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一、什么是训诂学 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学就是语言解释之学——破除对于训诂学的神秘感二、训诂学的内容 从词到篇都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核心问题:解释词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的具体性——词义的系统性——词义的由来——词义的辨析——词义与典章制度——词义与修辞  相似文献   

2.
相因生义或词义类推是重要的训诂学原理,对解释一些疑难的训诂学问题有重要价值。词义类推不仅在中古汉语中存在,在上古汉语中也早已存在。运用词义类推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解释古汉语一些特殊的词义现象。  相似文献   

3.
训诂学的词义取向或文化取向,关系到训诂学的学科建设方向,以及如何与现代学科相衔接。作为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型时期的语言学家,陆宗达先生和王宁先生在关注训诂的词义内涵以及训诂学与词义学相衔接的同时,也关注训诂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层文化内涵、制度层文化内涵和心理层文化内涵),以全面、联系的眼光看待训诂中词义与文化的关系,并付诸训诂实践。陆王训诂学理论的文化观对训诂学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训诂学和今日词义学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和渊源关系,但二者在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不能把训诂学同今日词义学用简单类比的方法等同起来。应正确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继承传统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发展今日词义学。  相似文献   

5.
古今义浅说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解释字义或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而作为语义基本单位的词义是纷繁复杂的。大量的词义随着时代的推进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在对字词进行训诂时,有必要辨析古今词义。笔者在此试图以古义与今义为研究对象,说明古义与今义的含义,探讨古今义的差异,归纳、总结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训诂学作为语言解释之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分支。由于其"以语言解释语言"的特点,训诂学呈现出和现代语言学研究很不相同的特点,很难把训诂学等同于语言学中的语义学或词义学。根据训诂著作的实际,训诂学与语文学更为接近。凭借训诂学更好地理解、研究古代汉语是目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左林霞 《培训与研究》2006,23(12):14-17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训诂学对中学语文字词教学特别是文言文字词教学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宁先生主编的《训诂学》是一部体系科学、内容新颖而又充实的训诂学教材。首先,本教材建立了科学的、有利于初学者入门的训诂学教学体系。其次《, 训诂学》在内容上充分吸收了章炳麟、黄侃、陆宗达、王宁先生的训诂学研究成果:从理论上阐明了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的差别;澄清了造意和实义的区别;阐明了义与训的关系;对于词义考证的步骤、类型和结构作了详尽的介绍。但是,本书的理论体系在局部地方还有补充、改写的必要,个别地方也存有常识性失误等。  相似文献   

9.
先秦文献正文训诂分为"王官学"与"诸子学"两大阶段,前者属于早期的文化解释行为,在正名思想、教育普及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它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在学术精神上,正文训诂的释义重心由词义外延转向词义内涵,以词义互证为基本路径,形成了训诂学特有的释义原则;在学术内容上,正文训诂从体式、内容、类型、术语等角度奠定了中国训诂学的学术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广义的"解释"凝聚为以语义为中心的"训诂",体现出训诂学的发生规律。立足中国训诂学的历史起点进行溯源性反思,可以深入理解训诂学的古今之际,把握其学科特质与现代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分支,是以研究古代文献的词义为主的一门学科,是阅读古代文献时重要的参考。在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训诂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直接效应,为中学文言文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适当运用训诂学,能够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掌握好汉字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前提,而古文字又是古代汉语学习的必修内容。文章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古文字资料入手,对汉字的本义、形声字的发展规律、古代汉字的异化现象及其蕴涵的古代文化信息等进行了系统讨论。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古文字对我们准确掌握汉字的本义、读音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等都有重要帮助,同古代汉语学习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训诂不仅受语言词汇系统的制约 ,而且受不同时代和语言环境、句法规律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徐时仪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2):19-22,27
古文字字库建设与古文字研究手段现代化问题的提出可以说是古文字研究面临的一次新机遇和新挑战,也是古文字研究与当代信息社会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标志。以“样”和“怕”为例,理想的古文字字库应载明字库中各字的本字本义,且应揭示古今用字之异与其所表词义及假借义的演变。汉字形音义衍变递嬗的古文字字库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产物,代表着古文字研究手段现代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陈立中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58-61,66
本文考察了20个韩语汉字词的汉字写法,并从历代汉语文献中搜罗例证,探讨这些词语的渊源及汉韩词义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5.
汉字结构方式对其传载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汉字形义联系的紧密程度,与其文化符号的价值程度成反比,即形义联系越曲折松散,其传载历史文化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就会有越多的机会深入探讨种种相关的历史文化内容及先民观念意识,进而深入探讨汉字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6.
变体汉字是用改变原有的某一个字的字形的方法来表意的。变体汉字在《说文解字》中占一定的数量,许多古文字学家对变体汉字的分析分歧比较大。本文分析了造成各学者分析分歧的原因,并试从造字和写词相结合的角度来详细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变体汉字。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以据形求义为务,在训解汉字的同时,也承载和传播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类聚于“衣”部的百余字。其义类及列字规律较为真切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并体现了许慎释义次字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8.
在地处闽中西北部的三明地区方言词汇的构成中,有一种极其特殊的语言现象——古语遗存.其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较多的古今词、无数的古代词、大量的单音词和繁多的书面语词。通过这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可以更直接地认识古代汉语和闽方言的传承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关于字形对训诂的影响在各种训诂学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而关于训诂对字形的影响的论述却并不多见,可见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从字形对训诂的影响与训诂对字形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训诂和字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综述各家对"转注"概念的不同诠释,提出对"转注"概念的理解:"六书"是根据汉字形体与所记录语词音义关系划分出来的汉字结构类型,"转注"的特点是字形中某个构件不能与所记录语词的音义相互联系,但可以借助"某省形""某省声""倒某""反某""古文某"的形式与其他相关构件联系起来,从而辗转与所记录语词的音义发生联系,使其字形能够解释其字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