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隋欣  顿海龙 《当代传播》2013,(2):104-105,108
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同时移动终端成为重要的广播收听平台,使用智能手机收听广播的人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广播APP的类型分析了受众需求,依据用户体验要素提出了我国广播APP今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时代,信息发展异常迅速,已经开始了从信息时代向大数据时代的转变,移动互联网浪潮在这次转变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改变传统广播媒体的运行策略,使其有所创新,借助技术的革新实现弯道超车,是值得所有广播媒体人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提升领悟能力和创意能力,并且将创意落实到位,从机制、融合、布局上积极探索并做出面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变,才能够实现广播媒体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吕海媛 《视听界》2013,(6):61-63
作为成熟的传统媒体,广播在物理覆盖上己基本达到顶峰。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许给传统广播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移动终端El益成为伴随性最好的传播设备,包括广播在内的各种媒体越来越注重App推广。音频平台的个性化、专业化、多元化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4.
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催化了传媒产业“碎片化”,而碎片化,个性化,智能化也是移动音频类应用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特征。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每天能做的事情大概也就那么几种:上班,看报纸,喝茶,听收音机。而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自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就进入了种类繁多的发展时代,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而这诸多种类也就造就了我们生活的时代注定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也总是不能完整地去做完某件事情,生活空间别分割的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互联网音频市场下,广播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必要性及二者现状的比较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广播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路径。如借助移动互联网媒体长处扩大传播、广播人凭借制作优势发展短音频、打造主持人个人魅力发展粉丝经济、广播将尝试融入互联网可视化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希望能为媒介人员提供一些借鉴性建议,以使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处于良好的融合趋势中。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8):34-39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广播媒体不仅遭遇新的媒介生态,也面临着媒介制度的更新。在这双重境遇下,广播媒体主动对接新媒体,向全媒体进军,拓展生存形态、融合传播形态、丰富产业形态。但因内容产制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全媒体发展,广播目前正面临内容产制的瓶颈。它的未来出路,不应是盲目的全媒体拓展,而在于发挥音频内容制作的优势,坚守补缺型生态位,通过本地化和服务性的内容生产,充分张大作为其核心价值的伴随性和互动性。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我们曾经迎接宽带时代的到来,其实宽带时代已经到来了,但没有人感觉到,这就使我们怀疑宽带能不能作为一种时代,今天我们有理由预告的是,有一个东西正在敲响我们的大门,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获得了受众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既遇到了挑战,同时也充满机遇。但无论如何,移动互联网只是手段,广播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博采众长,实现新的突破。按照学界一般定义,移动互联网主要指的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移动互联网主要具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便携性、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多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音频"是目前广播的新样态.近几年,移动音频APP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引发各界人士的思考.本文着重阐述我国的移动音频APP的现状,指出目前移动音频类APP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媒介信息环境特点提出了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0.
