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武的绘画思想散见于其诗文题跋以及一些零散的言论中。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只收了他一篇《论传神》。研读苏轼的那些有关绘画的诗文题跋以及零散言论,我在赞赏他对绘画艺术的真知灼见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在不同时间、场合的一些说法是互相矛盾的。在我看来,苏轼绘画思想存在矛盾这并不奇怪,对这些矛盾视而不见或略而不论才值得奇怪;因为这些矛盾之处极有可能隐藏着反映苏轼绘画思想和宋代绘画具体情况的重要信息。 综观苏轼画论,其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点: 区分文人(士夫)画与众工(画工)画。如“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毛皮……”“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办……”这些言论中对士人画与画工画作了明确的区分对比。 推崇士人画,贬低画工画。主要理由是画工画拘泥于形似,“无一点俊发”,在对对象的把握上或能“曲尽其形”,不能掌握其“常理”。 在创作意态上,反对拘于物象,描头画角,提倡直抒胸臆,流露真性情。他在《自题郭祥正壁》诗中现身说  相似文献   

2.
很难找到哪种艺术像绘画那样,其媒介本身会成为一个引起人们长久的关心和争议的问题.在如何看待和处理绘画媒介这个问题上,至少有两种趋向是显而易见的:一种是视绘画媒  相似文献   

3.
东坡名气太大,以至于他的哪个方面都早已被人们神而化之,这反倒使我们今天很难找到一种与坡翁对话的合适方式。 如何与古人或古画对话?东坡本人在这个方面倒是比较洒脱的。譬如说:唐吴道子有画圣的称号,其《地狱变相图》更是神化之作,据画史载,这幅壁画绘成后曾使京都屠沽渔罟之辈惧罪改业。后人每每据此去推想那画不知有多神奇多感人,心中油然而起敬畏仰慕之情,也就无暇去思考其他了。九百多年前的苏武却写了这样一首偈语来表达他的看法,曰:  相似文献   

4.
“色”是色彩意义的简称,“彩”是“色”的集合。西方印象派画家们对“色”的概念的延伸使之真正成为西方划时代的色彩概念;而“彩”在任何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必然被转化为独特的色彩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5.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全文466个字,却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一、生命的价值在于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作为树,它们的家本来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那儿空气清新,树香袭人;它们本应像同伴那样在家中“吸露”,“玩凉凉的云”,听小鸟唱歌,看日升日…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成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打破的状态,于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很少思考让学生“静”下来的策略。在课堂上,许多老师经常发出的教学指令是请同学们“踊跃回答”、“积极讨论”,而很少要求学生在回答和讨论之前静静地“沉思”,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回答、这样讨论。在课后反思时,经常听到老师自责地说“这节课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讨论还不够热烈”,而很少听到老师说这节课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如果再充裕些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聋人语言教学法的沉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聋人教育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语言教学。自有聋教育以来,它是一个久议不衰的话题。近二十年来,西欧、北欧和北美刮起了一股“聋人双语教育”的疾风。此风已吹开我国聋教育的大门。我国五十年代确定的“以口语教学为主”的聋校语言教学政策,在近半个世纪里无人产生过疑议。梅芙生老师的《对我国聋人语言教学法的沉思》一文,经我国著名特教专家张宁生教授推荐给本刊。张宁生教授认为,该文触及到了问题最敏感之处,尤其是,以往对聋人语言教学的讨论,多是使听者议论纷纷,少有聋人自己的声音。梅芙生老师是一位聋人,长期在聋校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切身的感受。他的意见在许多方面是便听者无法表达的。我们刊发这篇文章,以期引起人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绘画性”是一张画的灵魂,成功的大师们的作品充满着独具个性的绘画性语言,无论是东方的石涛、八大、黄宾虹、还是西方的波洛克、马瑟韦尔,大师们作品的绘画性是其它任何时代、任何人不能替代的。中西美术的绘画性丰富多变,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性”~_--g。“绘画性”并不排斥“制作性”。制作性的技巧实际上是丰富画面语言,开拓表现性领域,拓展表现手法,始终要服从绘画性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构成完美的画面。  相似文献   

9.
弗朗西斯·培根是二战后欧洲最具个人色彩与时代特征的画家之一。文章从分析绘画的空间语言入手,把近现代欧洲的社会与文学传统中的“空间”作为切入点,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培根所独有的“禁闭空间”的原型,深入挖掘作品中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而解读培根的“禁闭空间”所隐喻的时代的暴力、孤独与疯狂。  相似文献   

