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托尼·比彻将知识划分为纯硬科学、纯软科学、应用硬科学和应用软科学。借助于这种分类方法,学科可以划分为:纯硬学科、纯软学科和应用学科三种类型。不同类型学科的发展逻辑存在差异:纯硬学科主要遵循的是知识演绎逻辑;纯软学科的发展以社会与政治逻辑为主;应用学科主要是以实践逻辑为主。这种差异为一流学科分类建设提供了依据。中国一流学科建设应该通过分类引导,实现分类发展;通过分类评价,对一流学科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创设学科交叉融合的外部环境,促进一流学科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知识增长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科概念可以区分为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和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本文认为知识增长促进作为知识分类体系学科的分化、综合、交叉;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作为知识劳动组织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作为知识分类体系学科和作为知识劳动组织学科的发展促进知识增长,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是知识传播、应用、创造的集约化组织,是大学需要着力建设的基层学术组织,它能保持知识的可持续创新和增强知识的“集团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将"物质分类"作为知识要求而非学科观念,未将物质分类与物质性质、功能联系起来的不良倾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基于"物质分类"教学形成"分类观"的实践路径。认为"分类观"的建立对于其他化学学科核心观念的建立以及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体分类学,在我国以至世界上,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边缘性的学科。文体分类学是研究文体分类的性质、功能、形成和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状况,是一门有着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门学科,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体分类的基本理论,即文体分类的本质、演变、类型、依据、方法、规则等等,二是文体分类的实际应用,即文体分类的现实情况、存在问题、科学使用、发展趋势等等。因此,文体分类学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横跨多种学科,它不仅与文章学、文学,美学、修辞学、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史、目录  相似文献   

5.
笔者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提出了地理学科文献的分类体系,对中国地理学科界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学术期刊《地理学报》和《地理科学》在1990-2007年间所刊登的3 259篇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和对比,从而揭示地理学科研究进展,并展望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声乐学科的划分是庞杂的声乐学科体系的需要,是声乐艺术拓展的需求。声乐分类必须遵循分类学的规律和特点,必须依据声乐学科的规律。科学分类是声乐艺术分支界定的必然结果,但在声乐艺术发展的长河中,还会不断地出现新的艺术学科,因而科学分类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各学科分类、环境污染分类、环境学科体系、行业环保四个角度,通过国际互联网检索美国《工程索引》1995年至今的环境学科文献摘录情况,进而统计并研究当今世界环境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时代,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新学科的著作层出不穷。《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简称中图法),虽然设置了许多新学科的专类.但仍有一些新兴学科还没有类目,“旅游地理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根据旅游地理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内容阐明学科的基本属性,着重论述了该学科图书的分类现状、类目设置和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本学科图书分类类目的新构思。  相似文献   

9.
对于学科的分类,教育学者的看法各不相同。法国哲学家孔德在19世纪上半叶提出了被称为“实证等级论”的科学分类体系,直至今天依然被视为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分科的基本依据。该理论认为,只有学科内容能够提供科学分类的依据,于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就成为中小学课程的基本分类体系,有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则把学科分为科学、艺术和道德三大类。[1]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按照惯例,人们把学科划分为三类:获得实践技能的特殊学科,如阅读、书写.计算和音乐;主要为获得知识的“知识性”学科,如地理、历史,工作的技能和知识扩增不占重要地位,而更注重抽象思维的“推理的”、“训练性的”学科,如数学、形式语法等。[2]为便于分析问题,本文中所说的理科是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文科是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外语和艺术学科的特点比较明显也比较特殊,本文暂不考虑。  相似文献   

10.
依据学科特色对高校分类,有助于高校凝练特色、准确定位、分类发展。依据高校学科特色、发展规划以及学科共性的知识基础,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可分为综合平衡类(型)、特色综合类和特色聚焦类高校,其中特色综合类高校可细分为战略科技型和哲社创新型,特色聚焦类高校也可细分为医药特色型和文体特色型。该分类具有较强的稳健性,且能够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分类发展思路相衔接,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把握我国高校间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特征对高校精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聚类分析可以根据学科结构的相关性和学科特征对高校进行分组分类;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实现对评估高校学科差异化的快速、合理、有效地综合评价,进而对高校进行分组分类。两种评估模型与方法利用可视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大学排行榜绝对排名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高校学科发展精准决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多数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领域和学习目标层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但比较分析发现,这些学科建立的目标分类体系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很不一致甚至相互掣肘。这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评价者的评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建议有关方面组织力量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使相关学科的目标分类框架能够协调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高中物理作为高中理科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力学、电学、分子运动等多个学习板块中都需要运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把复杂问题进行分解,进而全面地讨论解决问题。因此本文将围绕高中物理解题中具备分类讨论思想的重要性、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分类讨论思想的原则和基本步骤以及在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具体运用三个方面讨论高中物理解题中分类讨论思想。  相似文献   

14.
美术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使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项要素更加协调,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美术学学科人才分类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一次重要探索,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说明了实施美术学学科人才分类培养原因,提出了学科人才按照各自能力类型进行分类培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分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体现。分类建设"双一流"的难点在于合理分层定位难、体制机制突破难、学科特色凝练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难。让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争创不同的一流,有赖于政府、高校和社会和衷共济,建立分类引导、动态调整、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经历了四次分类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目录经历了六次调整,学科门类的数目逐渐增加,一级学科(学科类)的数量逐渐增加,二级学科(专业)的数量逐渐减少。本文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学科专业分类调整的四条基本思路:建立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综合性程度;增加新兴学科,为交叉学科预留位置;注重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课程。  相似文献   

17.
文体分类学,作为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仅就它的主要应用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一、文体分类与文章学文章学是一门研究一般含义上文章的定义、职能、构成、体裁、阅读和写作等一般规律的学科。文体分类学,简言之,是一门研究文体分类的本质、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应用状况的学科。其中的文体分类知识,既是文体分类学探讨的基  相似文献   

18.
学科评价一般要求对学生在某一学科的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但是,由于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到现在仍没有科学的分类体系,所以学科评价主要以学生在认识领域发展情况的评价为主,有的学科部分地涉及到情感领域。布卢姆对认知领域的学习水平进行了分类,设立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体系。我国的中小学学科  相似文献   

19.
吴俊明 《化学教学》2015,(4):3-5,52
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看,分类观都不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不能说“分类观是化学学科(独有)的观念”,也不能说“分类观是科学(独有)的观念”.通常所说“分类”有多种含义,要注意甄别.从本体观、方法观、价值观和认识观4方面阐释了分类观,确定分类观应该归属于方法观.指出守恒观、平衡观等也有类似情况需要注意.举一反三,总结了需要注意的几点.  相似文献   

20.
学科规训的原指与现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规训制度缘起于教育实践方式变革,其原指是为提高知识生产和规训学科新人效率而建立的知识分类与学科分立的制度和规训学科新人的方法,其现代意蕴则为规范学科在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两条轨道上运行,以学科组织、学科制度和学科文化作支撑的系统,其目标是实现学科组织运转顺畅、学科制度保障有力、学科文化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