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决定了生命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守护。同时,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性是教育的一种品性。道德教育只有在生命视野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是基于生命、始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事业,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呵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2.
科学·宗教·道德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物质发展水平借助科学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人类的幸福感、道德自律、审美情趣和共同生活的智慧没有同步的提升。这表现为人的生存的虚无化和价值观的低俗化。如果我们正视历史,就能体会到宗教的社会整合和赋予意义的功能。也许我们应当意识到:科学、宗教、艺术是人类面对自然发展出来的三种不同的、彼此无法替代的互补的认知方式。宗教与科学在当代的接触也促进了宗教的改变,使得她有可能与现代理性和谐地组成“经纬”关系,共同编织现代全球的文化生态。断言“人类历史未来的方向取决于现代人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3.
荣华群 《四川教育》2000,(11):16-17
无论优生还是后进生同样都具备各自的情感、欲望、气质特征和性格特点。笔对我校六年级的10名后进生所具有的气质特征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其结果如下表:  相似文献   

4.
刘小平 《中学文科》2000,(10):40-40
初二思想政治多处提到规则、规范、规矩、准则,法律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本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商丽 《山东教育》2007,(7):8-88
我抚摸着他充满悲伤的大脑袋,有点后悔替他买回这两个脆弱的小生命,这对儿子的伤害太大,他满怀希望地替小鸡设想的“生活之路”才刚起步,就让他经历小鸡的死亡……不过,这似乎会让他对生命的认识具体一些,完整一些,也会让他对生命的爱更具体一些,完整一些。[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地球上的水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水是自然界的基本要素,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维持全部生物生命不可少的物质。它是构成任何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同学们在学习生物中可能早已知道,植物中约有50%~70%是水分,鱼类体内水占80%,微生物体内水分可达95%~99%。你知道我们人体中含的水分是多少吗?人体的组成约70%是水分。  相似文献   

7.
语言作为人脱离动物界的直接证明,更科学地说明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语言的产生,把人从动物界"提升"了出来,语言的产生又直接促使了人类思维的发展,而有了思维的发展,人类才真正谈得上艺术问题了。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江南、江东、江左和江表等表方位的词,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如能注意区别,将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江南一般泛指长江以南地区,但不同的时期其含义又有所不同。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一般指今天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与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苏南和浙江一带。长江在芜湖至南京之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在隋以前这一段是南北来往的主要渡口所在地,所以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三国时,江东是孙吴的根据地,故当时习惯上称孙吴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东。  相似文献   

9.
张崧 《中国德育》2007,2(5):1-63
今天的课堂正在悄然变化,寻找儿童、学习者和成人、教师以及经验、生活和知识、技能之间的平衡,寻找道德和知识、智力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平衡,成为建构有意义课堂的实践着力点。开设"道德课堂"栏目,呈现诸多原生态教育情境以及相关教学设计,意在聚焦课堂的功能变化,回归对课堂道德本质的理解,探索儿童道德生长的课堂学习机制。我们的信念是:课堂是道德的时空,课堂是学习道德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对传统人学理论批判反思的基础上,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学理论。现实的人构成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出发点。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人学的根本思维方式。深入研究马克思人学理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胡适的人权思想是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渊源。从社会背景看,现代社会的转型促使胡适围绕人权问题思索,进行价值重建;从家庭背景看,母亲的容忍禀赋对其“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人权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留学经历看,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是其人权思想的直接来源,杜威的实验主义为其人权思想的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人学意义上看:阿Q先前的渺茫暗含了人类史前历史的浑沌;阿Q的争斗别是对人类明进程的讽喻;从阿Q恋爱的失败可知婚配的实质也是社会财富占有形式的一种曲折表达;而“救命”别是对人日益恶化的生存关系的呼救。因而,阿Q的意义就在于:他的丑陋是人类明缺陷的丑陋;他的卑劣是人性的卑劣:他的不幸更是人类化心灵的不幸。  相似文献   

14.
《红字》是对悲剧人性的深刻挖掘,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和齐灵窝斯的悲剧人性,前者在于其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公开的自我与隐蔽的自我的冲突;而后者在于其对人性的践踏和蔑视所产生的变态欲望与自我毁灭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在其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有其特有的目的和意义。对大自然的描写不是为了浪漫;对人性的描写不是对世人的责难,也不是单纯的同情;对“性爱”的描写不是要教人好色,更不是劳伦斯本人好色。其目的和意义是要揭示现代工业文明毁坏了美丽的大自然,吞噬了完美的人性,扭曲了和谐的性爱关系这一社会问题;是向往绿色环保的大自然,呼唤自然完美的人性,渴望和谐美满的家庭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坛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细读哈代的诗歌,不难发现其大量诗作中表达出超前、深刻的自然意识和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对自然生态的忧虑和对人类摧残自然的谴责;对社会生态的忧患与对人类社会异化的叹息。生态批评理论为研究哈代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恶魔性”作为潜藏于人的心理和情感世界的内在物质构成人的内在局限性,它经常通过各种途径转换为人的外在行动。文章试图通过对《假面舞会》主人公阿尔别宁在误信妻子出轨的谣言之后行动的分析,来阐释其人身上“恶魔性因素”的三个方面:第一,往往自觉地边缘化于中心,因而极其孤独;第二,对世界持有一种全面怀疑乃至怨恨,特别看重个人意志的自由,甚至颇为自私;第三,在正常情况下,既具创造性,更有毁灭性。  相似文献   

19.
罗尔斯以“无知之幕”的设计框架和天赋资质的社会性规定为基础提出了他的正义原则。但是,他的“无知之幕”的设计是虚幻无力的,他的天赋资质的社会性规定是错误的,其论证过程也存在着严重的逻辑脱节。他的理论前提决定了他的正义理论的非历史主义的和相对主义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凯列班不能仅仅被视为纯粹邪恶的象征,他不同于老一代的邪恶势力———他的母亲西考拉克斯;他的兽性与安东尼奥败坏的人性也是有区别的。普洛斯彼罗提供的凯列班的形象也仅仅是他自己的发明,我们不能以此来界定他。在凯列班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也看到了原始状态下趋向邪恶的力量。他的野性是人性的原始形式,而他是介于兽与人之间的“半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