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籍形态艺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书籍形态在演变过程中深刻地、系统地反映着人类文化生活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书籍形态不断演变、传承、创新.现代书籍设计继承了传统书籍的形态特征,注重书籍形态的艺术表现和创新,但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正确把握书籍形态设计的原则及价值观,提倡健康科学的设计理念,把握好书籍形态设计的"度",需要设计师顺应时代发展脉络不断探索.如今,现代数字科技已然介入书籍形态设计,使阅读体验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虚拟空间技术与书籍形态设计的融合成为未来探索和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高淑君 《中国出版》2017,(18):53-56
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使得当下书籍设计在新形态、新材料与工艺、新媒介等方面表现出实验性特点。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颇具先锋性、虚拟性、体验性及互动性等特征的实验性书籍设计,将会给当下传统书籍设计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旨在对未来书籍设计的创意思路与设计方法提供参考性的经验和前瞻性的视角,以此引发对未来书籍设计发展趋势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多种阅读载体的出现,使人们在观念上打破了对书籍形态的认识。一部好的作品,可能会根据读者的不同要求出现跨媒体出版。今后纸质书籍与数字书籍在设计上会相互参与,相互影响。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出版对书籍设计的影响,希望为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璐 《编辑之友》2010,(7):97-98
书籍装帧艺术是字体艺术、版面艺术、插图艺术、封面和护封艺术等的有机组合体,是对书籍整体形态的规划.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及人们观念的更新等,极大地促进了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现代书籍装帧范围不仅涵盖了最初的书籍形态的策划,还包括了开本的选择、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正文内容的版式编排和插图设计以及后期的印刷和装订等.当今时代竞争激烈,节奏飞快,人们在选购书籍,尤其是同类书籍时,没有时间去仔细阅读比较,往往根据第一印象的优劣来决定取舍.  相似文献   

5.
崔欣 《出版参考》2015,(9):42-43
材料是书籍设计和内容的载体,是书籍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进而也获得了当代设计师的重视.书籍设计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增加,材料工艺渐渐成了影响书籍审美的重要因素.因此,书籍设计应从内涵出发,配以恰当的材料进行设计,从而达到书籍设计内涵与形态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书籍设计中的创新,除了要尊重中国传统书籍文化,还要在现有设计形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要被现有的模式观念束缚住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书籍设计的新形态,是当今书籍设计界和高校书籍设计教学过程中所要探索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张秀 《青年记者》2016,(27):51-52
书籍形态及材料的发展变化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书籍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程发展而来的。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不同时期的书籍,有不同的装帧形式与材质。在远古时期,人们在兽骨、石头上刻写,这些取材于自然界的现成的材料形成了当时的“书籍”。从原始的兽骨到如今各种新材料的运用,书籍形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材料的运用也不断变化、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8.
在有限的方寸之间,由文字、图案、色彩、开本、纸张等元素组合而成的书籍形态,以美感为媒介向读者传达着图书内涵,使读者感受到书籍独特的文化意境并获得美的熏陶和感受.围绕图书内涵,在书籍装帧设计的美感传达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将美物化、将物美化"的转换过程,即存在着选择和提炼形式语言的问题.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书籍的装帧设计又因不同类型的图书而在视觉风格上具有较大差异,使得形式语言的选择与提炼成为图书装帧设计创意出新的关键和难点.本文试以四类书籍为考察对象,浅析装帧设计中对不同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和提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建筑与书籍的同一关系,并从设计观念、表现形式和设计目标等角度,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内在契合性,并重点论述了现代书籍的设计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更多观念上的启示和方法上的借鉴,目的是探寻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王志俊 《编辑之友》2011,(7):110-111,125
一书籍编辑设计及其学科特征书籍编辑设计是研究并阐述书籍的整体形态设计、内容诸方向的关系,让书籍设计在体现书籍内涵的同时,建立书与人之问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增加渎者对于书籍的兴趣,诱导渎者产生各种心理反射,从中得到对于书籍的整体感受,使可读性和可视性结合起来,同时又得到不同程度的美的享受,以期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书籍内容,促进人与书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深化书籍内涵,从而达到书籍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