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的落实,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对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学理性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高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课程构建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课程评估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中央电大开展课程试评估的情况,对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评估的目的、步骤进行了探讨;同时,对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标准和主要内容结构,从理论上进行了架构,对广播电视大学的课程建设及评价,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和课程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原来隐藏在课程背后的各种深层次问题逐渐浮现出来,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也从课程管理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课程领导对中小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课程领导进行研究已成为推进课程改革与课程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学科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所指,只有准确把握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特征,才可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入分析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特征。任务本位课程试图解构学科课程,然而它自身亦留下了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它对学科课程的解构是不彻底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任务本位课程只关注了课程内容改革。忽视了实施新内容所需要的教学载体设计的重要性。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使职业教育课程呈现全新形态的课程模式便是项目课程。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改革家塔潘就任密歇根大学第一任校长时期对该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课程改革,大胆推行了平行课程、选修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对密歇根大学及美国大学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课程事件是儿童对人类生活的复演或展示,它体现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旨,尽管它主要呈现在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中,却也难以排除对学科课程的影响。课程事件的进程起于情境、执行于过程解决、结束于反思与总结。它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生成与预设的统一。课程事件最终也体现出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因而也是创生型课程。  相似文献   

7.
论课程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课程问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课程观,它直接影响着课程的选择、实施,也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本文从探讨课程的基本特征的角度,系统阐述了课程观与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8.
罗环 《教育导刊》2007,(9):8-11
"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1〕任何一名从事教育的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课程价值取向,它综合了人们对课程哲学、社会、文化、方法论等方面内容的一个总体认识,影响人们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影响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在研究过程中重视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较高的角度来认识课程的问题。本文在对传统课程价值取向审视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学前教育课程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课程群“四级体系”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课程群建设是近年高校课程改革的热点。本文对目前高校课程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课程建构正朝向学科问交叉、融合等方向发展,并进一步阐述了“文理学科通识课程群、学科通识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各专业课程群”的四级课程群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典范、文化活动、文化表达彰显了学校课程的特色。文章从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课程意义三方面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课程别论     
本文在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的和原始的课程——课程别论。课程别论隐藏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中,它可以利用这些课程的弱点,通过五个步骤转化为显性课程。对其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显性课程的了解及利用两者可以相互转换的关系,为教育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法规时提供有利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高校课程的特色:内涵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校课程评估中,课程的特色虽分值很高但相应诠释多不到位,这不但影响对课程特色的合理评价,而且还削弱了课程特色评估对课程特色建设的导向作用。从澄清高校课程特色的涵义入手,对课程特色评估的指标、主体、程序进行探讨,对填补高校课程特色评估理论的空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课程编制是高校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从实施者和活动内容两方面来理解校级课程编制活动。基于课程编制活动的可行性和高等教育系统的独特性,对课程进行狭义的理解是我们进行校级课程编制活动的出发点。课程编制在不同的课程哲学观指导下形成了科学和人文二分框架,只有将科学课程观和人文课程观融合于“人”,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培养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推出《集群式模块课程(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过程中,对国内外多种职教课程模式及其课程原型(或称“课程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采取了广吸收、不套用、有创新的态度,力图集多种课程模式及其课程原型所体现的课程观之所长,具有特定课程结构并以此灵活取舍、组合课程内容,形成共适性强、符合中国国情和职业学校教育实际的课程模式,为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一、对职教影响较大的四种课程原型课程原型(curriculumprototype)、课程模式(curriculummodel)和课程方案(curriculumprogrumme),是课程理论中同一系…  相似文献   

15.
“跑道”与“通道”是两种不同课程的隐喻,跑道课程与通道课程分别隐喻了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和后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本文对此进行了闻发,表达了对两种课程的理解,就通道课程的实施,提出了通道课程对跑道课程应“转变”而不是“消灭”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由"课程开发"向"课程理解"的课程范式转型是课程研究领域的深化与升华,这一重大转型不但影响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看法,还对教学形态、教学评价及师生关系方面造成了一系列重大影响。通过对课程范式转型及其对我国课程实施的影响进行剖析,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当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更有效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代课程的封闭性、内容的确定性和基于知识逻辑的线性设计,后现代课程学者立足于系统的开放性,从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和多种可能性倡导对课程文本的多重阐释和课程意义的创造与转化,表达对课程理解的不同声音。为了实现课程意义的转变,主张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和耗散性,并使之成为学生活生生的经历与体验。本文通过对后现代课程学者小威廉姆 E·多尔提出的课程丰富性(Rich,4R 之一)的诠释和论证,表达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如何建设和保护课程生态的未来课程愿景。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课程本质的基础上,对现代课程作出了界定,并结合现代课程的实践和发展就课程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课程测量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前提与基础之一,但由于课程体系自身的复杂性及诸多特点,使得对其量化比较困难。在借鉴国外课程量化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体系的自身特点,通过对课程的分层研究与分析,初步建立了我国课程量化的框架和指标体系。框架确立了以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和校长分别作为课程目标、潜在的实施课程与实施课程三个层面的量化点,以学生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整个课程系统的效标,并确定了各个指标对应的量化途径与方法。通过对课程的量化,保证了课程评价的科学性,能为课程改革、教育决策等提供更多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课程发展史的角度入手,对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模式的发展和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潜在课程模式在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课程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势,这对当前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