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静 《武当》2001,(11):57-58
常言说,老师只能教人以法,而不能教人以巧。尤其是就修道的规范而言,老师所教的更是无法之法,是对无形之心神的规范。而对其实际精神的领悟及运用,那就更需修道者在长期的人静实践中去逐步的体验。这是由于,自己的心神是属于自己的,其动其静唯有自知,也唯有自己才有可能从内在因素去调整它,而外部因素也只能是一种必要的启迪手段而已。若只有外因的启迪,没有内因的回应,即使再好的外  相似文献   

2.
虚静  大江 《武当》2000,(6):48-50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这是说修道者所修的就是神气精这三元的融同。神是指心神场,气是指体内的能量,精是指体内的生命信息,所以气与精是神的基础,神是气与精的主宰。修道就是从修主宰人手而达统御气与精的和谐运化,气与精的和谐运化反过来  相似文献   

3.
虚静 《武当》2000,(12):51-53
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是由于人有最精密的人体结构及由这精密结构所成就出的最精巧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生存,任何人都会发挥自己的后天思维以应事,所以任何人也不会像天道那样一直处于无为态,既有思维,就会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4.
虚静 《武当》2000,(1):39-41
无论是先天状态或后天状态,它们都是指场态而言的,而不是指有场态或无场态。先天状态是指的无极场态,后天状态是指的极化场态。这场态在人体就被称为心神。心神的先天状态为元神,心神的后天状态为识神;元神为无极态,识神为极化态。所以凡是有概念存在的心神都是极化着的后天识神状态,  相似文献   

5.
6.
虚静  大江 《武当》2000,(7):49-51
修道者所修的是心神境界的清净自然。然而修道者毕竟也居于尘俗之中,既要从尘俗中获取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也要同世间的人事来往,凡此种种,又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心神的清净,这就需要修道者去妥善的处理它。这个妥善处理的过程,也正是锻炼修道者心神居中状况的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在迫使人们反省自己的人生观并逐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从而逐步改变自己的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7.
虚静 《武当》2000,(11):49-51
大干宇宙,无时不在变化,无处不在变化。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它们都因何而变化,又为何而变化。也就是说,人们都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变化,而它们的变化又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只有修道者以自体宇宙效法自然大宇宙,在自体宇宙的运化中彻悟了变化的因果的关系。修道者在静定中涵养自己心神的无极性,是无极静定的心神导致了自体宇宙的生生化化,这生生化化又都是为了去趋于无极的中态而和谐变化。所以,无极的中态就是变化的总原因,也是变化的.总目的。  相似文献   

8.
虚静 《武当》2001,(1):53-54
道学之所以被称为玄学,那是由于世间的绝大多数人对天道的实存没有亲身验证的缘故,所以就感到天道的学问玄之又玄,甚至会感到是子乌虚有的无稽之谈。世人皆对亲身经验过的事情才以为是真实的,而对未亲身经验过的事情就未免抱有怀疑之心,甚至不相信。再比如,一位非色盲者和一位色盲者共同看一张辨色图,非色盲者会从图中看到一个特设的动物图像,而色盲者则从这张图中看不出有动物的形象,尽管非色盲者向色盲者作如何的指点解释,他也不能使色盲者真的能直观的看到有动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虚静 《武当》2001,(9):53-54
这里,爱因斯坦虽然不相信有宗教神学那种人格化的上帝,但却深信有另一种理性的东西存在。然而他却又无法以思维的方法理解那理性本身的实在状况,而只能窥见那理性所显示出的某些侧面。如果爱因斯坦能以最原始的元神去直觉那最原始的理性,他也许就不会再有如此的神秘感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他真的能切身验证了道的实在,那也就不会再有他在物理学研究中那些伟大的发现来旁证天道的存在了。  相似文献   

10.
虚静 《武当》2001,(5):47-48
所以爱因斯坦在《关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绪论》一文中就说:“像物理体系的‘实在状态’这样的事是存在的,它不依赖于观察或量度而客观地存在着,并且原则上是可以用物理的表述方法来描述的。[然而究竟应当采用什么合适的表述方法和基本概念呢,(质点?场?还是首先一定要我出规定方法?)在我看来,现在还不知道。]这一关于‘实在’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虚静 《武当》2001,(6):45-46
老子对这种人的品行及心理素质是这样描述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日: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渚呵其若浊,妆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绝学无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  相似文献   

12.
13.
虚静 《武当》2001,(2):45-46,49
修道者所说的“无”,并不是像常人所认为的什么也没有就是无,而是指没有具体形象和具体概念可形容的实际存在,即所谓形而上之道。也正是由于世人对形而上之道“虽日用而不知”,所以人们所谈及的“有”“无”概念都是指后天事物而言的,往往容易误将道家所说的“无”当作空无所有来理解,并会因此而导致一些学道者追求绝对的空无而误人顽空,或追求绝对的超脱而与世隔绝。  相似文献   

14.
15.
16.
高中山 《武当》2008,(2):43-45
(接上期) 第二部分 性命双修 【原文】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即安。故曰:“食其食,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故躬,小人得之轻命。  相似文献   

17.
孔德 《武当》2013,(11):56-58
(接上期)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相似文献   

18.
19.
孔德 《武当》2004,(12):39-41
虚无者,老释同传之物也。虚者何?虚心也。心虚故神清,神清故性慧。大超脱大解悟从此生也。无者何?无我也。无我故无人,无人故无欲。大清静大欢喜从此得也。今汝两门人,不明虚无,只探实有。“实有”二字,其名亦佳。究竟,入迷者如谷之数,日求实而谈金石,无一得也;日求有而参禅偈,生六尘也。无量恒河沙,谁是第一波罗密哉?吾悯尔等愚,吾开尔等智。  相似文献   

20.
常玉刚  吴大伟 《精武》2008,(6):41-41
2008年4月份的《精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署名辽宁省武术协会常委、辽宁省八极拳研究会副会长陈文祥先生的文章——(致《精武》的一封信)。文章站在“学术争鸣”的角度上,用犀利的笔锋对孟村吴氏及东北霍传八极拳进行了批评式的剖析,肯定地说.陈先生这种勇于谏言,敢于批评的精神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