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倩 《平原大学学报》2008,25(1):163-165
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渊源,人名也不例外。人名由“姓”和“名”组成,本文从“姓”和“名”孰重孰轻这个角度出发,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从自然地理环境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一差异。  相似文献   

2.
从使用频率和使用条件限制两方面对“或者”与“还是”“在”“无论……都……”中的差别进行分析得出,二者不仅在使用频率上有很大差异,而且使用条件也有很多不同的限制。这主要是由“无论……都……”或者”与“还是”的结构、语义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和“才”的使用频率很高,二者同属副词,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但二者也存在差异。我们发现——二者前后词语词性的不同是造成句子意义不同的重要原因,我们从分析二者前后词语词性的不同,继而分析句子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科学、准确地理解化学反应中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概念 ,本文从概念的文字表述、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比较了“取代”与“更换”反应概念的不同 ,并进一步从热力学的角度通过吉布斯自由能和平衡常数分析了“取代”与“置换”反应之间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谭玉焱 《成才之路》2020,(4):110-111
汉语中的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往往”在词义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点及差异。文章通过对“常常”“经常”“往往”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系统说明“常常”“经常”“往往”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约束、分布、指称三个方面概述了汉语“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针对“自己”与反身代词一系列不同之处,语言学家们采用了不同的分析策略来解释这些差异:即“语言差异说”,“参数差异说”和“移位差异说”。本文试图说明,在上述的各种理论中,都没能解释“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差异的问题。而“词汇差异说”则为我们解释汉语中的反身代词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了常用动量词“次”、“回”、“下”的语义特征。详细描述了由于语义特征的不同造成三个量词在语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金文植 《考试周刊》2009,(48):138-138
本文从语义和句法角度分析了韩国语助词“-( ) ”和“-( ) ”,旨在寻求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9.
“说白了”与“白说了”,中间的“说”和“白”前后位置关系的不同,使二者在语表、语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本文即是从语表、语里、语用三个层面对“说白了”与“白说了”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出发,我们发现了留学生容易对“一点儿”和“有点儿”的用法混淆,因此有必要对现代汉语中“一点儿”和“有点儿”的混淆成因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二者在用法和语义上细微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是“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组合发展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因而。以这一时期山东方言材料为基础。对“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的组合形式进行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指出其在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从使用频率、语境、语用及相关语言现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者之政”、“霸者之政”是《说苑》中的管理思想。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它们之间存在德治与法治、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差异。从对差异的分析可以推出它们在管理上协同和互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王者之政”与“霸者之政”对现代管理的指导价值不仅在于分清各自优劣和适用范围,也在于二者的互为补充和取长补短。“王者之政”设教劝善,效迟功远,用于治本;“霸者之政”立规矩,明赏罚,功在治标。两者的合理结合,以求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杀”、“煞”与“死”都可以用在动词性词语后表极性程度义,三者所在结构“V~”在句法、语义、语用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句法分布、带宾情况以及语体的差异。本文主要从这些方面来分析三者的差别,并试图从三者历时发展变化的分析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协同副词“一起、一齐”使用频率较高,存在可替换的现象。采用词频统计、替换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考察,两者的可替换度存在等级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跟它们的语源义有关。“一齐”与“一起”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的又有交叉的,并不完全是非此即彼的。从语法化的角度对两者共时平面的差异进行解释,可以廓清它们的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对李聿先生的说法提出质疑,并从“其”字古义的角度分析,认为“这其间”的说法是规范的,它和“其间”各有自己独立存在的必要。按照功能和意义的差异,把“这其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跟“这期间”没有任何关联,另一种跟“这期间”既有共同性,又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比较这三个词组的异同,以匡正谬误,适境而用。  相似文献   

16.
“即”和“既”是古汉语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音、形、义比较相近,却又有很大区别。通过“即”与“既”字形差异、用法差异和语法功能演变三个角度辨析,分析“既”与“即”虚化过程的清晰轨迹。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隐喻的认知机制和隐喻相似性,并指出隐喻中的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是“相似中有差异、差异中有相似”。  相似文献   

18.
“大概念”的出现引起知识教学整合的新潮,但当前学者在讨论“大概念整合”时似乎只强调涵盖范围和抽象形式之大,却忽视了其实质内涵与精神价值之深,失去差异立场,割裂了与“小概念”的紧密关联,故而导致提出的“大概念”陷入过浅、过泛、过悬和过简的困境,阻碍学生的理解和迁移。不同知识、学科、认知、情境所构成的“小概念”间的差异立场,既是“大概念”存在的根基,亦是构建“大概念”图谱的关键和发挥“大概念”育人功能的引擎,只有兼容差异立场的整合,才能重建大、小概念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形成条理清晰、类型多元的有机系统。大概念教学整合中差异立场的坚守,需从“形式整合”转向“实质整合”,从“单一整合”转向“多元整合”,从“范畴整合”转向“意义整合”,从“闭锁整合”转向“灵活整合”。  相似文献   

19.
从空间表达角度看,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的基本意义是表示位置。根据空间参照物出现与否,“上”、“下”可分为表示显性位置和隐性位置两种。由于参照物形状及主观视点的差异,“上”、“下”在表示位置时的意义有很大的区剐。对这些意义差剐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上”、“下”这对高频方位词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这对词的其他意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X1到X2”结构根据前面加“从”字的接受程度可分成4种类型,对这4种类型语义差异进行分析便会发现,“从”字的隐现与其介引起点的功能强弱有密切关系,而这一差异也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结构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