P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社交,网络超越真实人际关系成为社交的核心,在熟人社交的真实社交之外,产生了足以和真实社交圈相抗衡的基于陌生人社交的虚拟社交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再一次变革了社交关系,移动新媒体上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构成联系。一种沟通熟人和陌生人社交圈的弱关系社交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客户端为代表的网络平台成为用户最大的信息入口,传统的阅读方式让位于屏读.听书成为一种摆脱时间、空间限制,获取知识的便捷方式,有声书成为如同音乐一样的伴随品.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有声书起步早,市场规模庞大.我国的有声书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丰富了图书的版权形态、重绘了图书的市场版图、重构了图书的生产机制并重新定义了用户.在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巨无霸式的聚合音频平台、有声书平台与专业型有声书平台将共生并存,达到动态平衡,有声书在内容生产方面将走向专业、独立,盈利模式将更加多元,精准推送是黏住用户的重要手段,但精准、细分的类目建设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终端的普及,使视频新闻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电视新闻的全新形态,其呈现形式和叙事模式都发生了新变化.如何利用移动视频的技术特征和传播方式满足移动互联网生态下受众的新闻接受需求,成为各传统、新兴新闻机构亟待解决的议题.文章以近年来外国知名媒体发布的移动视频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归纳、剖析国外移动视频新闻编排理念与实践的革新方向,并尝试为我国移动视频新闻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中国广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网络音频传播的近期发展为背景,考察了国内传统广播电台面临的变动和挑战,对网络传播与传统广播传播的互动和影响提出分析和讨论。本文认为,国内主流广播电台始终在努力融入网络传播领域,尽力扩大活动空域,但是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冲击,广播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愈发明显。网络时代的传统广播需要发挥新闻传播优势,并加强自身体制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后互联网营销4C策略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自媒体特点,提出了符合现代学科服务需求的方式,并列举了图书馆学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的精准的个性化内容的方法和碎片化渠道的方式,从而使高校学科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提高.  相似文献   

15.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拥有庞大客户群体的成熟信息平台,是图书馆开展移动端信息服务的可靠选择。文章首先分析了图书馆类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信息服务的现状,指出了在开展移动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休眠平台较多,影响范围较小,互动较少等问题。最后结合一些成功微信平台的经验,提出了构建图书馆知识社群为目标的微信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深入把握用户的认知图景极为重要。本文基于百度百家号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从关注对象、内容类别以及情感偏向这三个用户洞察的重要维度出发,考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用户在网络内容平台上的认知特征与关注焦点,初步勾勒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用户的认知图景。通过对百家号热点文章数据和用户关注的Top账号数据内容分类的统计分析,本文提出了新媒体平台完善内容建设机制的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7.
手机广播的现状及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手机用户目前已达到36亿,其数量已超过固话用户。据中国移动2005年4月统计(不包括联通):目前手机短信用户近1亿.彩铃用户超过4000万,互动式语音应答(IVR)用户数超过1000万,多媒体信息服务(MMS)月使用用户数1300万.无线应用协议(WAP)用户已超过7000万。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可以通过与最终用户直接接触,将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有效传递。由此,手机已从原来的单一通讯工具,发展成为了集通信、娱乐,公务处理等多功能的移动手持终端。虽然.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有些功能和性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这些只是时间的问题。可以说手机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的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8.
SoLoMo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地域、移动特性的整合,是多项IT技术在同一移动终端共同实现的一种聚合服务.对于传统图书行业而言,SoLoMo模式为其营销带来了机遇:社会化媒体蕴藏营销价值,位置技术助力本土化营销、移动终端让销售突破时空限制.面对SoLoMo模式带来的机遇,传统图书行业可以从充分挖掘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价值、善用位置技术对本土化消费者开展精确营销以及借力移动互联让购买更随心三个方面着手开展更有效的营销.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人们日常生活节奏趋于正常,短期因应急出现的经营模式和消费习惯可能反转成为主流模式.文章聚焦后疫情时代出版业与直播新业态的融合发展,从出版业运用直播营销模式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销售码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出发,反思当下众多出版单位试水直播过程中内容定位、营销模式、商业模式、法律风险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出版单位应区别于普通商品,立足知识传播,借助KOL带动销售码洋,运维私域流量,在直播新零售带动下,尽早完善硬件设施,实现零售发行物流闭环.  相似文献   

20.
梁媛  王娜 《编辑之友》2016,(6):43-47
主流媒体在“三农”宣传报道上,与政府构成“代理—委托型”关系;与农民构成“信息—供需型”关系;与新兴媒体构成“竞争—合作型”关系.处于城镇化和媒介融合双重背景下的主流媒体的“三农”宣传报道,需结合不同地域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农民结构分层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利于不同地域农村区别化的发展为前提,以不同发展需求的农民充分受益为准则,建构精准定位、网状覆盖话题式传播体系.该报道体系中,提升农民的观念、知识技能和社会化能力,是报道共同的目标指向和质量评判标准;除传统农民外,新生代农民、拆迁农民和现代农业职业“新农民”,成为“三农”宣传报道的重要受众和利基市场;主流媒体通过构筑渗透各农民阶层的对农宣传“二次传播系统”,打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