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大家》     
《大家》第6期共刊登了五个中篇小说和一个长篇电视小说。  相似文献   

2.
《上海文学》的第11期和12期,虽有亮点,总体仍嫌平庸,给2008年的《上海文学》划上了一个草草的句号。  相似文献   

3.
第10期的《上海文学》给我们带来了本年度迄今为止最大的惊喜,陈希我、鲁敏、王松、荆歌等“一线作家”汇聚,作品质量也相对较高。与此相比,第9期的《上海文学》像是一个平淡寡味的过门。  相似文献   

4.
关乎来年的征订数量,原本满心期待9、10两期《上海文学》会有出挑的表现,不料绝大多数小说都没什么作为,有的甚至连差强人意都够不到,读来难掩失望。倒是被排在第9期边角的短篇《好笑的爱》(黄雯),却以新鲜的经验给人不少的惊喜。  相似文献   

5.
《上海学》第7期是“小说创作特大号”,封面九个字尤其醒目——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早听说作随大使丈夫远渡非洲,一年无事,便足不出户地写了一年小说,传闻如此,字却迟迟不见诸杂志报端,如今谜底就要揭开。三篇读罢,但觉亦喜亦惊——惊是惊艳的惊。严氏字之尖新、出手之狠准,总在妙手偶得的中短篇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各色人等情绪微妙碰撞、语言俏皮又狂欢有度,让人读后只觉说不出的熨贴,合适,心悦诚服。她写的都是些伤心故事,可一望即知并非有意赚人热泪的惨凄,而是洞明世事之后的无奈。  相似文献   

6.
第9期《上海学》推出的甘肃“小说八骏”创作专号,给这份南方的刊物带来了硬朗、粗砾的西北气息,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但细读之后不难发现,这种冲击力更多地与地域有关,小说本身的质量并不突出,缺乏引人注目的力作。  相似文献   

7.
第7期的小说是个花样拼盘,从内容到形式到小说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编者大概花了不少心思。头条是贾平凹的短篇《羊事》——“作家手迹版”,贾平凹墨宝的影印件。这在当下的文学杂志里是个新鲜事,应该算是对著名作家独特的礼遇了。作为书法作品,贾平凹的行书整体上有种沉静古朴的文人气,每个字的经营上则稍显粗糙;但以小说观,则完全相反,细部的写实颇见功力,整个小说的故事和意蕴却陈旧简单。小说很短,讲的是一个吝啬鬼花钱买回了自己卖出的羊,  相似文献   

8.
第7期的《上海文学》,两个中篇值得一观。温亚军的都市题材小说似乎从来都是紧张的,一旦他将视野从乡村转向都市,笔端饱蘸的温厚蕴藉也随之消散。《花弄影》依然。小说围绕着女主角庄晓然与四个男人的情事展开。小城出生的庄晓然为大学毕业后能顺利留在省城,接受了高干同学乔明章的追求。在  相似文献   

9.
10.
看《钟山》     
第6期的《钟山》,有方方、何顿助阵,也颇有一两篇好看的小说,算是为2006年划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1.
《上海学》第9期的“月月小说”栏目推出的是韩少功的两个短篇《801室故事》和《是吗?》。最近,又值韩少功一勃发期,《天涯》第5期和《人民学》第10期也先后发表其中短篇小说和散。在这一批作品中,《上海学》推出的这两篇最专注于本试验。  相似文献   

12.
第3期《上海学》的小说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比较平淡,或欲为奇耸却仍不免流于平淡。“月月小说”栏目刊登了丁建顺的《封眼》(短篇),写古董界商人之间声色不动的钩心斗角,争财赛智,题材本来颇富传奇色彩,叙述也算一板一眼,写来倒也引人,只可惜讲述之外尚缺了几分言之不尽的蕴藉,读也便少了几分意犹未尽的回味。作在创作谈里说到自己对小说的看法,认为是该“写自己最熟悉的”,学与书法同理。然而话虽如此,即便是书法,却也并不尽是烂熟于胸的笔法最妙,还需多见些额外的风致才佳。  相似文献   

13.
《上海文学》第五期中篇有四,徐则臣的《水边书》是已发表在《大家》2005年第2期的《石码头》之续作,《石码头》的珠玉在前,不免使读者对于这篇《水边书》的期望更高。《石码头》作为一个成长小说在写到"我"愤而出逃时戛然而止、余韵深长,《水边书》则以多年后"我"  相似文献   

14.
《上海学》新年开篇一期名家新秀云集,看点颇多。  相似文献   

15.
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都推出了新长篇,如阿来的《空山2》、池莉的《所以》、张炜的《刺猬歌》、李佩甫的《等等灵魂》等。然而,除了阿来的新作依然保持着《空山》系列的气韵,其余的都令人失望,或大失水准,或顺着以往的衰落轨迹继续下滑。倒是两位较年轻作家的长篇颇有可观处,盛可以的《道德颂》感情丰沛,刁斗的《代号:SBS》寓意精微,虽有缺点,但中气十足。更新锐作家的几个中篇也有出彩处,王维廉《非法入住》以实写虚的功夫、晓航《论我们灿烂的生活》与当下都市生活对接的能力、王松《守夜人的阳光》沉稳的叙述功力,都可圈点。"80后"两位作家也令人欣喜,笛安的《莉莉》以童话的方式写成长经历,张静的《珍珠》以荒诞的笔法写现代体验,感受真切,有新异之感。此外,迟子建的《福翩翩》、张惠雯的《如火的八月》都写贫贱生活的爱欲亲情,前者写老夫妻的温暖,后者写小儿女的绝望,都能动人。  相似文献   

16.
第7、8两期《上海文学》涉及的领域颇广,既有官场,又有底层,薛舒、叶弥、吴文君的小说则将女性心理写得真切可读。而致力于推介优秀短篇的“短篇精荐”栏目,此次转载的铁凝与张惠雯的小说,艺术表现上的周到圆熟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上海文学》势头平平,基本没有大的起伏,岁末的第11、12期顺势来了个平淡的收束。但平淡中也有亮眼的,即孙未的短篇《点火》。  相似文献   

18.
11期的《上海学》仍是“上海作家特大号”,小说方面因有孙甘露、西飏、秦君、叶辛等名家助阵,质量高于上期。  相似文献   

19.
在上期的点评中,我们提出期刊刊发违规现象不容忽视的问题,引起不少朋友的共鸣。本期我们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对有问题的篇目提出了公开的批评和质疑。需要再次申明的是,我们完全是本着就事论事、就论的态度,在我们阅读期刊的范围内向公众提出报告。也希望各方朋友继续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和讯息,让我们为维护坛秩序共尽绵力。  相似文献   

20.
2006年第九期上海文学是“华语语系文学专号”,一期杂志包罗了好些华语文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字:苏伟贞、骆以军,施叔青、聂华苓……,未曾开卷已让人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