  相似文献   

3.
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一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县人。生于1483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九年,癸卯),卒于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辛巳),终年39岁。今年正是何景明诞辰五百周年。 何景明二十岁(1502年)成进士,廿二岁授中书舍人。廿五岁(1507年)因恶权阉刘瑾擅专弄权,乞病归家,读书著述。廿六岁(1508年)被刘瑾矫诏免官。廿九岁(1511)刘瑾已诛,用李东阳荐复授中书舍人直内阁制数房,经筵讲官。卅五岁(1517年)升吏部验封司员外郎,仍直内阁。卅六岁(1518年)升陕西提学副使,至卅九岁(1521年)卒于此官。  相似文献   

4.
何景明(公元1483——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别号胎簪子,不常用,河南省信阳市人。 何景明是明代前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批评,诗赋文章,样样皆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与李梦阳发起并领导了明代前期的文学复古运动,开一代文风,领一代文学风骚,成一代文宗;成为明代“前九子”的领袖人物,与李梦阳并称“何李”或“李何”;也是明代“十子”之一;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又有明代“弘(治)正(德)四杰”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何景明的文艺批评思想,诗赋文章,为历代批评家所注目,自明至今,对其批评的著名学者,不下二百家。  相似文献   

5.
明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年)夏,中书舍人何景明奉哀诏出使云南,于次年夏返京。一年的时间不算长,可在何景明短暂的一生中,却相当重要。对此,刘海涵的《何大复年谱》有所记载;在此基础上写成的付开沛的《何大复年谱》(载《信阳师院学报》1982年第2、3期)。载之更详。为了进一步弄清何景明的这段经历,推动何景明研究走向深入,我们在查阅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下述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此提出就教于方家。一、何景明出使的是云南,而不是云南和贵州弘治十八年五月七日,孝宗驾崩,武宗继位。改弘治年号为正德,颁哀诏于天下,九道使节齐出。何景明即为其中之一,出使云南。  相似文献   

6.
何景明简论     
何景明(一四八三——一五二一),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幼年即聪颖异常,八岁能文,即为前辈所称道,一时有神童之目。十二岁随父去陕西渭源任所,临洮守召置馆下,从师受《春秋》。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以《尚书》魁河南乡试。这年他才十六  相似文献   

7.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和李梦阳并称,为“前七子”的两大领袖,曾通力提倡“复古”,反对“啴缓冗沓,萎靡不振”的“台阁体”,一时天下文士翕然风从。 《明史·文苑·二》中说:“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  相似文献   

8.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弘治七子”(史称“前七子”)为排除“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虛饰、迂腐的文风而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前七子”在率领“文学复古运动”的过程中,至正德年间却出现了分化:李梦阳倾向于刻意拟古;何景明则倾向  相似文献   

9.
论何派诗人     
明代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信阳人才济济,洋洋大观,何景明就是这一时期文学上诞生的一颗明星。景明年少得志,对当时的信阳文学产生了非凡的影响,他的同窗、亲友以及一些文学名士自动集结到他的身边,交流文学,发表见解,形成一个以他为核心包含高鉴、孟洋、马绿、戴冠、樊鹏等人的诗人群体。胡应麟《诗薮》云:弘正间诗流甚众,然皆追逐李何。"[1]又云、仲鹖,仲默派也。因景明字仲默,所以仲默派亦可称之为何派。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何景明与李梦阳并称大家,声震诗坛,雄视天下。二人以复兴古道为己任,“一时修辞之士,翕然宗之”,(王廷相《大复集序》)推波助澜,形成了整个明代最有声势的复古潮流。流风余韵,不绝于后;从明中期到明末期,绍述者大有人在,改朝换代至清初,其影响仍存。 何景明、李梦阳之前,主明文柄者为李东阳,李东阳因位居宰辅,故天下向风。“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不道。”(《明史·李梦阳传》)弘治十六年,何景明在京造访已“以文章雄视都邑”的李梦阳和边贡,“语合”而相得甚欢。(见  相似文献   

11.
何景明作为明"前七子"的代表人物,围绕其姓名字号产生了一些传说和不同说法,对何景明研究产生一定程度的困惑。关于何景明姓名的"红日堕怀说",来自于他的追随者及后人的附会。别号"白坡"和"大复山人"一直在同时使用,"胎簪子"并非何景明又一别号。  相似文献   

