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扭伤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将膝关节侧副韧带扭伤者21例分为本体感觉强化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本体感觉强化组应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时照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实验前后膝关节位置觉测定。结果在再成角测试中,实验前两组位置觉偏差基本一致,伤膝平均偏差(4.32±2.17)°、健膝(2.70±1.53)°,伤膝大于健膝(P<0.05);伤膝各角度之间平均偏差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本体感觉强化组伤膝的平均偏差为(2.52±1.51)°,对照组为(3.01±1.51)°;两组之间平均偏差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本体感觉强化的康复训练使膝关节功能恢复,损伤组织愈合,位置觉偏差正常。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再损伤预防的研究进展,为运动员重返赛场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综述了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重返运动后发生同侧膝关节再次损伤或继发对侧膝关节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的最新证据,提出应当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指导术后康复和重返运动训练。应当着眼于解决外科手术和现行标准康复训练中普遍存在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不足等问题,形成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的帮助运动员重返运动。  相似文献   

3.
现代篮球比赛中,对抗性越来越强,犯规次数也相应增加。在犯规后的罚球中,肌肉本体感觉对命中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重视罚球命中率的训练,提高篮球比赛中的罚球命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周的本体感觉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FAI)患者的恢复和促进效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进行高效适合的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采集两组受试者 (本体感觉训练组和对照组)的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指标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定量分析他们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本体感觉训练后,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结论:与传统的力量训练相比,本体感觉训练具有较好的节奏感及趣味性,且更易开展;本体感觉训练更能均衡发展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稳定性,显著提高本体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以及增强肌肉力量等,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机体的姿势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将女性KOA患者3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的平衡垫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规律的体育锻炼,通过实验前后两组受试者本体感觉的变化来分析平衡垫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结果:试验后,实验组在主动30°,主动60°,被动30°,被动60°的角度重建误差下降,和实验前以及对照组的测试结果比较,都具有显著或者非常显著差异。结论:长期的平衡垫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KOA患者患膝的本体感觉水平。  相似文献   

6.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占运动损伤的20%,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运动康复是运动员术后重返赛场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其对ACL重建术后的骨隧道的扩大产生影响,导致运动员在韧带二次翻修时需要植骨修复,并将病程延长至6个月以后,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负担。对ACL重建术后的骨隧道扩大情况及康复训练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给ACL受伤运动员提供适度康复训练参考,使其尽早重返赛场,并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8周常规康复处方和本体感觉加强处方训练对膝关节半月板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和等张功率的影响,科学指导膝关节半月板术后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方法:25名半月板术后患者,依照均衡原则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13人)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组(12人),在常规康复训练(以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为主)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以本体感觉训练为主)不同时间点使用BIODEX PRO 3 SYS测定膝关节被动60°位置觉(术前和术后4、8周)及等张功率(术前和术后8周),使用X-SENS测定运动觉(术前和术后2、4、8周)。结果:处方实施4周后本体感觉明显加强,4~8周变化趋势最明显。8周不同处方训练后,本体感觉加强组患侧被动60°位置觉和运动觉60°、常规康复组患侧被动60°位置觉均有显著性加强(P0.01),不同处方训练对患侧被动60°位置觉和运动觉60°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别(P0.01);常规康复训练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均对患者患侧等张功率(伸/屈)有影响(P0.05),但不同处方训练对患侧等张功率(伸/屈)的影响无差异。结论:8周不同处方训练均能有效改善半月板术后患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同常规康复训练处方相比,8周本体感觉加强训练处方能显著改变患侧本体感觉功能;8周不同处方训练后患侧等张功率(伸/屈)均有显著加强,与本体感觉功能加强有关,应加强本体感觉训练在半月板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地回顾以前的临床试验,并评估最有利于减少年轻女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训练方式。方法:在Web of science(WOS)、PubMed、EBSCO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标题摘要、全文阅读以及剔除重复文献,最终12篇文献符合标准。结果:亚组分析发现,快速伸缩复合训练(OR=0.50,95%CI:0.30-0.83,p=0.007)、力量训练(OR=0.45,95%CI:0.30-0.68;p=0.0002)、近端控制训练(OR=0.42,95%CI:0.25-0.70,p=0.0009),多项运动方式干预(OR=0.44,95%CI:0.33-0.65,p<0.0001)可以有效减少ACL损伤发生率。结论: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力量训练、近端控制练习以及多项运动方式联合干预的神经肌肉训练方案提高了干预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减少女性ACL损伤。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简称PAP,是指一次性最大或者次最大力量负荷后爆发性运动表现提高的一种现象。探讨恢复时间和力量素质对PAP效果的影响。方法:受试者为23名体育大学体能班男生,根据受试者1RM/体重数值分组,1RM/体重>2为L组,≤2为S组。使用90%1RM重复5次间歇1 min为PAP诱导强度,PAP诱导前以及诱导后每4 min采集受试者下蹲跳(CMJ)相关指标:高度、峰值功率、峰值冲量、峰值力量变化率(RFD)。使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恢复时间是否对各指标存在影响。使用多元方差分析比较下肢力量对各指标的影响。显著性定义为一类误差概率小于0.05。结果:恢复时间对PAP效果存在显著影响,体现在峰值功率上(P<0.05),诱导后4 min和8 min时峰值功率显著高于基础值(P<0.008),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L组与S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90%1RM重复5次间歇1 min的负重半蹲后4 min和8 min时爆发力有所提高。下肢相对力量对PAP效果并没有影响。PAP对下肢爆发力的增强效果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0.
循经感传激发内关穴对运动后心脏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穴位针灸对心率、心功能和心脏本身的营养过程的调整作用,在人体试验与动物实验中,已经做了广泛的研究和观察,尤其是循经感传激发以促使"气至病所"提高针刺疗效,已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我国传统的穴位针灸方法是否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生理应激过程起到积极的调整、改善和加速其恢复过程的作用,是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旨在观察半月板损伤后治疗中,实施什么措施可提高康复速度。设置针对性的康复运动处方,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各功能指标都优于对照组。实施针对性运动处方,能加速半月板损伤后的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运动员ACL重建术后重返赛场的评估手段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运动功能评估和各临床评估的相关性,完善运动功能评估方法。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30位ACL重建术后运动员进行康复训练以后,在术后6个月和12月进行等速肌力、IKDC、本体感觉测试、单腿跳及三项运动功能测试( FPT),30名健康运动员也进行各项测试。结果:(1)三项FPT均与IKDC、单腿跳(健侧和患侧)、患侧腿的伸肌肌群峰力矩呈明显负相关(P<0.01)。(2)患侧腿屈肌肌群峰力矩与协同收缩试验和卡里奥卡试验呈明显负相关( P <0.05)。结论:三项运动功能测试( FPT)与现有重返赛场评定标准( KIDC、单腿跳和患侧腿肌力)相关性较高,可以作为运动员康复后重返赛场的测试指标。  相似文献   

