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尚书》理雅各译本为研究对象,引入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映射模式,从其中的等价、变价、附加、还原映射四个维度展开,运用归纳和演绎等研究方法,结合《尚书》理译本特有的语言现象,验证该模式对《尚书》理译本翻译过程中文化传真的解释力。期望此研究方法有助于拓展认知映射模式的应用领域,加深译者对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并给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2.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集。以译笔“忠实”著称的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系统译介“四书五经”开创了汉学研究新纪元,所译《尚书》在追求准确传达意义的同时,也力求保证风格的再现。本文从语气的描摹、意境的再现、情感的移植以及形象的保存等四个方面,配以具体译例,论证了理雅各《尚书》译本文学风格的再现,希望能给我国的典籍翻译工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菊霞 《海外英语》2013,(21):205-206
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化及东方文明具有深刻影响力。自明清以来,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许多经典著作传至西方。苏格兰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长期以来备受推崇,被奉为标准译本。《孟子》的其他一些译本也广受赞誉,比如赖发洛及刘殿爵译本。研究《孟子》英译本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通过与赖译本与刘译本的比较,该文试图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研究《孟子》英译本,并阐述理雅各英译本如何在词汇,句法及风格三方面实现与源文本的对等。  相似文献   

4.
《尚书》是上世帝王的遗书,《尚书》开始用散体形式述史,是中国第一部散体史,首先发端的史学思想是“治国论”,贯穿全书主线的是理政,治国安邦问题。这与西方最早散体史有很大的不同。就史学思想而言,表现史学思想的早熟性,《尚书》以“治国论”开中国史学之端绪,这也是中国史学源流的特色,总览全书,《尚书》总倾向是强调袭旧,不同开来,要人们效尤尧舜禹与汤王,周王,周武王,没有开拓未来的新思维,显现保守性色彩。  相似文献   

5.
英译本《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自1938年在西方出版以来,各种译本越来越引起目标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兴趣。其中以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个英译本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在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从辖域、视角两个维度加以新的考辨,发现理雅各、韦利的《论语》英译本存在着不少偏离现象。借助“识解”理论的分析框架,在破解两个《论语》英译本偏离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6.
《尚书》的天人关系思想是中国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同时,它也是《尚书》历史思想的重要源头。《尚书》的“天”或“帝”等至上神并不具有“创世”和“完全的人格神”特征;“人”在《尚书》中的天人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天子”在《尚书》中的本义是“天之元子”而非“天之独子”,但是后者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取代了前者。《尚书》中的天人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本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  相似文献   

7.
本文由简要介绍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原文入手,点明这部纪实性巨著的多重价值,然后概括提到并比较了目前它的各种注译本,以此引出了西方学术界提到和使用最多的理雅各译本,接着援引具体例子,从值得关注的长篇序言、忠实严谨的正文翻译和详尽深入的评论注释三个方面分析了理雅各译本的鲜明特点,同时探讨了译本存在的两个问题,最后总结理雅各译本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书”、“尚书”、“书经”这三个称谓反映了不同的时代对于《尚书》不同的理解以及人们对其不同的认可程度。《尚书》的性质是“上古政史资料的汇编”,《尚书》的成书最后是由秦王朝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圣经》马氏译本是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基督教《圣经》中译本,它成为洪秀全获取西方基督教《圣经》知识的真正源头。中西化的差异导致了《圣经》马氏译本的变异和洪秀全的误读,给这个回合的中西化对话带来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圣经》马氏译本中的“上帝”译名对洪秀全最为深远的影响,就是有助于他创造性地形成区别于基督教的“信仰中心”,走上创立新宗教之路。通过运用中国化改造西方化的方式更新中国化,是洪秀全接纳西方化的显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一本由知名学者裴钰创作的《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在国内出版,书中揭示了西方《红楼梦》译本的不当之处,引来网友对这些译本的强烈抨击。甚至有人发出“保卫名著”的呼吁。在《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中,裴钰列举了众多《红楼梦》西方译本中的不当之处。裴钰认为,在对《红楼梦》人名的翻译中,最糟糕的莫过于林黛玉了:“在早期英文版本中,黛玉被翻译成BlackJade,也就是‘黑色的玉’。  相似文献   

