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烈初 《收藏》2009,(12):62-65
王震的《欢天喜地》 近代王震好画人物画。王震(1867~1938年),字一亭,别署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寄居上海。工书画,于花果、鸟兽、人物无所不能。由于他信佛,多画佛像和神话传说人物,1994年上海朵云轩拍卖的书画作品中,有一幅王震画的《欢天喜地》(图13),画得很好。  相似文献   

2.
朱军 《收藏》2007,(4):26-28
对书画作品的鉴定一向是鉴定界所公认的高难领域。由于书画作品存在着诸如创作材质基本稳定,作品风格庞杂多元,遗存数量繁芜等特殊性。加上书画鉴定囿于书画实物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中国自古及今的书画鉴定思路便依据这两个基点展开:一是“目鉴”书画本身;二是“考订”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3.
李烈初 《收藏》2001,(6):8-10
何谓“浅谈”?“浅谈”者,“概说”也,相对“钩沉”而言。  相似文献   

4.
5.
吕友者 《收藏界》2014,(8):6-10
去年,北京保利秋拍中,一幅小小的恽寿平《书画对题册》就以650万元起拍,最终以747.5万元落槌,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李烈初 《收藏》2009,(11):60-65
编辑部约我写鉴定书画的稿子,我有些惶恐。一则自己水平低,讲不出真知灼见;二则容易得罪人,即得罪造假的人,乃至边造假边做介绍文章的人。想来想去,还是低调一点,写点陈年往事,好在造假的技法足为今之收藏书画者鉴。  相似文献   

7.
王永林 《收藏》2006,(4):49-50
公认的前辈大师精通古代书画鉴定,与他们特殊的个人经历以及在特殊时代文化背景下所积累的经验有关。他们生活在中国古代书画由集中到大量散失民间的时代,有机会见识到很多国宝级古代画作品,并参与国家的收藏和整理工作,为新中国再次集中这些古代书画珍品做出过重要贡献,因此他们专业水平的高度是现在普通鉴定专家达不到的,失误也相对少。  相似文献   

8.
张海成 《收藏》2009,(10):80-82
现在一说书画鉴定就是徐邦达、谢稚柳、史树青、启功、杨仁恺,使得年轻后生望而却步,望而生畏,望洋兴叹,望梅止不了渴。其实哪有那么神秘!学问都是人做的,谁也不是生下来就对唐宋元明清烂熟于心。  相似文献   

9.
王照宇 《收藏》2007,(4):76-77
中国的书画作伪历史悠久,据文献考证,早在两晋(265-420年)以及南朝的刘宋(420-479年)期间就已经出现。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举世所重,时人多有苦心搜求者,“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06,(3):79-79
上海消息:3年前,一场“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让上海出现了排长队看国宝的空前盛况。2005年年底,这种场面再现,一场国宝荟萃的“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古书画藏品展”于12月30日至2006年2月4日在上博开展。共展出从晋代至元代的书画精品103件,其中绘画67件,书法36件,无一展品与3年前的国宝展重复。这之中故宫博物院所藏61件,上海博物馆所藏42件。这些作品都是名家大师的传世名作、存世罕见的孤本珍品以及新近入藏的精品重器,足以使这次展览成为继国宝展之后的又一次书画盛典。  相似文献   

11.
王永林 《收藏》2009,(6):38-41
我曾写过一篇《谈书画鉴定谁说了算?》的文章,在《收藏》杂志2006年第4期上发表。今天我想再谈一下,在当下的书画鉴定实践中,具体都有些什么人在说?在说些什么?至于他们到底谁说了算,可能只有让历史来评定。  相似文献   

12.
肖更应 《收藏》2007,(4):71-71
近年来,书画市场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青睐,书画收藏虽然利润丰厚,但却不容易把握。收藏者对书画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具体操作上亦要讲究。  相似文献   

13.
韩涧明 《收藏》2009,(12):4-7
2009年10月11日至14日,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艺术品科学鉴定研讨会,吸引了国内文物界.美术界、收藏圈、艺术品市场等各方专家云集北京,美国著名专家也不远万里前来赴会。  相似文献   

14.
李烈初 《收藏》2001,(8):32-35
人以书传,书以人传。人以书传,是因为他字写得好,成了书法家,传了名;书以人传,是因为他是名人,即使字写得不很好,也被人重视、收藏、流传。现在,连大汉奸汪精卫、郑孝胥的字也已拍出大价钱了。  相似文献   

15.
李烈初 《收藏》2001,(7):13-16
书画有一定的格局。幅子高若干、宽若干,有一定的比例;画面占多大,何处题诗落款,押角印盖在哪里,都是有讲究的。我年轻时,买了一幅清邹一桂的菊花轴,难辨真假,请教杭州老一辈鉴藏家叶梦庚先生。他告诉我,这是小名家的作品。原来的幅子还要长,有人把上面的题款裁掉了,妄添上邹一桂的题款。他说:“你看这题款多么局促,绝非大家风范。”此后,我很注意书画的格局。当然,有的书法家信手写去,后面的字挤不下了,就临时改为小字。王铎、于右任都有这种情况。溥儒这个“旧王孙”的气魄特别大,我藏有一幅他解放前写给杭州《东南日报》主笔刘湘女的字,落款“溥儒”2字,比正文还大。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06,(7):187-187
故乡简介:湖南省桂阳县泗洲乡陈家村。距桂阳县城约60公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人多地少,文化经济均不发达。但明清以来,村民求学致仕蔚然成风,出了不少官宦富商。19世纪中叶,先辈族人陈士杰得清朝名臣曾国藩赏识,出任其高级幕僚,在曾的官宦生涯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光焱 《收藏》2015,(5):156-157
每每提起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圈内人立即能够想到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7人,实际上若是包括老先生们的助手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内,参加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的这支队伍总计有20多人。  相似文献   

18.
潘深亮 《收藏》2009,(7):66-71
陈洪绶(1598~1662年),宁章侯,号老莲等,浙江诸暨人,明末著名书画家。他4岁时就曾绘关公像,10岁时拜蓝瑛、孙杕(dì)为师,学画山水。及长,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研习宋人、元人墨迹,并从家乡真山真水中汲取营养,以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19.
吕友者 《收藏》2012,(5):20-25
宋末天下大乱,御府所藏书画通过权臣和宦官之手纷纷流出宫外,如奸相贾似道便堪称"国盗",藏品之富令人咂舌。贾氏败落之后,他的藏品及一些宫廷绘画大量散失于民间,导致元代书画交易逐渐繁盛。加之元初诸帝在幼时就得到汉文化启蒙教育,即位后常乘兴挥毫赐臣。尤其是元仁宗酷爱书画,早在做太子时,他就"遣使四方旁求经籍,识以玉刻印章,命近侍掌之"。  相似文献   

20.
李永翘 《收藏》2001,(6):11-14
一般说来,鉴定印章也是书画鉴定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张大千书画作品的鉴定,这更是河或缺的一步。按照“一气、二字、三画、四印章”的鉴定顺序,如果对前三者有些把握不准时,“审印”的地位就显得非常重要。许多伪造张大千的“高仿”画,前三者处理得都比较好,可常常就是从小小的印章处“自觉或不自觉”地露出了“马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