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它是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精神消费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这种消费方式和价值关系的形成根源于“自然的人化”。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使主、客体双方造成了同步双向的“自然人化”,而且都是在主体的感觉和心灵中完成的。审美就是以“主体自然人化”的结果为纽带实现主、客体的相通融合,从而使主体获得精神消费需要的满足感即美感的活动。“美”就是主体因获得了美感而对消费对象作出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2.
一人的审美实践,主要是感情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审美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它是把审美对象当作审美者某种心态的表现物,是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对审美对象进行取舍、建构乃至重组。这样,审美主体的“内在的尺度”,不仅仅是一种感知,而且还是审美经验、情绪、兴趣、理想等的综合,并利用这个“综合”来满足审美者的需要,从而构成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审美价值关系。也正如苏联美  相似文献   

3.
“自由”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心态,中国古人高度重视此种心态,因为审美活动离不开主体心灵的自由。“自由”心态具有超越权贵礼法、功名利欲、法度规矩等特点,对艺术家的审美体验、艺术想象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审美创造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  相似文献   

4.
这里说的“初感”,或称“第一感受”,指审美活动中主体最先获得的直觉性感受。这种“初感”虽然朦胧,却发于至诚,得之幽微,常有真知灼见的胚芽,因而总为世人所珍视。这里,我们借它来指称人类对审美特性的初期感受和认识。在这种整体性的直觉型思维中,包孕着对审美活动特性的单纯而直接的感悟,因此,对这种“初感”的再思,有助于对审美活动特性的把握。 美学应当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关系”来考察。 正是“关系”,才体现了人类活动的主体性。美感,是人类的这种特殊的肯定和享受方式的体现,是主体与对象在特定的对应和关联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审美活动的特性又集中地表现于美感的特性。拙作《审美关系基  相似文献   

5.
王朝元 《大学教育》2013,(15):34-35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和形象性显现等构成要素。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这些属性。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情感价值关系。美具有形象性,需感性显现出来。艺术创作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表现。审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活动。  相似文献   

6.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实践活动。在古希腊神话中,审美就受到人和神的共同青睐。审美活动能满足人的感官的感性追求,是人的生命力的自由展现,并能在创造的对象物中直观自身,是人的自由创造的最高境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完全沉浸在美的理想的境界中。审美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精神愉悦和享受,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乐园。  相似文献   

7.
审美活动是存在于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人对自身价值的完整体验。无论是面对美的自然还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人的自身都是一个审美的主体。作为主体就会对事物有能动性。通过对人的审美意向,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的分析,论述为了实现美感这一体验,人们在审美这一活动过程中都会体现出一种主动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王华  孙祥 《教书育人》2000,(6):44-46
越是当代社会 ,人文关怀的话题越是重要 ,而美育则是这种人文关怀的集中表现。所谓美育的人文关怀 ,其实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怀。而要实现这一关怀 ,就不能不注意到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的审美趣味的培养问题。我们知道审美活动是体现主体个性的活动 ,是主体追求自由的活动 ,审美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要通过审美趣味表现出来。人的不同审美趣味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偏爱 ,不同的追求 ,可以说审美趣味是审美活动的具体体现者和落脚点 ,是审美活动 ,尤其是审美个体研究、世俗研究的主要内容。审美趣味既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审美发展趋向 ,也体现着社会精神的…  相似文献   

9.
审美需要是人类在意识觉醒后追求精神享乐的一种特殊欲求,是主体抒泄情惑、力求完美自我实现的一种最理想的方式。它具有自身的本质特征:精神的愉悦性、具体功利的超越性和心灵的自由性。它是人类进行文艺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作诗之情思无疑是根源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心物之间存在着复杂微妙的对应关系,人的审美活动无一不是对象物在审美主体心灵中激起的反应。物是情的起因,也是情的载体。物象常常是构成诗歌“内外意”、二重性和含蓄性的客观基础,在“心物同型”中出现的错置、移位和逆反现象,往往更能形成诗歌的深沉含蓄、神秘微妙和多姿多彩。基于外物在诗歌创作中的这种重要地位和作用,创作主体只有深入现实生活,诗歌创作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审美地掌握世界,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法,要求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作出审美的评断,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读者是构成图书馆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的主体,而图书馆则是客体,审美活动的对象。图书馆美学就是通过对图书馆建筑、环境、人际关系(工作人员同读者)的美学特征的研究,从而在图书馆的审美创造活动中,塑造图书馆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12.
袁作兴在《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审美价值论》一文中指出美并不是一种独立自在的自然现象,也不是单纯的精神现象,它属于价值世界,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是审美容体与主体间关于美的信息的因果性同构。现实世界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人类审美活动所及的对象,审美价值就客观地也就普遍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客观事物的“美”、“丑”与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是密切关联的,共体现一定的价值内容和价值意义。事物本来的美,应当是它所具有的或显示的对于人类整体发展的价值。究其内涵,有如以下几点:(l…  相似文献   

13.
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人为主体,充分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形式。审美过程是一个以情感为原动力,通过激发人的心理能量来实现相互思想感情沟通的活动过程,把这种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引进到课堂教学中便体现为一种现代教育工艺思想。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着眼于美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还应尤其注重将审美活动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从本质上来说,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先从实用价值开始的,但又高于实用价值的。审美价值是在主体审美需求作用下,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种价值一方面促进着生产力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其相对固定性、不易改变性又影响制约着生产力的进步。这种活动体现着人生的价值,使审美具有了价值性,从而使生产中的审美活动成为具有价值意义的人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着实践元素和存在论元素。其中实践是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存在是审美活动的方式和终结目标。中国古人的实践体现了广义实践观,他们对人生的求索中体现了与自由相契合的精神实践。中国古代思想中尤其强调审美对于人的存在的重要意义,即追求诗意的境界。这是中国传统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存在思想中,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强调美在审美活动中生成。在这方面,中西是相通的。审美活动说到底是人的生存状态的一部分,是人们进入无差别境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始终坚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主导思想线索。审美经验中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天人合一在审美活动中的体现。建立在人与自然亲和观念基础上。人们将自然万物视为怡情悦性的对象,并从中获得身心的自由与超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7.
艺术审美就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和欣赏。人类的审美活动包括着审美主体(观赏者)与审美客体(对象)两个方面。美感就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对象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审美情趣活动。这种审美情趣活动,在日常,有助于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启迪人们的智慧。法国雕塑家罗丹指出:"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相似文献   

18.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乡土美学的审美主体是进行审美活动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美感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二者互为对象,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象性关系。当“乡土”成为审美主体的“为我之物”,就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最基础的客体。而审美主体因所处文化背景的复杂与多义,其身份有明显的双重性与悖论性,呈现出了精神取向与价值观念上的“生活在别处”的图景。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要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要有情感激荡于课堂,要有美感震撼于课堂”,必须建构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家赋予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的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