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某中学进行课改调研时,我随堂听了一节七年级历史课,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第16课《昌盛的秦汉化(一)》。当教师讲到张衡与地动仪时,很生动地描绘了地动仪的神奇:  相似文献   

2.
初语七年级下册入选了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这是一篇饱含爱国深情的作品。作者以火一般的炽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流露出失去美好家园的悲伤,倾诉了对沦丧十年的故土的眷念,发出了为自由而奋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即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呢?我们认为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4.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题又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要打造高效的课堂,就要唤起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乐于质疑问难,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一、让信心充满课堂,敢于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  相似文献   

5.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有一个练习中的口语交际叫《学会赞美》,其中,第一项内容是这样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笔者听了有关“可能性”的两节课,内容在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2页和三年级上册第84页,形式都是摸球游戏,教者对教学结果的处理引起了听课教师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收录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读来备受感动,问过许多学过此文的中学生.他们也道出了同样的感受.认为课文所揭示的人间真情质朴而动人。许多语文教师也把这一主题当作重点来教.亲情意识便成为了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笔者认为亲情固然是文章的底色.但文章的深层意蕴却是生命意识的萌芽与成长.这种萌芽、成长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展现.并在“悲凉”话语风格下愈显沉重。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羚羊木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即将结束时,师生共同讨论:“父母逼孩子要回送人家的礼物,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全班分正方和反方展开了一场辩论。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行道树》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借物抒情散文。这篇散文的第三段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关于这句话,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可见,教师用书把“悲凉的点缀”中的“悲凉”的意思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充满烟尘”而悲凉。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肤浅,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历史思维能力,"问题"是起点与关键。  相似文献   

13.
《化学教学》2 0 0 2年第 2期刊登的《开展实验设计激发创新意识》一文记叙的一次学生实验设计活动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 ,实验事实是化学的基础 ,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感性认识的基础 ,更是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源泉之一。让学生参与实验 ,而且是在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经独立思考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地进行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无疑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学习也学会了运用。其做法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在这里 ,本人…  相似文献   

14.
15.
16.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80页有这样一则“动脑筋”: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三年级《找骆驼》一课,在学习句子“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后,笔者指导学生用“果然”造句。一个学生看了看窗外,举手说:“今天果然下雨了。”这是个没有语境的句子,虽然用上了“果然”这个词,但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个词的意思。于是,笔者追问:“哪些同学现在也有这样的感叹?”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正>一、前言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教育有没有效果不在于学生拥有多少历史知识,而在于能否"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发展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而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有篇贾平凹的作品《月迹》,描述的是一家几个孩童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的是一群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力.以及他们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读完了作品,我心灵为之一震:孩童的童心童趣很可爱.而作品中的“奶奶”更伟大.她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在那个中秋夜晚为孩子们上了一堂非常有效非常出色的课.而这堂课正是我在近几年来新课改教学中苦苦追求构建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身边的故事》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关注今天的社会,关注生活的历史。教材围绕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不可分的事例,如家庭、服饰、文字、书籍,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观念,即身边的一切都有历史,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