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以他独特的眼光、充满感情的文字筑建了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市民世界"。他的市民世界里活跃着四种人: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城市贫民。老舍对文化批判和民族性问题格外的关注,他对这四种市民给予了不同的态度和感情。通过比较四种市民形象,老舍给予城市贫民最多的关注和同情。  相似文献   

2.
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老舍以其最擅长的老北京普通市民生活为题材,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市民世界”,着力塑造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以及城市贫民四类各具特色的市民形象,表达了老舍对文化批判和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等人物形象,分析了“祁老太爷”等人物,再现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并提出老舍只是真实、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老派市民的思想及生活状态、生命中人性的本能.并进一步论述其塑造平民人物的情怀也来自于父亲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满族作家,老舍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旗人形象。这些旗人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吃着“铁杆庄稼”、讲究规矩礼节和吃喝玩乐的老派旗人;失去了旗人的体面和尊严、借着洋人的势力满足其贪欲的新派旗人;既吸取了满族文化优长,又扬弃了其消极面的正派旗人。通过这些旗人形象的塑造,老舍艺术地再现了清王朝“残灯末庙”时节作为王朝统治基础的八旗制度的衰朽和旗人社会的分化,由此揭示了清王朝走向崩溃的历史必然性。透过这些旗人形象,我们可以发现老舍对本民族文化既批判又眷恋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5.
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用文学手段营造了魅力纷呈、华彩多姿的市民世界,并以文化批判的视角审视历史剧变时代的中国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承袭与变化.老舍小说里的市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每个系列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扬州方言核心词新老派变化结果显示,前100核心词,新派、老派与普通话差异分别达13%和38%;后100核心词,新派、老派与普通话差异分别达19%和48%.老派向新派变化过程中,出现向普通话靠拢趋势,以及词义缩小和色彩变化等特征.引起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三:社会发展、生活变化,语用心理,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老舍小说中作为第一个城市个体劳动出现的是车夫赵四,以后小说中又陆续出现了车夫春二、张二,王五、王四等。反映车夫生活是老舍反映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骆驼样子》,老舍则以他对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深刻认识,描写了一个人力车夫一生的坎坷道路和苦难挣扎。车夫祥子成为城市贫民个体劳动的典型代表。(《四世同堂》作为沦亡后北平的市民生活画卷,在车夫小崔身上,体现了民族的不屈精神。车夫形象塑造贯穿于老舍二十年的小说创作,其中我们可以窥见老舍思想和艺术发展变化的足迹。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小说题材广泛,塑造了众多的市民形象,其中底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位置。源于特殊的底层出身和底层生活经历,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旧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底层叙事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采集了老、中、青三代南通人的语音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声母方面,新派南通话的唇齿音[v]摩擦已经不明显;部分定母字上,新派受普通话影响读作[t];泥母字由老派的[捱]转变为新派的[n],舌齿间的摩擦趋于消失;见母字由老派的[k]转变为新派的[諬];个别书母、匣母、疑母字上也存在着新、老派的读音差异。在韵母方面,新派南通话将[ya]、[yɑ]合并为[ya]。在声调方面,除了个别字,新、老派南通话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509个中古入声字在山西晋语区新派方言和老派方言中舒化情况的调查,从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方面,对山西晋语区新老派方言的入声舒化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分析及比较。与老派方言相比,新派方言中入声舒化字的数量大大增加,甚至达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字数量的6倍左右,这与普通话的强势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的归调规律表现一致的方言中,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每类声母入声舒化后归调的舒化字数和占比的不同;在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的归调规律表现不一致的方言中,新派方言入声舒化后的归调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陕西安康市城区方言老派、新派用词不同。本文从使用上的多对一、一对一、一对多以及构词方式等方面,描写分析了老派、新派的主要词汇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12.
祁瑞宣作为《四世同堂》新派市民的代表,思想上既有老派市民遗留下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致使他在思想和行为上充满了矛盾。该文基于人物形象,分析了其性格的矛盾,集中体现为家庭观念和民族意识的矛盾,并追溯了人物形象两面性特点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老舍先生是描写城市贫民生括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寒苦,童年时代在大杂院中忍饥受冻,备受煎熬,与从事各种职业的城市贫民朝夕相处。他熟悉这些人的脾气秉性、情趣爱好,也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活苦衷,更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所以,在长达四十六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老舍先生写下了许多以城  相似文献   

14.
老舍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位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众多作品,作品内容均取材于现实生活,尤以贫民生活为主要写作内容。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塑造祥子这一悲剧人物,尖锐地提出了城市贫民摆脱悲剧命运的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15.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以简练、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味的语言风格为特色。老舍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方言音系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具有代表性。近几十年来,东胜老派方言与新派方言有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于东胜话新老派在语音方面的差异。基于实地调查结果,新老派的语音差异主要体现在韵母方面,语音新老差别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新派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涂光禄教授80年代所调查的当时老派语音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发现都匀话新派语音系统与老派语音系统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老派语音中的诸如声母的腭化现象、韵母中的[yφ]、[φ]、声调中仍保留入声等语音现象已经完全消失,新派的都匀话与其他西南方言越来越接近。  相似文献   

18.
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城市贫民最重要的表现者与批判者,以其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完整地展示了具有普遍性的城市贫民悲剧,并深刻地揭示了经济贫困是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罪恶、黑暗的社会,发出变革社会的吁求。  相似文献   

19.
顾劲松 《河池学院学报》2012,32(4):48-51,55
隶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的涟水方言中首次发现有儿化现象存在。涟水方言儿化词总量较少,主要是一些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且使用频率较高的时间词、称谓词和其他普通名词;儿化实读表现与儿化音节本身的韵母类别有关;老派儿化现象比新派丰富,较之于老派,新派儿化现象呈现出明显的萎缩态势,此态势主要与普通话渗透等因素有关。涟水方言儿化现象主要是历时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江阴话新老派在词汇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整体呈现出向普通话明显靠拢的趋势。老派保留较多方言词,新派大量词语改用普通话说法,部分词语处于方言词、普通话词两读阶段,对于一些反映旧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的方言词,新派已经不再使用。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社会生活的变化、普通话的推广和使用,新老派阅历的不同以及新派的创新等原因造成。但是,在基础词发生剧变的同时,词汇中最为稳固的核心词变化极少,反映地域特征的特征词也变化不大,江阴话的地域特征并未因此而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