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由传统的文字时代向数字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和E时代过渡,在此过程中,新媒介的图像化、迅捷化、市场化让人们了解了更多不同方面的知识和资讯,形成了现今社会获得信息不可缺少的传播途径,文学也在新媒介的影响下由传统文学向新媒介文学迈进,如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于是新媒介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补充、置换甚至颠覆  相似文献   

2.
彭兰 《编辑之友》2023,(11):21-28
在技术推动下,智能机器参与甚至主导的内容生产扩展到多个内容领域,这些内容以及内容生成的机制与模式,将影响人们对公共信息环境的认知、人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行为。定制化内容生产目标聚焦个人需要,可能会带来公共议程的弱化风险。智能机器虚构的内容,既可能是机器能力有限所致,也可能是由人指示机器生成,两者都可能对人们的认知产生误导。智能机器完成的整合式内容加工,既可以集成群体智慧,扩展人们的认知空间,也可能带来混乱,干扰认知,削弱内容生产的丰富性,或催化人们的速食化内容消费,将人们的认知限制在平庸水平。即使智能生成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人的被动性,但机器生产的内容本身仍有一定的创造性,人如果能利用好机器,也会形成内容生产中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新媒介时代受众对媒介依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与媒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关系,从传统媒介时代进入新媒介时代,个体与媒介的关系正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在个体对媒介的精神性依赖进一步加强,实用性依赖日渐突出,二者的结合使得新媒介对个体的控制愈加有力而隐蔽.这与新媒介自身的属性密切相关.我们只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使个体能够理性地认识和面对新媒介,才能形成健康、合理的媒介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伟伟 《传媒》2016,(5):72-73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闻业的巨大变革.相比于其他记者,驻外记者受新媒介技术环境的影响可能更为深刻,因为他们面临对内和对外传播的双重压力.不过,新媒介技术在为驻外记者带来多重挑战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泛媒化"不仅造成了舆论生态的改变,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新.作为媒体融合的关键性要素,"媒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使命.本文从"媒体"角度切入,分别以"媒介化""再媒介化""去媒介化"来探析媒体融合的技术逻辑、内容逻辑和认知逻辑.研究认为,媒体融合是以"媒介化"为其前导和基础的,没有"媒介化"作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近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对于今天青年亚文化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微传播是新媒介最重要的表现,它带来一个微传播时代.本文论述了微传播时代的文化特质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介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快捷的交流方式,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新媒介环境下融合性、共享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等传播特征在戏剧传播和戏剧批评领域也产生重要影响,形成许多新型的戏剧传播样式和戏剧批评形态,带来了戏剧传播的重大转向,展示了戏剧批评的新图景。文章主要从"新媒介"及其"新媒介"传播方式下的文化语境、"新媒介"环境下戏剧传播方式的转向、"新媒介"环境下戏剧批评的新图景等方面阐述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  相似文献   

8.
陈阳  吴晨 《新闻世界》2014,(5):253-255
新媒介带我们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这里娱乐思维覆盖了一切公共话题和言论,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新闻也常以娱乐化形式呈现,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追逐娱乐快感。新媒介的娱乐化倾向是否必然是负面的,该如何看待这种社会趋势,重读波兹曼的名著《娱乐至死》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肖瑶  吴耀辉  王之纲 《传媒》2021,(17):87-90
身体观念的返场与技术意向性的提出,是新媒介时代下重新定义传播主体与强调技术中介化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本文的研究路径基于伊徳技术意向图式中"(人-技术)-世界"的具身关系图式,提出具身交互情境中"(身体-具身关系)-交互场所"的认知图式.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于实践维度下,技术意向具有指向主体沉浸状态的能动性,并中介化于以主体身份认同为目标、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映射、从文化认同到情感吸纳的具身交互过程.正确理解参与者、技术意向与叙事空间之间的建构关系,才能正视技术媒介的传播效果与意涵建构中可能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新媒介即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以博客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新媒介传播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独白式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本文比照“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逻辑,大胆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第一,“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二,“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合作、平等、接近和冒险四个面向第三,“梅特卡夫法则”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效果。“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