12.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明弘治壬戍进士,授中书舍人,历官至陕西提学副使,著述甚丰。 何氏卒于正德十六年(1521)八月五日,二十天后,其门人樊鹏撰《行状》云:“先生通五经,尤好易、诗,其阴阻医卜天文地理律吕历数诸家,各造其妙。所著何氏集、十二论、定古乐府、选汉魏诗、三秦志、皆行于世。”这些著述是刊刻抑为传抄,已无从查考。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与何氏著述刊刻时间有关的最早文献是唐龙和康海写的《何仲默集序》,署嘉靖三年。然今存诸明刻本上均载此二序,究竟他们是为哪个刻本写的,难以断定。往日  相似文献   

13.
信阳人才盛于明代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人才辈出,蔚为大观。明人叶朝阳云信阳自“敬皇帝(年号弘治)以来,巨公鸿儒,云蒸霞蔚。人握荆山之璧,家传邺下之编……功业文章,被于天下。”文学方面出了明前七子之领袖何景明,并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信阳作家群。所以李梦阳赞叹“南州实才窟”。这里我们拟对这个作家群体的特色及其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个初步介绍与分析,就教于读者及同好。  相似文献   

14.
何大复年谱     
明代文学家何景明的年谱,刊行于世的,仅见刘海涵(海涵,字怡宣,光绪己亥岁贡,信阳白龙潭人)的《何大复先生年谱》.刘谱内容简略,引用史料、文字俱有疏误,所以,有必要为何景明重作新谱.年谱是研究作家的根据,又是为其作传的素材.多年以来,我们在研究何景明著作的同时,对刘谱也作了一些订正和补充工作.由于新谱是在旧谱基础上产生的,故新谱仍名《何大复年谱》.  相似文献   

15.
何景明作为前七子的领袖,一向以倡导文学复古著称。然而他真正追随李梦阳倡导文学复古的时间并不算长,大致从弘治十六年到正德二年。正德二年,何景明托病归乡休养,正德三年又被免官,这期间其生命方式及心态逐渐发生变化,诗歌创作呈现出向内收敛的倾向。其后期诗学思想之所以有接近神韵说的倾向,成为诗歌从格调说向神韵说迈进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在他居家时期,诗学思想已经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16.
何景明作为前七子的领袖,一向以倡导文学复古著称。然而他真正追随李梦阳倡导文学复古的时间并不算长,大致从弘治十六年到正德二年。正德二年,何景明托病归乡休养,正德三年又被免官,这期间其生命方式及心态逐渐发生变化,诗歌创作呈现出向内收敛的倾向。其后期诗学思想之所以有接近神韵说的倾向,成为诗歌从格调说向神韵说迈进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在他居家时期,诗学思想已经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17.
明代“前七子”中的李梦阳与何景明曾发生过一次文艺思想的论争。这场论争一直引起后来学人的注意。但由于当时没有明确的记载,以至后人对其论争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或云“名成之后,互相诋諆”,或云在正德五年,也有折衷其二者,认为“名成之后”的诋諆 ,即是发生于正德五年的笔战。弄清楚李、何争论发生的确切时间,对于研究何景明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乃至进一步研究明代“前七子”及正德年间诗文发展的情况,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对李、何论争的时间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有《大复集》。明弘治、正德间的著名诗人。早年追随李梦阳倡复古之论,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相号召,“海内翕然景从,为明音中兴之胜。”以后与李论文不合,反复诘难,两人交游亦分左右袒。何李之争,生前之轩轾未定,身后之玄黄不息,明清以来,诗家毁誉不绝。近三十余年来,于何、李的创作,意外地冷淡,于他们的诗歌理论,虽间有论述,然几乎众口一词,以“复古倒退”、“形式主义”,弃之如敝屣。虽茅盾先生多所肯定,然积重难返,迄无反响。笔者深有感焉,乃不揣譾陋,仅就何景明的诗歌理论及何李之争,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正> “筝”是一种拨弦古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有“秦筝”之称.“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柳中庸《听筝》),曹植《箜篌引》又有“秦筝何慷慨,齐瑟温且柔”的描述,慷慨急切又哀怨凄苦,正是康海这首《闻筝》诗的基调.康海,字德涵,号对山,状元出身,才华横溢,为明朝弘治年间“七子”(即“前七子”)之一,他本抱负宏大,“狂来颇欲吞江海,志定何须论浊清”(《漫兴》),不幸因刘瑾罪,坐党落职,遂狂荡不羁,郁愤终生.  相似文献   

20.
何景明聪慧早成,勤奋好学,读书必至夜分以为常,与人讲读终日不倦。十六岁中乡举,二十岁举进士,授中书舍人。德行纯明,志大行坚。尚节义,鄙荣利,有国士风。何景明一生事业,一是文学,二是教育。早年从事诗文写作,与李梦阳同为"前七子"领袖,并称"何李"。晚年任陕西提学副使,致力于教育。"略去词章",多有实绩。其教育思想与业绩及学术观点与实践,至今仍给我们以珍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