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的原始性凭证,蕴含族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和身份信息,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性材料,彰显记忆价值、认受价值和文化主体价值。本文基于档案在族群认同中功能展开的观察元框架,通过明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传递机制,解析个体通过“刻写实践—共谋筛选—档案保管”向族群传递认同的交互行为,以及族群经由“仪式展演—情感交互—情景识记”联结个体认同情感的过程,进而分析档案层垒与族群认同的记忆空间,同时引入时间轴概念,完整揭示族群认同的历时性传递与档案价值之间的同构机制。  相似文献   

2.
薛万庆  谢方方 《视听》2016,(11):110-111
手机媒介的功能多样化带来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高度泛化。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手机媒介泛化社会审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审美解构表现为从亚文化形态到潮流兴起,再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变中自拍对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建构表现在网络自拍对女性审美和身份的重构。在分析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的基础上,指出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原因在于满足审美创造者的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男性审美主体的指导和影响,手机媒介技术的催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档案观念的开放与档案工作者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关于档案、记忆与认同的研究不断深入,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价值得以确认和凸显。本文阐释了族群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并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对象,分析它如何利用族群档案建构身份认同,为族群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以促进族群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发挥档案的文化与身份认同价值,提高档案部门的公众认可度。  相似文献   

4.
武文颖  郑佳 《青年记者》2017,(20):33-34
伯明翰学派在解释“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时曾指出,即使青年亚文化拥有着庞杂的内容,但青年群体们创造每一种亚文化都是基于群体内部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感,用以抵抗当时的主流文化,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迷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球迷亚文化又是隶属于“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球迷亚文化延续至今,与当年相比,青年球迷群体内部的身份认同行为早已发生了变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媒体的推动.本文以百度贴吧中的“皇家马德里吧”和新浪官方微博“皇家马德里贴吧”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媒介的介入对于青年球迷群体间的身份认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考察了不同属性媒介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介是以微博和网络社区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但对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官方传统媒体最为信任;传统官方媒体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正向促进作用,海外媒体的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发现在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具有稳健性。结果验证了一个核心论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是媒介建构和社会建构的结果,不同属性媒介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建构作用。本研究证明了官方媒体报道和宣传思想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海外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殷文  李思怡  甘雨柔 《新闻大学》2024,(2):44-56+118-119
研究以留守儿童的新媒介使用为研究对象,将一起玩手机视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嬉戏”(play)方式,致力于讨论媒介与同辈群体这一社会化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一起玩手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是他们的同辈群体社会化过程(媒介嬉戏),同时也是他们抗争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轻视、建构个体尊严的个体化过程(尊严游戏)。  相似文献   

7.
时下,“80后怀旧”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章将通过研究80后的集体怀旧,分析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中“80后怀旧”的呈现方式,解魅“80后怀旧”现象的规律和特征.文章认为,80后的怀旧,是该主体进行的对童年记忆重塑和再造的想象,是80后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而“80后怀旧”现象,在80后童年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是媒体与新技术驱动、怀旧主体与消费主义商业营销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人类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实现了“我”和“我们”的平衡,并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革中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人类共同体.互联网群体传播环境中的虚拟社群成为新的人类共同体一网络共同体.网络共同体以强烈的情感和意识、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为基础,虚拟社群是人类社会交往史的一场革命,是一种人类社会交往实践中前所未有的新体验.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加入多个群体,体验并满足多种角色和身份认同,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提供共享空间,使用户可以自主地创建群组、圈子和社区来分享和交流,成为建构网络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网络用户参与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建立关系并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媒介能增强身份认同感,同时也带来变异.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语言技术化”运动中,网民们凭借强大创作力和创作热情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使之在共同体中大范围传播和使用,增强了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网络共同体通过移动互联平台组织更快速的行动,并为自身的权利发声,积极参与社会变革都依赖并助益于网络语言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融入城市文化等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同时,有关“赋权”概念及相关理论逐渐被纳入到社区发展的研究框架内.赋权理论强调社区、个人的自我行动与社区发展的有机联系,强调制度框架给予底层群体的赋权观照.本文以皮村打工者自我赋权为个案,对其自建文化活动进行实地研究,进而探讨我国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与发展中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播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小清新”成为青年人中颇为流行的一个名词,在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上广泛传播.目前,传统媒体对“小清新”的覆盖主要集中在概述性的专题介绍等方面,网络媒体则是“小清新”文化发源和繁荣之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减压宣泄、逃避现实和寻求认同的情感需求是其兴起的主要原因;从符号学和“消费社会”理论来看,追求“小清新”商品的符号价值以实现身份认同是其繁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国外基于投资回报的图书馆价值研究:述评与启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图书馆价值研究需要建立图书馆总产出效益和总投入之间的相关关系,其前提是图书馆及其服务对于个人、机构以及社会价值总和的有效确认和量化.以条件价值评估为核心的经济学概念与模型的移植应用,使基于投资回报的图书馆价值评估体系得以确立,并使评价机制更切近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内核.参考文献24.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了哲学文献分类的三个问题:哲学文献的分类标准;哲学文献的分类体系;哲学文献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白国应 《图书馆》2002,(6):25-26,28
文章研究了经济文献分类的三个问题:经济文献的分类标准;经济文献的分类体系;经济文献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了自动化技术文献分类的三个问题:自动化技术文献的分类标准;自动化技术文献的分类体系;自动化技术文献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白国应 《图书馆》2002,(5):13-21
文章研究了经济文献分类的三个问题:经济文献的分类标准;经济文献的分类体系;经济文献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文初步设计了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CNMARC之DTD,该方案对CNMARC数据在数字图书馆的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史"类文献归类的认识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有关历史科学的类目设置的特点,并提出在进行“史”类文献的归类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网上学科资源的导航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因特网上学科资源的导航问题,从学科导航应考虑的因素。学科导航体系的组织方式,学科资源导航的形式和学科导航体系评估等几个方面作出分析,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自动化技术文献分类的三个问题:自动化技术文献的分类标准;自动化技术文献的分类体系;自动化技术文献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图书上细菌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验观查到图书上细菌污染的程度,提出了对书库及藏书要进行定期消毒,养成良好的读书卫生习惯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