12.
张江云 《海外英语》2014,(14):159-160
《中庸》英译本层出不穷,该文拟就其核心词汇,对理雅各、辜鸿铭和安乐哲/郝大维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译本多样性的原因,浅析译者的翻译特点与策略等。  相似文献   

13.
《尚书正义》虽然是对《尚书》经文以及汉晋以来旧注所作的注解和阐释,但书中多涉及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总结,有不少是前人所未发的内容,如比较早地关注词义引申、最早提出“对文”的概念、比较早地揭示出“复语”现象等问题。这些资料对语言学研究弥足珍贵。从语言学角度揭示出《尚书》所反映出来的词汇观,可以为丰富汉语词汇理论提供某些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彭海 《家教指南》2003,(2):47-54
对于敦煌写卷《古文尚书孔氏传》以及唐代日人抄本 ,王国维、顾颉刚等认为源于汉代出现的孔府壁藏本。敦煌写本《尚书》中 ,保存秦火余经中商殷的国族称谓“越”、“有”、“匿”和“若彝及”(即《礼记》伊耆氏、郑玄《注》“古天子有天下之号”)等称呼。伏生传授的《今文尚书》里 ,“”改写成“厥” ,湮失了yuch(禺知、月支、郁郅 )的族称原音。而若、丽、华若彝及等称谓却为西亚波斯语、南亚印度梵语、东亚韩日岛国所吸取。辨析敦煌本《尚书》与壁本《尚书》的关系 ,有助于梳理上古中外交流、部族迁徙的史事。  相似文献   

15.
《喜福会》自出版以来,就被译成多种语言。本次研究将从《喜福会》众多译本中,挑选“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的《喜福会》译本封面,从互文性理论与叙事性理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拆分封面的“象”与“意”对比并分析译本封面,研究不同译本封面之间的互文性与叙事性,为小说的翻译以及国际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史书。古宁“尚”通“上”,“书”本义“史”,故王充说:“尚书者,上占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也是中外交流重要的内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在西方广受传诵。本文使用语料库工具对比分析两译本翻译特点,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特别是宗教文化词的翻译,能反映两者对中西方传统宗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实根据译者经历和翻译目采取不同翻译策略,进一步分析两译者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英人理雅各将“四书”译为英文,传播到欧洲.时至今日,其译本依然被西方汉学界奉为圭臬.文章重在梳理国内外学人对理雅各译介“四书”的研究状况,以期对英国汉学的系统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说:“古籍多难读,而《尚书》为最。”[注一]因此,虽有历代诸家传注诠释,其难读仍如故。究其根由,一方面固然如杨筠如所云:“《尚书》非一时之作,其中方言非一代可(?),然皆远出先秦,词多雅古,自昔苦其诘屈,绩学未能精知。”[注二]但另一方面,后世注释者之旁征博引和骈枝繁杂,及义疏者之臆测附会和网罗异说,无疑也增加了通读和理解此书的难度。依余之见,读《尚书》的基本原则,应在弄懂文句注释的基础上首先求其理通,然后  相似文献   

20.
英国人邓罗(C. H. Brewitt-Taylor,1857-1938)第一个翻译了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让西方人放眼看中国,了解千年之前的中国社会全貌。然而,西方评论界在评价邓罗译本时,却一致认为“1959年重印本中由米勒(Roy Andrew Mill?er)著写的导言对读者很有帮助,但邓罗的译文不确切、错误的地方不少且原文中的诗多半被删去了,不能使读者顺利、全面地理解原文”。2[1]如此看来,西方评论界没有将邓罗英译本视为精品,自然也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实际上,这样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以下从译本的频繁重印、社会影响、同时代的赞誉以及译本中的若干佳译等方面驳斥“《三国演义》邓罗译本差译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