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社会学是课程社会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其对知识进行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对课程及其知识内容的社会学分析具有巨大借鉴价值。本文通过对知识社会学中既有的对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三大范式,即整体功能论范式、整体决定论范式及分层决定论范式的逐一述评,得出虽然它们都存在一些理论分析的局限性,但是这些范式对课程及其知识内容的研究仍然有其独到与深刻之处,因此年幼的课程社会学注意吸收知识社会学的有关学术成果依然是有益和明智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中,我们"遭遇"到的各种知识并非产生于真空之中,知识与社会的存在有着深刻的联系,是历史制约、社会建构、利益导向的。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美国课程主导范式从开发向理解范式转换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状态,可以揭示大学本位的课程专家的身份以及他们的理论观、实践观所发生的变化。它为我们解读美国的课程理论提供了一个文本之外的社会学语境。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一个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社会学从社会的空间广度、历史的时间深度,以现实因素的作用、知识的建构倾向与心智力量三重眼光审视社会中成为“知识”的各种现实,由此回答了其核心问题之一“知识是如何呈现的?”在从现实空间到可能空间的拓展中,从理论到心智的游走闻,试图使知识呈现的各种策略显现。从知识社会学的上述眼光出发,对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作深入研究,可使课程社会学从原有只对“课程内容”的关注转移至对“课程知识呈现策略”的关注。之所以强调对课程知识呈现策略的关注,是因为内含于知识呈现中的各类因素比起知识内容中的因素更为潜隐、更难察觉。  相似文献   

4.
西方课程社会学的研究存在着三种经典的研究方式:结构—功能主义范式、解释论范式和新马克思主义范式。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主张课程内容反映社会权力的分配,课程实施强调对社会结构的传递。解释论范式强调课程内容是一种社会建构,课程实施是师生之间的诠释与互动。新马克思主义范式主张关注课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蕴含着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教师课程创生是教师有意识地对课程进行的创造性建构,以构建更易于学生理解的课程知识.其关键在于教师与知识之间的动态生成过程,注重的是教师课程权力的主动实施.知识社会学认为,课程知识是官方知识,其背后裹挟着权力,知识通过分类和架构的方式加以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教师课程创生过程需要知识的情境性引入、知识的普遍性转变、知识的视域性融合.  相似文献   

6.
知识的社会学研究开辟了传统哲学认识论以外的新领地,即知识社会学,它为我们认识知识的社会特性、文化特性、历史特性和民族特性提供了新的理论灵感,为我们理解课程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课程知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7.
教育社会学中的知识与课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社会学需要这样一种理论,它将知识问题重新纳入课程的争论之中,而不否认知识的社会和历史本质。现有的教育社会学,无论是建立在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之上,都没能为可供选择的课程提供基础。本文提出了“社会现实主义”的知识与课理论,这种关于知识而不仅仅是关于认知者的社会理论,既承认课程知识的社会历史本质,也承认它们超越其特殊社会起源的客观性,并将课程知识的客观性置于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组织的公共规则和惯例之中。  相似文献   

8.
课程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受特定社会权力控制影响,课程知识的生成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课程知识的外控生成和内控生成.课程知识的外控生成主要指权力控制下的课程文本知识的生成,而课程知识的内控生成主要指权力控制下的课程的动态知识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西方地理课程知识范式的历史演进呈现迂回曲折却逐步科学化的总体趋势,经历了“描绘世界,求真为本”、“征服世界,致用为本”、“理解世界,启智为本”和“建设世界,向善趋美”的范式转换.每次范式转换都是依据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作出的理想选择.未来地理课程知识范式将日趋统整与开放,致力于求真、致用、启智、向善趋美的和谐统一.审思西方地理课程知识范式演进之路,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推进当前我国地理课程知识范式改革.  相似文献   

10.
1918年,博比特的专著《课程》的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诞生.博比特课程编制的科学方法在课程领域中掀起了一种新的理性之风.然而其课程语言有着意想不到的政治性使用,往往贬多于褒,不甚公平,这当中缺乏了课程的核心,亦即知识的讨论.本文撰写于课程理论问世一百周年之际,旨在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分别从知识的思考起点...  相似文献   

11.
反观教育思想的发展,不同教育思想包含的师生观都是对当下现实境遇中的文化思想的发展和发挥。从师生关系研究的历史逻辑进程探析,就内涵而言,师生观研究存在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主-客”或“人-物”的研究范式.二是“人-人”或“我-你”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13.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对中小学的课程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和完善;并且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力求达到课程的综合化。那么,对课程改革进行必要的社会学分析,不仅有利于我国今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论范式是由教育研究者针对教育活动所提出的较为成熟的教育理论体系总和,既是知识存在和建构的一种形态,也是历史化、社会化和情境化的产物。研究从托马斯·波普科维茨的现代知识社会学视角出发,结合其“土著外国人”与“旅行图书馆”的观点,以实用主义理论为分析范例,解构教育理论范式传播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教育理论范式的传播是一项复杂的联动过程,需要教育理论生产者、社会历史情境以及结合本土化与全球化语境共同作用,同时需要考虑在传播过程中理论范式“自在”与“自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科学社会学的开创者默顿最初关注的是促成近代科学兴起或体制化的主要社会因素问题,后来转向研究科学体制的内部规范结构问题,如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发现或发明优先权的争论、科学奖励或报偿制度及其实质和根源等。从不同时期所研究的问题的不同,可以清楚地看出,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外部科学社会学到内部科学社会学,最终发展为一种几乎没有科学的科学社会学。  相似文献   

16.
课程知识与权力相蕴而生.事实性与有效性构成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内在张力.课程知识的事实性受三种知识观的影响:科学理性和经验论知识观影响下的课程知识仅具有知识的事实性而不具有有效性,因此,是不合法的知识,它的权力主体——国家、专家也是不合法的权力主体: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的课程知识是合法性的知识,它的权力主体——国家、专家、教师、学生都是合法性的权力主体.新课程改革是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进行的,它的权力主体也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17.
自从“范式”一词出现以来,对它的研究与探讨便成为诸多学者孜孜以求的一项论题,对其内涵的界定也在诸多学术流派的争论中日渐清晰与深化。“范式”最初由科技哲学家库恩提出,随着人们对各项学科理论本源的深究而不断的发展应用到了多门学科当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理论范式的科学界定日渐实用化,理论范式也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构建学科理论基础的一个参照系。本文从宏观上研究并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必然,对规范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概念、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体系均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科学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范式进行了梳理。纵观科学社会学发展的理论轨迹,虽然理论繁杂,但大都有实证主义范式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来加以证实,即实证主义范式下的知识社会学学派和默顿学派等。  相似文献   

19.
高水红 《学科教育》2002,(8):1-4,14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追问发现,国家、专家等角色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变化。“国家”角色开始隐退,“专家”由“象征性参与者”向“事实性参与者”过渡,使课程知识合法性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课程将不纯粹是“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专家”与“国家”在角色、地位上既有磨合又有争夺,从而也改变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过程:课程由社会单方“控制”的中介变为多方“认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课程评价存在的七大误区评价对象窄化、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单调、评价标准呆板、评价目标过于量化、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以及评价过程中的"独自"化等,并探讨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