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本着"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崇高信仰,在广州亲自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高等学堂,即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周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的产物,是在国民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声名之显赫,都是当时其他旧式官僚学校难以望其项背的.  相似文献   

2.
<正>一黄埔军校和滇桂军本来是友军,都是抗击陈炯明叛军的军队,但由于黄埔军校纪律严明,很快壮大,声名显赫,而滇桂军由于腐败,彻底衰落了。研究这段历史,很有意义。蒋介石1928年在黄埔军校(当时改名叫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典礼上说:"总理(指孙中山)成立黄埔军校的时候,四面都受了反革命军队的包围,经济的困难莫过于此,公家的钱一个也收不到,无论铁路的收入以及  相似文献   

3.
1923年8月,孙中山派遣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和共产党代表张太雷到苏联考察政治军事,并反复交待"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1924年5月15日,孙中山组建创办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的政治军事干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死北京西山碧云寺,终年59岁.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拓者。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寄托了其追求民主共和、构建法治中国的革命理念和政治抱负。回顾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思想的精义,对当今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以来,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任务.在国民政府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孙中山及其思想是重要的政治资源.其生前,孙中山为革命奋斗一生,提出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规划《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其身后,孙中山创建的国民党政权则充分利用了孙中山的历史影响,对其纪念和崇拜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山陵建成后,将病逝于北京、灵柩暂厝于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安葬于南京,成为国民政府整合社会、巩固其统治的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6.
可能是从事档案工作职业习惯的缘故,一个偶然的机会,搜集到一本黄埔军校同学录.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后,于1924年国共合作创办的一所军事政治学校.原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地方政治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华 《历史档案》1999,(2):106-112,117
由于西方近代宪政政治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权威政治在近代中国开始陷入窘境。实现由传统权威政治向近代宪政政治的转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作为国家政治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政治,当时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换时期。我国传统地方政治存在着“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分野,近代西方则以实行“地方自治”为其重要特色。章太炎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与政治活动家,对我国地方政治实现由传统向近代转换,曾作过较为深刻的理性思考。他对我国地方政治的创设,主要即是以以上诸种政治模式为参照而展开的。在章太炎之外,孙中山、康有为等…  相似文献   

8.
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型军事院校,为中国革命和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指挥人员.早期的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办校,所以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早期的军事将领也都毕业于黄埔军校,本文特别选取介绍几位毕业于黄埔军校的著名中共党员.  相似文献   

9.
正政治部主任的助手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了。孙中山为黄埔军校规定的办学方针是"军事政治并重",军事方面主要由几十名苏联顾问承担,他们既有实战经验,又有相当理论素养,他们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最新资料、强调术科教学、亲自示范和教练。他们常常先把中国教官教会,再由他们去教学生,教学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开始就明显不足。政治部副主任张申府(张崧年)呆了一个月就走了,主任戴季陶不久也去了上海;继任邵元冲是一个封建思想很浓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伴之而来的西方近代化思潮的冲击,促使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意识,在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探索。一部中国近代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即从物质技术层面的近代化到政治制度层面的近代化和精神层面的近代化的不断递进过程。孙中山所处的历史时代,几乎跨及中国近代化的每一个阶段,但历史赋予孙中山和他同时代人的最主要任务,是依托近代中国经济和物质技术已有的一定程度的近代化基础,在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把中国的政治真正推上近代化的轨道。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和理论在他的近代化思想和理论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是他的近代化思想和理论中最完整、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一书,是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林家有教授新近出版的一部专著。这部厚达696页、计55.5万字的著作,是他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读过该书后,我觉得它是一部填补了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研究领域专著空白的力作。 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首先,《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选题既有理论学术的研究价值,更有现实指导意义。因为“具体地剖析中国近代化各种模式及其失败的社会条件,重点探索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渊源、理论框构,以及他谋求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  相似文献   

12.
<正>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活动家、践行家,也是杰出的革命理论家、思想家,还是优秀的革命宣传家、演说家。他一生为近代中国的民主共和革命奔走呼号,可以说演讲贯穿于其一生的革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孙中山以其政治家的热忱、革命家的激昂、思想家的深邃、演说家的睿智,将远大抽象的政治理想和实际具体的革命斗争、国家治理与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举世瞩目的演讲文献。这些演讲文献,涵盖了孙中山很  相似文献   

13.
王晓莉 《档案天地》2010,(12):38-43,49
中国黄埔军校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同享盛名.在当时被列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黄埔军校,是20世纪初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校址最初在广州黄埔,军校因地而得名。  相似文献   

14.
作为孙中山思想载体的孙中山著作,百年来经历了从清末和北洋时期的官方禁书,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走向神坛,再到新中国走进学术殿堂三个阶段.著作的形态也由最初的单行本和散见于报刊的报道,发展到各种专题文集,再到选集、全集.研究孙中山著作出版发行历史有利于深入了解孙中山及其思想近代以来历史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知道黄埔军校名字的人,恐怕不在少数。但对军校开办之初发生的故事了解的,可说风毛麟角。这里记述的是黄埔军校前期的一些可圈可点的片断……请进来,走出去:“以俄为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对孙中山以极大的鼓舞。他亲自致电列宁,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并恳切希望获得私人接触和通信联系。  相似文献   

16.
求实新论     
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郭世佑博士的新著《晚清政治革命新论》以政治革命为视角,着重对辛亥革命作了新的探索。我认为该书以“新论”为题,可谓名副其实。首先,与我国学术界以往的辛亥革命史论著相比,该书明显地拓宽了学术视野。作者不仅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而且适当借鉴西方政治学与现代化理论的有关学术成果,力求从晚清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风云中把握近代革命的发生过程,而不足局限于孙中山等人的活动来论述近代政治革命与辛亥革命。作者先后用了整整两章的篇幅来论述“新政”,尽可能阐释清政府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与近  相似文献   

17.
由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与黄兴都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当时世人曾以孙黄并称。孙中山与黄兴之间的合作,是孙中山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孙中山所从事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事业大为有益。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孙中山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是国共两党共同认可的政治人物,成为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的象征符号,是国统区和根据地历史教科书书写的重要内容。由于国共两党阶级属性和政治理念的分歧,国统区和根据地的历史教科书所构建的孙中山形象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叙述孙中山革命活动,存在“民族救星”与“主要领导者”的表述差异;阐释三民主义,存在全国民众的“精神导师”与民族抗战“旗帜”的书写差异;评价孙中山行为事迹,存在“榜样楷模”与“伟大”人物的表述差异。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的不同呈现渗透着强烈的政治意图,反映出教育和权力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我国戊戍变法前后,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推行的变革及其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所起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了我国近代图书馆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文中引用了不少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20.
南京博物院收藏民国时期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演习相册,对相册的来历、相册中照片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黄埔军校对中国近代的革命和军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