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国内外的思想家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类新的实践,对人的本质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进行探索。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劳动或实践;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杜春梅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85-86,108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两个向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个体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什么是人的本质 ,各家众说不一。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和认识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 ,从分析人的属性入手 ;其二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表述 ;其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4.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社会中的美 ,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艺术中的美 ,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 ,美 ,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寻找人的确定性本质一直是哲学努力的方向.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但人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只提供了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探寻人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论.人的本质只能是"获得的”,必须从"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人的本质不能"直观”,只能通过反思的形式去把握.  相似文献   

6.
基于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表述、争议的一些问题的提出;揭示出对象化是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问题的关键;且对对象化作了界定,认为对象化,事实上就是人的本质的外在物化,是人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主体价值包括审美价值而对自然进行的加工和改造,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对象化不同于异化;提出了劳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最重要形式。人的对象化的形式或方式是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形成人的对象性关系;人的本质具有的多样性、多重性必须通过相应的对象关系来体现、反映.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形成和结构都是人对象化的结果。进而反映人的不同侧面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人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但“人的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又是一个亟需厘清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人的本质分为“使用工具的劳动”的类本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个体本质,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论断为依据,对人的个体本质进行理论阐释,明确人的个体本质的逻辑起点、理论属性和价值旨归,即人的个体本质产生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形成于社会实践的总体结果、受制于社会实践的运作规律,实践是它的逻辑起点;人的个体本质是丰富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具体是它的理论属性;人的个体本质可以解析过去的社会、批判当下的社会和指引未来的社会,现实是它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8.
人的存在形式可分为“类存在”、“一般存在”和“个体存在”三种不同的形态 ,相应地也就具有三种不同的本质。人的类本质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它表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区别 ;这种本质就是劳动。人的一般本质是指所有个人都具有的共同的根本特征 ,它表明不同个人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这种本质就是人对幸福的追求。个体的人的本质是标示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质的规定性 ,它表明不同个人之间的区别和个性 ;这种本质是由个人所独具的自然素质 ,社会遇境和个人意识三个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 ,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的人生观就是从对人的本质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全面地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本质的特性,对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即人的一般本质具有不变性。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单个人的本质即人的现实本质是可变的。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是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向前发展的。在人的社会属性中,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说明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具有不变性。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性与教育的人性放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生命本质是精神性的;人的个性是人的本性的存在和实现方式;人格受到尊重和维护的人,具有独立、完整人格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本质,人之为人的本质始终处于生成之中;人是自为的生命存在,自为生命的生命体是由自我主宰、自我支配和自我驾驭的;社会发展只有以人为根本目标、基本动力和终极尺度,社会才是人的社会,人的本性才能获得提升;人作为人,其生存从属于生活,其生存是生活化或意义、价值化的生存。但教育却是去精神化的;它将人先验化、储备化;它所培养的人是均质化、共质化的;它总在伤害人的人格,它所培养的是权威型人格和人格分裂的人;它压抑和放逐了人的自主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生活都是生存化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思维与现代教育观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思维是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其中包括着现实世界是人的心灵模式的反映;主张揭示人的功能性精神关系结构以及强调人自觉地从自身出发来对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进行探索的现代人文精神三大特征。现代思维是重新审视教育观念的基础与前提。在这个思维模式下,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塑造;现代教育目的是通过教育手段塑造“诗化人生”;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主体;现代的教育管理内涵是通过管理使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与人活得更有价值和尊严的统一;现代教师由某种知识和信息的传授者转换成了知识结构的发现者和多种知识综合能力的指导者;课程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反映,课程结构本质上是人的发展结构;现代教育的评价就是对培养人塑造人教育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教学方法问题核心是教育观念或教学观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有三个命题:第一,人能劳动;第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除了使我们对什么是人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外,还使我们从人的本质的角度对劳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人的需要及中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个人成为更加自觉上进的人。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在我国学界流行已久,其理论依据是:这是马克思下的定义;社会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属性;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而人的自然属性是抽象的、不变的。然而,这个定义是社会性本质论者歪曲马克思的论述后拼凑出来的。社会性是现象,不是人的本质,不能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的自然属性是具体的、变化的,是人的真正本质。确切地说,这一观点颠倒了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混淆了本质与现象的区别,其理论依据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主体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的哲学依据主要体现为 :人性———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的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主体性———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然属性、社会本质、心理素质和综合作用基础上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叔本华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存在,而人自由本质的实现是通过审美的途径予以揭示的。审美对人自由本质的实现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使得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我"即纯粹的认识主体的在场,以摆脱表象的奴役;其次是为作为纯粹认识主体的"我"提供自由的体验,表明实现人的自由本质是可能的和现实的;最后是为其禁欲哲学奠定形而上学的认识基础,以指明人终极自由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天才地发现了人同时是能动和受动的存在,这意味着人必须依靠自己的本质力量去追求、创造符合其内在尺度的对象或环境,这种符合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符合,人由此领悟自己的幸福.人的内在尺度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同一性,即内在尺度是有力量的尺度,本质力量是有尺度的力量.人的内在尺度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本体性、多样性、历史性、社会性、可遮蔽性.马克思的这种看法为人类指明了通向幸福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理解教育本质的不同道路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本质观来源于黑格尔的“本质在关系中”,主要是从历史和逻辑出发认识教育本质,在各种关系中抽象出教育本质;现象学本质观在于“回到事物本身”,直观洞察事物本质,把教育本质理解为参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消除本质、排斥二元论。三种不同的理解教育本质的道路,丰富、深化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陈功 《文教资料》2013,(33):75-78
早期资本主义禁欲主义伦理观下的人的本质首先是一种宗教本质,但它又与生产和劳动相联系。消费主义将关注的核心从生产转向消费之时,也改变了它对人本质的生成逻辑,这就是通过消费来塑造人的本质。消费主义对人的本质的重构表现为:将物化的“我”转变为符号化的“我”;将人的欲望无限放大,从而使人的自我被物欲所征服;将人的劳动本质转变为人的消费本质;通过群体象征形式使个人的“自我”缺失;以消费为中轴,通过各种技术合理化方式而形成的流动性的、强制性的生活秩序与统治秩序。对消费主义自我观的批判与引导在于科学的社会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于认清自我,形成科学的自我观。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语境中的风险社会是作为主体性的人造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或主体力量的异化或极端化展现;实践表明,同人的三重本质表现样态相适应,风险社会的主体性原则也相应地表现为个体主体原则、群体主体原则以及类主体原则;风险社会危害性或破坏性的有效化解同样有赖于人的主体性发挥,即不断彰显人的个体本质、群体本质以及类本质的本真生存样态,重建生态化伦理、社会化伦理和市民化伦理。  相似文献   

20.
教育依凭符号,这不仅因为教育的媒介是符号,而且因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符号;所以符号的本质决定了教育的本质,符号的观念性和解释性,决定了教育本质上是自由的、对话的和创造的;教育即人的符号化,人的思维的符号化和行为的符号化,使人成为一个头脑聪慧、举止文明、做事妥当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