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建筑讲究雕梁画栋,大凡殿堂楼宇都少不了梁柱.而且"上梁大吉",还是一项重要礼仪哩.不过也有例外,在北京的古代建筑中,就有几处独具特色的无梁殿,是难得的古代建筑景观.  相似文献   

2.
陈璐 《兰台世界》2012,(13):16-17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毕生致力于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教育和保护事业,在我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文物保护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伟大贡献。一、身体力行的建筑研究者梁思成是"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梁启超的儿子,自童年时代,受父亲影响和督促,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代建筑的防潮技术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出土的文物资料探析到当时丰富的建筑防潮经验。本文基于历史的视角,从一系列出土资料及历史文献中总结出古代建筑防潮的经验,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明代凤阳有祖陵、皇陵、扬王坟、徐王坟、十王四妃坟五祠祭署。与其它祠祭署不同,凤阳几处祠祭署中陵、坟户因附籍祠祭署而可称作署户。署户在人身和差役上由两种系统共同管理:一是户部—布政司—府—州县这一系统,另一则是礼部—南京太常寺—祠祭署这一系统。具体来说,在人身管理上,署户在基层具有州县赋役黄册与祠祭署专职役册两种人户编制形式;在差役负担上,署户的里甲正役及杂差主要在州县系统中进行,而供祭等专门职役则在祠祭署这一系统中进行。通过对明代凤阳署户人身管理与差役负担的研究可以看出:明代的某些机构会具有一定的"特区"属性,一定程度上能够独立于州县而直接参与到某些特殊人户的人身和差役管理中来。  相似文献   

5.
撞上林徽因     
洪烛 《档案天地》2012,(4):61-62
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曾着力研究过北京周围的古代建筑,并合著《平郊建筑杂录》一书,他们简直为北京地区的古代建筑,唱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赞美诗。在他们的理解中,那些饱经沧桑的亭台楼阁、寺庙塔院也有其灵魂,  相似文献   

6.
赵朴初 《出版参考》2005,(12):20-20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  相似文献   

7.
<正>从2005年起作者开始有计划地针对有价值的中国古代建筑遗存进行拍摄,用摄影的方式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经过十多年的时间,拍摄的中国古建筑近千座,累计摄影作品超过3000张。本书中的牌坊、祠堂和塔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类别,大量建筑遗存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独特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介绍我国的历史进程出发,从古代城市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入手,对我国古代城市道路形态自古以来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与剖析,街道既是城内交通和城外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选择中轴线和分割不同功能区的界线,是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京城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塔是给人以"建筑美"的建筑类型之一.耸立于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滨河路天宁寺立交桥旁的天宁寺塔,就以其优美的造型给燕京古城增添了不少美色.  相似文献   

10.
正霍州署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级衙署。它始建于唐代,现有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霍州署总占地面积5.85万平方米,分中轴线、东辅线、西辅线三大建筑群体。由于历史原因,东西辅线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现保留面积为1.87万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建筑群体由南至北主要  相似文献   

11.
古代地质灾害资料是古代史料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古代史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其总结为如下四种方式:一是正史中的记载;二是地方志中的记载;三是地理、博物类书籍中的记载;四是碑文中的记载。  相似文献   

12.
古代地质灾害资料是古代史料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古代史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其总结为如下四种方式:一是正史中的记载;二是地方志中的记载;三是地理、博物类书籍中的记载;四是碑文中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册族”文档名词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册、册书、文册、册文、册籍、籍册、册奏、册印、册宝、册子等17个名词组成.它们产生时间较早,但频次较低.其含义广泛,包含封诏类文档名词、簿册类文档名词、祭告类文档名词和其他专指类文档名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古代的建筑文化精髓——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其体现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进行了阐述,从门的设计价值中能够发掘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段钟鹏 《大观周刊》2012,(19):29-29
被金庸先生誉为“南天瑰宝”的剑川石窟,不愧为大理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她不仅有精湛的雕刻艺术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还蕴藏着许多文化信息,比如第五、第六号石窟的佛龛采用斗拱式建筑,就告诉我们一千多年前的大理,就应该有与长安一样的中国古代建筑——斗拱。有史料记载唐朝天宝年间,剑川木匠就承担了南诏五华楼木雕构建的制作,宋代曾有剑川木雕艺人进京献艺,引起了轰动。在大理白族文化研究丛书《白族建筑艺术》中,大量论证了南诏时期的建筑:龙于图城建筑、巍宝山建筑、太和城及洱海周边的早期建筑,然而证据只是《蛮书》中的三言两语或遗址中挖掘出土的瓦当等建筑材料来推断,很难想象当时的房屋建筑结构,也没有图纸文献,所以剑川石窟中的佛龛斗拱应该是最珍贵、最直观的证据了。  相似文献   

16.
李明杰  周亚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1):111-115,126
中国古代图书作者署名从最初的不署名,到书名兼署作者信息,再到后来单独的卷端署名;从单一的著述方式的题署,到多种著述方式的分列题署,再到后来的各种著述方式的组合题署;从单一的作者姓名的题署,到姓名与朝代、籍贯、官职、字号、著述方式等其他项目的连署,中国古代图书作者署名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详细的规范化发展过程,这也是古人著作权意识不断觉醒和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如何保护好珍贵图书是我国古代图书管理工作的题中之义,唐朝时期"史馆"是中国古代大型的图书储存建筑。本篇中,笔者将以"史馆"为建筑典型,从建筑学和图书情报学的视角,探讨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提高古代藏书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中艺术类文献的变化轨迹,暗含着古代艺术内涵的演变过程。通过梳理汉至清代多部公私目录学著作中的艺术类文献,发现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中的艺术门类从产生到最终定型,大致经历了唐以前的发端期、唐至宋元的发展期、明代的变革期和清代的定型期四个阶段。目录学著作中的艺术种类经历了"少—多—少"的过程,内容具有"重技艺—艺术并存—以艺为主"的特点。这些变化体现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数量和稳定性的差异,也反映出古人对于艺术的追求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吴迪  周坚 《兰台世界》2015,(9):144-145
独乐寺是人们公认的具有辽代建筑特色的寺庙,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阁楼。从山门、观音寺、寺内壁画、建筑的抗震能力等多个方面都能够窥探出我国古代建筑者的伟大智慧和独特思维。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民间普遍尊崇的神祗,门神是我国传统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自今流行着春节贴门神画的习俗。这种习俗不仅流传在民间,宫廷建筑中都随处可见门神画的影子。本文主要以清宫为主,探讨宫廷建筑中的门神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