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学》第7期是“小说创作特大号”,封面九个字尤其醒目——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早听说作随大使丈夫远渡非洲,一年无事,便足不出户地写了一年小说,传闻如此,字却迟迟不见诸杂志报端,如今谜底就要揭开。三篇读罢,但觉亦喜亦惊——惊是惊艳的惊。严氏字之尖新、出手之狠准,总在妙手偶得的中短篇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各色人等情绪微妙碰撞、语言俏皮又狂欢有度,让人读后只觉说不出的熨贴,合适,心悦诚服。她写的都是些伤心故事,可一望即知并非有意赚人热泪的惨凄,而是洞明世事之后的无奈。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上海文学》势头平平,基本没有大的起伏,岁末的第11、12期顺势来了个平淡的收束。但平淡中也有亮眼的,即孙未的短篇《点火》。  相似文献   

3.
2006年第九期上海文学是“华语语系文学专号”,一期杂志包罗了好些华语文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字:苏伟贞、骆以军,施叔青、聂华苓……,未曾开卷已让人期待。  相似文献   

4.
《上海文学》第十一期总计刊登了两个中篇,四个短篇。  相似文献   

5.
第7期的小说是个花样拼盘,从内容到形式到小说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编者大概花了不少心思。头条是贾平凹的短篇《羊事》——“作家手迹版”,贾平凹墨宝的影印件。这在当下的文学杂志里是个新鲜事,应该算是对著名作家独特的礼遇了。作为书法作品,贾平凹的行书整体上有种沉静古朴的文人气,每个字的经营上则稍显粗糙;但以小说观,则完全相反,细部的写实颇见功力,整个小说的故事和意蕴却陈旧简单。小说很短,讲的是一个吝啬鬼花钱买回了自己卖出的羊,  相似文献   

6.
第5、6期《上海文学》比较平庸,没有特别抓人眼球的作品,写得热闹好看的如杨少衡的《合水渡》、阿袁的《梨园记》者,也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第11期《上海学》的“宇宙风”栏目刊发了巴金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两篇旧作“复仇》和《月夜》,以缅怀这位去世不久的老人。主编陈思和先生的纪念章题为《重读作品是纪念巴金的最好方式》,恳切感人。作家远逝,后人静读作品如见斯人。  相似文献   

8.
第10期的《上海文学》给我们带来了本年度迄今为止最大的惊喜,陈希我、鲁敏、王松、荆歌等“一线作家”汇聚,作品质量也相对较高。与此相比,第9期的《上海文学》像是一个平淡寡味的过门。  相似文献   

9.
《上海学》第9期的“月月小说”栏目推出的是韩少功的两个短篇《801室故事》和《是吗?》。最近,又值韩少功一勃发期,《天涯》第5期和《人民学》第10期也先后发表其中短篇小说和散。在这一批作品中,《上海学》推出的这两篇最专注于本试验。  相似文献   

10.
第7期的《上海文学》,两个中篇值得一观。温亚军的都市题材小说似乎从来都是紧张的,一旦他将视野从乡村转向都市,笔端饱蘸的温厚蕴藉也随之消散。《花弄影》依然。小说围绕着女主角庄晓然与四个男人的情事展开。小城出生的庄晓然为大学毕业后能顺利留在省城,接受了高干同学乔明章的追求。在  相似文献   

11.
关乎来年的征订数量,原本满心期待9、10两期《上海文学》会有出挑的表现,不料绝大多数小说都没什么作为,有的甚至连差强人意都够不到,读来难掩失望。倒是被排在第9期边角的短篇《好笑的爱》(黄雯),却以新鲜的经验给人不少的惊喜。  相似文献   

12.
13.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14.
炎炎夏日的《上海文学》,这一次给读者带来了不少可圈可点的作品。虽然并不都是大家压阵,也没有触及重大题材,但几篇作品分别在各自的生活领域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些真实却又新鲜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读来倒觉得舒坦。  相似文献   

15.
第3期《上海学》的小说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比较平淡,或欲为奇耸却仍不免流于平淡。“月月小说”栏目刊登了丁建顺的《封眼》(短篇),写古董界商人之间声色不动的钩心斗角,争财赛智,题材本来颇富传奇色彩,叙述也算一板一眼,写来倒也引人,只可惜讲述之外尚缺了几分言之不尽的蕴藉,读也便少了几分意犹未尽的回味。作在创作谈里说到自己对小说的看法,认为是该“写自己最熟悉的”,学与书法同理。然而话虽如此,即便是书法,却也并不尽是烂熟于胸的笔法最妙,还需多见些额外的风致才佳。  相似文献   

16.
《上海文学》的第11期和12期,虽有亮点,总体仍嫌平庸,给2008年的《上海文学》划上了一个草草的句号。  相似文献   

17.
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都推出了新长篇,如阿来的《空山2》、池莉的《所以》、张炜的《刺猬歌》、李佩甫的《等等灵魂》等。然而,除了阿来的新作依然保持着《空山》系列的气韵,其余的都令人失望,或大失水准,或顺着以往的衰落轨迹继续下滑。倒是两位较年轻作家的长篇颇有可观处,盛可以的《道德颂》感情丰沛,刁斗的《代号:SBS》寓意精微,虽有缺点,但中气十足。更新锐作家的几个中篇也有出彩处,王维廉《非法入住》以实写虚的功夫、晓航《论我们灿烂的生活》与当下都市生活对接的能力、王松《守夜人的阳光》沉稳的叙述功力,都可圈点。"80后"两位作家也令人欣喜,笛安的《莉莉》以童话的方式写成长经历,张静的《珍珠》以荒诞的笔法写现代体验,感受真切,有新异之感。此外,迟子建的《福翩翩》、张惠雯的《如火的八月》都写贫贱生活的爱欲亲情,前者写老夫妻的温暖,后者写小儿女的绝望,都能动人。  相似文献   

18.
《上海学》新年开篇一期名家新秀云集,看点颇多。  相似文献   

19.
第7、8两期《上海文学》涉及的领域颇广,既有官场,又有底层,薛舒、叶弥、吴文君的小说则将女性心理写得真切可读。而致力于推介优秀短篇的“短篇精荐”栏目,此次转载的铁凝与张惠雯的小说,艺术表现上的周到圆熟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20.
第3、4期《上海文学》,多半小说咂摸起了日常生活的况味,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独第3期上的《女心》,让一与众不同的女子在性(别)间奔走突围,写得特别有张力,在两期整体的松弛中植入了一股生气淋漓的劲道。走走《女心》(中篇)里,身为女人的“我”以爱怜又憎恨的语调,讲述着好友“她”对已婚男人委曲求全、拖泥带水的情爱,并不时地织入“我”与不同男人间短暂且动荡的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