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随机相位编码技术的光学安全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光学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重大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全息防伪的范畴,吸引着越来越多科研人员投身到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目前已提出一些能实现身份认证和信息加密的光学系统。在这些系统实现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B Javidi等于1 995年提出并在近几年来渐渐发展起来的双随机相位编码光学加密方案.主要回顾这一技术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2.
杨清  陈明 《大众科技》2010,(5):23-24
毫米波(millim eterwave),是指波长为10mm~1mm的电磁波称毫米波。60G及以上频率的微波在Radio over fiber(ROF)系统有重要的应用,采用传统的方法产生高频微波比较困难,而利用光学方式产生高频微波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主要讨论几种高频微波的光学产生方式,并分别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德温特创新平台数据库中收录的光刻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分析,从专利整体环境、技术布局和机构竞争3个方面,探讨全球光刻技术的技术竞争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光刻领域专利族数量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中国近几年技术研发活跃度较高,但与技术原始积累较强的美、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研究热点围绕极紫外光刻技术呈发散式分布;全球范围内,各国机构科研活动的内部集聚性明显,外部技术壁垒由日、美等技术领先国家搭建,形成局部技术锁定。因此,中国在光刻方面必须把握国家科技转型发展机遇期,敏锐感知技术发展趋势以提前布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推进,加快构建以国内合作为主、以国际合作为辅的新型合作组织及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广电技术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类电视节目的传送方式越来越趋于数字化和多样化,为了实现电视节目安全、有效的输出,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建设可自愈的广播电视传输网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介绍广电节目信号传输网的建设情况,进而阐释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的实施,进一步探讨如何将两者合理的应用到广电传输网的应用中,为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行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也为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试论数字技术对电影特效制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军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7):194-195
从数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特效制作的功能影响、制作流程的影响和视觉感受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数字技术给人类提供了的思维想象力自由驰骋的可能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杨真理 《中国科技信息》2009,(17):128-128,138
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数字系统分析方法及特点,介绍FPGA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数字系统设计与FPGA相结合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赋能已经成为小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数字愿景意识不强,前瞻规划能力较弱;数字创新意识缺失,变革创新能力薄弱;数字核心能力不足,持续发展能力较差;数字专业人才缺乏,团队作战能力不强;数字品牌意识较弱,市场拓展能力有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谋略-运作-支持”三大系统的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模型,提出了愿景、创新、业务、人才和品牌五大赋能路径。为此,小微企业要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做好数字愿景规划;重视数字化创新管理,推进数字变革创新;加强数字化业务培育,实现核心业务增长;重视数字化人才培养,发挥数字化人才作用;增强数字化品牌意识,加强市场渠道建设。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专利数据系统、客观地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有助于丰富关键核心技术的识别方法,帮助中国更加科学的实施战略布局。[研究方法]在界定关键核心技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专利共类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方法。首先依据技术的共现度大小,筛选热点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技术相似度、技术影响力和技术增长潜力率识别核心技术和潜力技术,在此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以核心技术和潜力技术为节点,共现强度为边,计算结构洞并排序,选取排名前20位作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结论]以光刻技术为例进行案例研究,结果显示微生物或酶、光学元件、对表面涂布流体的一般工艺等技术是光刻技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有助于中国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合理配置资源、获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姜德生,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光纤传感技术专家。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光纤传感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光纤传感、检测、诊断与控制的理论体系和工程技术;研究光纤传感微信号检测及处理方法;研究光纤材料的微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新型光纤传感敏感材料的传感机理、光敏特性和制备工艺:研究光纤传感与控制基础理论的工程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计算工具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需处理的信息量已远远超出现有电子计算机的能力。虽然电子计算机在科学和工程的计算与管理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定局限,特别是在多维信号的处理方面,速度太慢。这主要是因为,现有电子计算机中大多使用“串行”结构,存在冯·诺依曼“瓶颈”(Von Neuman bottleneck)问题;现有电子  相似文献   

11.
对人脸建模与动画的概念、基本技术与实现思路进行分类总结,分析各种技术的特点与缺点,对人脸动画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认识,并描述一种人脸建模特定化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锰  陈雅  郑建明 《现代情报》2018,38(4):12-19
当前针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及其关键要素的研究并不多见。文章着眼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文章引入协同学理论,分析其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适用性,提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模型,并利用调研数据验证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模型。文章认为作为要素的信息主体、信息环境、信息内容相互作用可形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信息主体的社会主体不仅直接作用于服务内容,其还通过影响保障环境影响服务内容。研究表明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社会主体、保障环境、服务内容三者相互作用能更好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布局。  相似文献   

13.
浅谈数字图书馆与全文检索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牟有静  侯丽梅 《情报科学》2002,20(5):535-537
本文从数字图书馆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和功能等方面,简要阐述了全文检索技术。  相似文献   

14.
王剑 《科教文汇》2014,(1):179-179
阐述蛋雕技艺的起源以及在我国的发展与传承,并以此向世界展现我中华民族之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5.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信息导航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敬军  阎辉 《情报科学》2003,21(12):1280-1282,1310
迷航问题是超文本信息模型中的主要弊端,解决该问题需要使用超文本数据信息的导航方法。本文从超文本数据信息链接结构的研究出发,解释了数字图书馆超文本数字信息出现迷航的主要原因,并对解决数字图书馆Web页面浏览时出现的迷航问题所采用的导航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地区综合科技实力的象征,其发展已成为各地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集群的角度分析构成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群的资源要素及其创新网络;并以"中国光谷"为例,运用改进后的结构-行为-绩效(SCP)模型,分析创新要素集聚给"中国光谷"带来的竞争优势,为进一步研究创新网络的运作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文原生数字资源管理模式和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中文原生数字资源的管理问题,提出了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在各级图书馆之间构建长期保存管理网络对其进行管理的模式,并对包括资源评价标准、资源的采集和组织描述、长期保存以及检索利用等相关管理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对传统组织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组织必须时刻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匹配,敏捷性正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的组织基因。然而敏捷组织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组织范式,融合了多种组织模式的概念,却鲜有学者对其属性特征与运行机制等问题予以深入关注,对数字化时代敏捷组织的忽略可能造成管理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障碍。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分析了敏捷组织的研究趋势以及研究热点的演进情况。在此基础上,聚焦于敏捷性的起源,挖掘出敏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深化了对组织敏捷性的理解,进而全面解析出敏捷组织的涵义与特征。其次,研究通过结合数字化情境,识别出数字化时代敏捷组织的五大构成要素:数字价值主张、敏捷性结构、敏捷性能力、敏捷性流程和敏捷开发,进一步地围绕影响因素、诱发机制、运行机制和作用结果构建出数字化时代敏捷组织的研究框架。最后,研究提出了数字化时代敏捷组织亟需探索的四个研究方向。研究有助于聚拢数字化情境下组织的共性特征,提升敏捷组织研究体系的完整性,为厘清组织敏捷转型的路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桂林供电局城域光传输网和平站优化改造工程中出现的故障及解决方案为例,结合SDH传输系统故障定位及排除的常用方法,重点阐释了SDH光传输网新建网元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这一角度,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回归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原因,从而对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现象作出解释。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从外生偏向性技术进步下的能源强度增长情况而言,能源增长型技术水平的提升显著地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强度,能源价格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分别解释28%与72%的能源强度变化;第二,就内生偏向性技术水平提升下的能源强度增长而言,二产比重、能源价格、研发投入是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和能源价格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