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误区自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播后,全国许多电视媒体纷纷开办了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收视率高,老百姓很喜爱。但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传播误区,产生了不良的传播效果。传播内容:量多而质乏电视民生新闻的  相似文献   

2.
电视媒体过分追求收视率,加之民生新闻自身存在的局限,使得民生新闻走向"后民生时代"。从民生新闻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民生新闻的发展应当是朝着公共服务与人文关怀的方向,将民生新闻逐渐发展成为公共新闻。  相似文献   

3.
杨小平 《新闻爱好者》2010,(10):111-112
最近几年兴起的民生新闻由于本土化等特点而备受当地受众的喜爱,很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各地电视台都在强力打造民生新闻栏目。然而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电视媒体之间,电视与广播、报纸、网络媒体之间的民生新闻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电视民生新闻的路子越走越窄.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民生新闻风行各地,突破传统观念,创新采访方式,给中国电视新闻带来了崭新的气象。然而。兴盛的背后却存在诸多片面而不成熟的发展误区。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一些电视媒体盲目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民生新闻未来发展瓶颈突出。笔者在梳理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试探讨基层电视台电视民生新闻理性发展的趋势和路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电视民生新闻收视率屡创新高,全国上下风起云涌,从央视到地方台,纷纷推出自己的品牌民生新闻栏目,可以说是全国媒体众口一词说民生。纵观这种发展态势,一方面,赢得了百姓赞誉,获得了相当高的收视率;另一方面,民生新闻又成为了各台的创收大户。一时间  相似文献   

6.
龚楠 《采.写.编》2018,(1):131-132
电视民生新闻因内容和百姓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广受民众欢迎.但一些电视民生新闻由于刻意追求收视率,有向娱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得民生新闻原本的魅力不增反降.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针对电视民生新闻中存在的问题,应致力于品牌建设、进行深度跨越,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特别是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即使是收视率较高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也不例外。对此,本文就全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价值、节目特点及面临的挑战,以及电视民生新闻的短视频化传播进行分析研究,探寻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强化互联网意识,发挥短视频制作优势,促进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电视民生新闻备受观众垂青,很多省市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湖北经视开播一年的《经视直播》便是众多民生新闻栏目中的佼佼者, 它以超过6%的平均收视率高居当地同质媒体的榜首。学者李幸将民生新闻蓬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里,民生类电视新闻方兴未艾,已成为一些地方电视媒体提高收视率的杀手锏。但是正由于“民生新闻”的蓬勃兴起,泥沙俱下的现象也随之而来,出现了“不屑触及平民之事,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观照,背离了新闻服务受众的基本规律”:还有的“将对平常事的关心夸大为‘民生关注’”,忘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舆论引导责任和媒体的人文关注,导致民生新闻走进“庸俗新闻”、“市井新闻”的陷阱。为避免民生新闻落入恶俗的圈套,  相似文献   

10.
洪威 《新闻传播》2008,(2):20-21
众所周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节目是相当多都市类媒体提升收视率、争夺市场份额的强有力武器。以CSM媒介研究2007年10月30日城市电视节目收视率排行数据显示,在九大类节目收视率份额中,新闻类份额高达27%,仅次于电视剧类的34%,位列第二。而在新闻类节目方面,30座城市里有12座城市的12档民生新闻节目进入收视率前三名。  相似文献   

11.
徐永生 《新闻爱好者》2008,(11):122-122
近年来,以民为本,关注民情,倾听民声,报道民意的社会新闻,如雨后春笋,如火如荼,在媒体中遍地开花,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和视野,业内人士称之为民生新闻。无论是平面媒体或电视媒体的各个层面,都将民生新闻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得到了受众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认可。从电视媒体来讲,这类新闻,因为贴近百姓的实际和生活,语言、画面丰富多彩,更成为各家电视媒体提高收视率,受众最爱看的的黄金档栏目之一。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历来是电视媒体的优势节目,自诞生之日起,由于其平民化选题、平民化视角和平民化诉求的报道方式,迅速圈粉,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在改变传统媒体格局的同时,也使得受众的新闻接收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处不在的海量化新媒体新闻在民生新闻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分流着电视民生新闻的观众群体,使其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不断下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视民生新闻要在新媒体语境下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必须创新改变,积极融入新媒体,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的影响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先 《声屏世界》2007,(7):21-22
民生新闻的危机 近年来,民生新闻节目在收视率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不容回避的是,当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品质的“新”新闻样式,而且由于目前理论界、业界“给予其概念的理论关注,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因此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民生新闻的片面理解。再加上某些地方媒体对商业利益、收视率等因素的热切追求,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不断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不容乐观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几年之前,随着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南京电视台《标点》等节目兴起,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百姓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收视率、社会反响和公信力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新闻栏目在各台长期稳居收视率前五位。电视民生新闻把镜头对准了老百姓,解决百姓生活中最实际的困难,开创了江苏省民生类新闻节目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周珂 《新闻界》2013,(5):39-43
电视民生新闻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取得了辉煌,但传播内容琐碎化、低俗化、同质化、新闻越权以及公信力下降等问题也暴露无疑,收视率的下滑便是明证。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其中电视观众公共讨论意识的增强、竞争的需要、媒体责任意识的加强及公共领域的构建这几方面的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提出在报道内容、受众定位、报道方式和反馈环节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黎宇文 《新闻世界》2009,(10):101-102
本文将“绿色收视率”理念引入到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提出通过培养“绿色”电视民生新闻生态环境,挖掘“绿色”电视民生新闻素材,创新“绿色”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模式,建立“绿色”电视民生新闻综合评价体系来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17.
电视民生新闻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取得了辉煌,但传播内容琐碎化、低俗化、同质化、新闻越权以及公信力下降等问题也暴露无疑,收视率的下滑便是明证.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其中电视观众公共讨论意识的增强、竞争的需要、媒体责任意识的加强及公共领域的构建这几方面的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提出在报道内容、受众定位、报道方式和反馈环节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各个电视台基本都有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一般在当地收视率都比较高,早期的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后来的《南京零距离》,我省的《新闻夜航》都是民生新闻成功的典范。其影响力、收视率、经济效益都创造了电视媒体的新高。也成为百姓最喜爱的电视栏目。民生新闻在传递大政方针、反映民生民意,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这些年收视率之所以比较高,是因为它报道百姓身边的事儿,比较贴近百姓的生活,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可。但是它又呈现出了低俗化、娱乐化的发展倾向,本文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民生新闻报道的基层意识建构,体现了媒体的基层意识。  相似文献   

20.
倡导民生视角、表达百姓话语、体现民生关怀的民生新闻,曾经是电视新闻创新的代名词,媒体提高影响力和收视率的重要利器。随之而来的观众和业界对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琐碎化、表象化、低俗化的批评也越来越强烈。电视民生新闻亟待转型和提升已成为业界的共识。笔者认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提高引导水平是电视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