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个多月的实习结束了。仔细回想一下,发现自己学到的东西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找到了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那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采写出好的新闻稿件。而要写出好稿件,途径之一就是先学会给自己当编辑。这里面有这样几层意思:  相似文献   

2.
迟红 《新闻三昧》2004,(2):41-41
我是石化管道储运公司沧州输油处一名年轻的干部,自1996年一直从事企业宣传工作。通过和广大通讯员、编辑的通力合作,已分别连续8年被石化管道报社评为先进报道员。我深知,企业宣传干部是通讯员和编辑之间的纽带,也深知通讯员采写稿子和编辑老师编发稿件的艰辛。在此,我结合日常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谈一些  相似文献   

3.
作为报刊的通讯员,在写稿时往往爱犯一个毛病,那就是总想把事情说得完满、尖锐、特别的突出;爱用最高级形容词,把情况描写得最漂亮、最先进、最顶尖。稿子出现这样的毛病就叫做说“过头话”。有的记者有时也犯这个毛病。比如稿子里有这样的话:“这个厂的产品质量已经超过了欧洲”“、它们的销售量居亚洲第一位”、“全省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全部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些话都说得过满、评价过高。爱用的最高级形容词,有:“完美无缺”、“漂亮极了”、“牢固无比,用到本世纪末也不会掉色”……为什么要写这种言过其实、过犹不及的话呢?原…  相似文献   

4.
作为媒体的兼职记者或通讯员,扮演着双重身份,肩负着两种工作,即本职工作和新闻写作。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鱼与熊掌兼得。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实现鱼与熊掌兼得的关键在于能否用足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和多次开发与利用,拓宽经营新闻业务的空间。一条信息多次利用带来的甜头前年底,我到施工一线担任项目部党委书记。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了一种怪现象——平时,很多企业虽然一再强调要加强成本管理和核算,把过高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下来,但是,真正注意的是政治经济学里所指的固…  相似文献   

5.
贺一红 《新闻窗》2011,(6):74-75
校报新闻质量的高低,首先要看其是否提出和解答了当前广大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切中时弊,是否正中师生的下怀,如果校报编辑、记者精心选择新闻事实,做到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以师生是否满意为出发点,校报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必然强。  相似文献   

6.
我刚刚分配到报社,就跟着老师们跑时政新闻。老师们都说时政新闻是反映政治活动的新闻,因其特殊性和影响力,历来受到各界的关注,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内容。经过一段时问的实践,我觉得时政新闻就因为它的特殊性很难做出新意和展现出亮点,说到创新就更不容易了。《新闻与写作》上经常刊登一些专家和有经验的编辑记者的文章和经验之谈。希望我的这个难题也能请他们谈谈。  相似文献   

7.
张养华 《青年记者》2012,(24):55-56
我从1987年起在乡镇干通讯报道员,后来调到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迄今已有25个年头。我觉得,做好宣传工作,必须沉下去,沉到基层,沉到生活的底层,多跑多思多交朋友,才能抓取到新闻的"活鱼"。多跑新闻是跑出来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学是闲出来的。"余先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方言土语越来越多地向报纸"渗透",特别是地市级报纸,从副刊到新闻版,从内容到标题,"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而这种相对轻松的写作方式,不仅为年轻记者所接受,也给向来严谨的新闻编辑带来冲击——是以开放的心态包容接纳,还是以文化传播者的名义,  相似文献   

9.
“业余记者“,故名思义非媒体人矣。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大众日报》、《济宁日报》等媒体上先后发表稿件300多件,其中有部分稿件获不同层次的奖励。这些稿件浸透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写作过程中更引发了我的思考:但在当今几乎没有通讯员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