13.
针灸对消除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为了研究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以评定量表的方法测定了 2 2名受试者的主观体力感觉及运动心情的变化 ,观察了针灸对疲劳消除的效果。结果发现 :受试者在大强度运动持续 7天后针灸组的疲劳消除明显提高 ,进一步分析表明 ,针灸组的主观体力感觉 (RPE)、运动心情评价 (DDS)、肌肉疼痛感觉 (SR)和小腿肌肉最大收缩力量 (PT/BW)与补充营养的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后面 1周的恢复期 ,针灸组以上各值的恢复远快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穴位针刺对运动应激后心脏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在运动比赛应激后和实验室内递增负荷运动后,穴位针刺对心脏功能的恢复作用,对12名参加全国拳击比赛的优秀运动员在半决赛和决赛后2min内末针刺和针刺足三里穴,并均进行超声心动图的测试,发现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左室平均排血速度(SV/LVET)、心脏效率(LV/mV_o2)均有显著性差异;对31名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在实验室条件下,给予两次相同的递增负荷运动,在恢复期的10min内,一次进针双侧内关穴与另一次未进针穴位相比,由同步记录的超声心动图观察到COI在恢复期第5min起作用、ESV在恢复的第10min起作用,而HR、EDV的均值分别在第5和第10min均有显著性效应,提示针刺双侧内关穴,对加速运动后心脏疲劳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另外,提出穴位针刺的留针时间、捻转、提插方向、针刺的强度、深度以及被试者本身的机能状态,均对穴位针刺的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对广东省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25天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后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探讨综合康复措施对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后的疲劳恢复和提高体能的作用。研究成果表明:采取适宜的综合康复措施,不但能促进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提高人体对高强度及训练的承受能力,而且可促进超量恢复,更快地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BIODEX在大腿、膝关节伤后功能诊断及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2名有大腿前、后群肌肉拉伤或膝关节急、慢性损伤史的运动员为受试者。用BIODEX 多关节等速测力及康复系统测定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取60(°)/s 向心、离心及240(°)/s 向心收缩的最大力矩(PT)等指标,用“评价表格”进行分析评定,并对力矩曲线加以分析。初步认为,力矩曲线异常具有功能诊断参考价值,并可用于选拔运动员时及时发现伤情。参照BIODEX 测试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锻炼,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将60例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测试组(n=30);对照组仅采用腰椎水平牵引治疗,1次/日;测试组在采用腰椎水平牵引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普拉提斯运动康复治疗,对患者腹肌和腰背肌进行力量训练、柔韧训练和协调训练,1次/日,6次/周;治疗时间为8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4周及8周时,测试组腰椎前屈与后伸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P<0.05),RMQ功能受限评分及疼痛强度评分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普拉提斯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关节活动度,减轻其功能受限及疼痛程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