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题 如图1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质量为班的木板A、B置于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间距s=2.88m.质量为2m、大小可忽略的物块C置于A板的左端.C与A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肛,=0.22,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pt2=0.10,最大静摩擦力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开始时,三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相似文献   

2.
<正>题目一水平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先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此题属典型的传送带问题,但它又是二体运动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执教高中物理已经多年,在平时和学生的交流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考试的题目我看着明明都会做,该用什么方法也都能想的到,但就是得不到高分,这是为什么呢?"这大概是大多数学生都会碰到的一个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考试得不到高分,学生得不到高分的瓶颈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这是学生解题时在细节上的一些疏忽导致的.一、审题不清,考虑不全有些题目往往存在一些隐含条件,或是多解的情况,学生审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以下几种情况讨论地面对斜面的静摩擦力问题.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例1如图1所示,斜面体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斜面体的倾角为θ,斜面上放一物块,重力为G,处于静止状态.则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如何?解析:把物块和斜面体看成一个整体,由整体法可得地面对斜面体的静摩擦力为零.  相似文献   

5.
正隔离法、整体法以及假设法是在高中力学部分进行受力分析时常见的三种方法。正确地将这三种方法应用到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对灵活掌握受力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十分关键的。本文拟结合具体的例题来探究它们在实际解题中的应用策略。一、受力分析方法在高中解答力学部分题目时,我们首先要对受力分析做到不重、不漏,即既不能多力也不能少力。  相似文献   

6.
正斜面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问题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力学部分常考的一类问题.本文就"物体-斜面体"系统中求解斜面体与地面间摩擦力的几种情况探析如下.1.物体在斜面体上静止或沿斜面体匀速下滑时,斜面体与地面之间没有摩擦力图1例1如图1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斜面体,质量为m物体放在斜面体上恰能静止或匀速下滑,则斜面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为.  相似文献   

7.
20 0 4年全国卷Ⅱ理科第 17题 (文科第 18题 ) :已知锐角三角形ABC中 ,sin(A+B) =35 ,sin(A-B) =15 .(Ⅰ )求证tanA =2tanB ;(Ⅱ )设AB =3 ,求AB边上的高 .(Ⅰ )证法 1:∵sin(A +B) =35 ,sin(A -B) =15∴sinAcosB +cosAsinB =35sinAcosB-cosAsinB =15 sinAcosB =25cosAsinB =15 tanAtanB =2∴tanA =2tanB证法 2 :tanAtanB =sinAcosBcosAsinB=12 [sin(A +B) +sin(A-B) ]12 [sin(A+B) -sin(A -B) ]12 ( 35 +15 )12 ( 35 -15 )=2∴tanA =2tanB证法 3 :sinAcosB+cosAsinBsinAcosB -cosAsinB =sin(A+B)sin(A -B) =3即ta…  相似文献   

8.
在物理教学中常利用图像法来求解物理问题,其优点在于解题思路清晰、过程简单,故深受师生喜欢。但这种方法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在需要定量计算时其优势不明显,甚至无法算出最后具体结果,也就是这个原因,图像法通常不会成为学生解题的首选方法,其实愚以为当问题不涉及定量计算时应把图像法作为首选方法,这样完全可以避免没必要的复杂计算,充分发挥图像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题目如图1所示,倾角为口的等腰三角形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足够长的轻质绸带跨过斜面的顶端铺放在斜面的两侧,绸带与斜面间无摩擦.现将质量分别为M、m(M〉m)的小物块同时轻放在斜面两侧的绸带上.两物块与绸带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在口角取不同值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相似文献   

10.
11.
物理上的极限法就是在特殊位置上进行分析,然后再扩大分析,以这个答案为中心,讨论分析满足题意的答案.临界状态是指当物体从一种运动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运动状态的转折状态,它既有前一种运动状态的特点,又具有后一种运动状态的特点,起着承前启后的转折作用.临界状态是物理问题中常遇到的一种情境,这类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明显临界的,在这类物理问题中有"刚好""恰好""最大(小)值"等词语,这类研究对象的临界点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复习高中物理知识时,我们总是要面对大量的物理习题,其目的是让同学们从练习中巩固知识,寻求规律,同时摸索解题思路和方法。同学们所做的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千题万题源于母题,通过教师的有效点拨,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其中一题多解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思考物理问题,活化物理规律,活跃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视野,煅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灵活动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对物理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复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题多解是学好高中物理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立体几何求二面角的问题中,基于无棱二面角求解难的案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为目标,让学生有效参与关于二面角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探讨,以巩固、加深学生所学的几何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若一个物体参与了多个运动过程,有的过程只涉及运动和力的问题或只要求分析物体的动力学特点,则要用动力学方法求解;若某过程涉及到做功和能量转化问题,则要考虑应用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下面举例进行探究.例1如图1所示,一粗糙斜面AB与圆心角为37°的光滑圆弧BC相切,经过C点的切线方向水平.已知圆弧的半径为R=1.25 m,斜面AB的长度为L=  相似文献   

15.
<正> 在物理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许多棘手问题,必须掌握多种思维方法,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下面我把自己多年探讨的牛顿第二定律在系统中应用的解题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希望对大家今后解题有帮助。若系统内有 n 个物体,这些物体的质量分别为 m1、m1、m3…、mn,加速度分别是 a1、a2a3、…、an,这个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 F,对这个系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为:F=  相似文献   

16.
在立体几何求二面角的问题中,基于无棱二面角求解难的案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为目标,让学生有效参与关于二面角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探讨,以巩固、加深学生所学的几何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做物理习题时,常常看见学生不知道如何应用公式,不知道从何下手理清解题思路,包括一些尖子生都觉得物理难.对此,我结合多年物理教学经验,浅谈提升解物理题能力的些许建议.一、深究物理概念,完善认知结构要知道,良好的知识储备是解题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知识量越多解题能力就越高,这两者是不成正比的.著名教育家波利亚就说过:知识太多可能反而成了累赘,可能妨碍解题者看出一条简单的途径,而良好的组织则有利而无弊.所  相似文献   

18.
题目:(2014年江苏高考试卷的第15题)如图1所示,生产车间有两个相互垂直且等高的水平传送带甲和乙,甲的速度为v0.小工件离开甲前与甲的速度相同,并平稳地传到乙上,工件与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乙的宽度足够大,重力加速度为g.  相似文献   

19.
20.
正静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难点,它与传送带、板块模型等知识的综合考察又是高考的重点。高中物理对静摩擦力的方向定义为与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只要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必有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有无问题);确定了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即得出了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若进一步明确相对运动趋势实质就是在接触面上受到了其他推拉力的作用,不仅可以使相对运动趋势这一概念更加具体,还可以同步解决静摩擦力的大小问题。在教学中,静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