10.
涂鸦期儿童的绘画指导罗艳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儿童常借助于这种“语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在纸上.2—4岁的儿童还处在涂鸦期,他们从握着画笔在纸上自由自在地涂抹,过渡到利用自己所制造的独特符号来表达认为最重要的、感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此时,...  相似文献   

11.
素描在本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人们长期把它视为西方写实性绘画的一个画种,在对素描这一概念的理解上迄今仍存在若干模糊之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追溯了素描在美术史上的来龙去脉,交代了素描本身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素描概念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而揭示了素描的形式特质。  相似文献   

12.
古代艺术家们把情感注入客观对象,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构成作品,关注所绘山水之外的境界,蕴涵于画中的诗情便油然而生。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对笔墨有意、韵、活、趣的要求,追求情趣和气韵,神似高于形似。在画中“诗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画形神合一,得神于形。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比较短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诗歌如果没有鲜明的形象,那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在探讨绘画、诗歌艺术特征时永远用的是“情”“趣”“神”“韵”“气”“势”“意”“境”“妙”“味”这些生命姿态所照应的元素。  相似文献   

13.
当代架上绘画艺术,存在着迎合“市场文化”低级趣味,“精英体制”的“压榨”、“形式主义”的“怪圈”等时代弊端。绘画作品的价值取决于作品能否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文状态,作品反映生活的角度和对艺术语言把握的准确程度。生活永远是艺术主源,因此,真正的架上艺术家应该永远贴近生活,而大可不必改换门庭,追赶时髦。  相似文献   

14.
网络沉思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人们视网络如洪水猛兽的感觉已荡然无存。毋庸置疑,网络已经完完全全、真真正正地闯入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复杂,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人们像今天这样面对如此多的选择、如此多的焦虑、如此多的困惑。每个人都在对未来的迷惘和期许中调试着生活的坐标。”在这种情形下,网络以一种新的“对话”方式——用开阔的视野和“平等”的交流,启迪每一个个体的心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网络的“浸润”,常常把自己带入到缥缈与真实、虚拟与现实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5.
任何承载自身文化的语言在最基本的层面上 ,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语境 ,而语境作为一种独立自足的结构 ,具有最基本的阐释功能。“汉语语境与西方美学”讲述的是汉语语境中的西方美学 ,即汉语语境如何“转述”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在汉语语境中的“遭遇”,以及两种独立的语境相遇时所形成的阐释学意义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切科学问题、哲学问题以及艺术问题,如果不是和人在这个世界之中这一最基本的生命问题密切相关,那么,所有这一切问题的研究都将是毫无意义的,它的副产品一切语言作品都可以毫不足惜地“付之一炬”。  相似文献   

17.
美的沉思     
“既然无一人报名,那我就亲自选啦!”老师的话刚一落,同学们便哄然而笑。无聊!我若无其事地捡起一本课外书,“书中自有颜如玉”嘛。什么礼仪小姐!我不屑一顾地“哼”了一声,漠不关心地只顾自己看得津津有味。“哎,选美选到了哪几个?”突然听到前排男同学半是嘲讽半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听觉艺术,但音乐中包含了丰富的绘画语言,音乐与绘画具有“同理相生性”。本文探讨了音乐中的绘画性语言,介绍了与绘画有关的音乐作品,总结了音乐表现画面和视觉形象的几种手段,对于增进欣赏中对于艺术语言的理解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月的沉思     
每当我走进五月走进工厂、车间、矿山、井口……便想起为共和国奠基而被镶在党旗上的那把铁锤。于是,我仿佛听到历史隆隆滚动的声响;也仿佛看到紧握铁锤的大手——以风的旋律,浪的节奏,把革命与曙光煅在一起;砸碎贫穷也造就富有……哪怕是一个脚印后边跟着一颗子弹;哪怕是每一次创业的艰难使人难以承受……闪亮的铁锤从不停摆!紧握铁锤的大手永远挥动!林祥谦“劳工神圣”的呐喊还在华夏大地回响;王铁人用血肉打出的“争气”油仍在我们血管里奔流!可敬的同龄人啊,亲爱的新工友,也许,你手中紧握的不再是那铁锤可能是“大哥大”、“…  相似文献   

20.
在《论艺术的精神》中第二部分“绘画”的第五节“色彩”的效果和第六节“形式和色彩的语言”中,康定斯基分析了色彩在绘画心理感觉中的作用;在《色彩科学》中何国兴先生提到过色彩感觉是一个主观量而非客观量。文章认为绘画色彩中的主观量是一个更复杂、包含了更多情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