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在今年第八期“老董泉苑”栏目中的《千载盛世与“驺虞峙钱”》一文中提到“太平百钱”,董老也载文提及“此钱的形制,钱史风格与‘太平百钱’‘世平百钱’极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3.
4.
此品“奇”,就奇在对钱文有三种读法,除上、下、右、左对读“赵宝重兴”外,还可以从左、上、右、下读“兴赵重宝”和上、左、右、下读“赵兴重宝”,它既不是行用钱币,又非厌胜钱,而且许多泉谱都失载,也未见到报道。 相似文献
5.
拜读《收藏界》2010年第1期“天雨”先生撰写的《八思巴文“大元通宝”背“四蛙”》一文,笔者获益匪浅。但就作者对此“四蛙”钱的考析,以及董大勇先生认为此“四蛙”钱系元代之厌胜钱的观点,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值得商榷。以下就个人所持的观点,所见所闻,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仅供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繁多的中国古钱币中,“驺虞峙钱”是一种奇特的珍稀古钱币,其名称就很独特,其用途在诸多钱币学书中说法也不一样,这就更显得珍贵。钱币的正面是圆润婉转、古朴凝重的“驺虞峙钱”四个篆书体字。背面为素,无任何文字和图饰。“驺虞”一词,在不 相似文献
8.
9.
有一类钱币,几乎历代民间均有铸造,材质多样,形状各异,纹饰粗细不一,但它们并不具备流通货币的职能。从历代泉谱给这类钱币的分类来看,被归为非正用品,并被称为“厌胜钱”或“压胜钱”,现今统称为“花钱”,也有人称之为“民俗钱”。 相似文献
10.
11.
12.
该金币出土于一座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墓葬中,其通体由黄金薄片锤打而成。直径38毫米,厚1毫米(见图);正面图案为单面阴打,钱文“早生天界”呈珠点状打制,中间凿有方孔,方孔四周分别饰有双重四决纹,外层末梢有卷草纹。根据其形制风格判断,该币当属厌胜钱一类,由钱文含义可知为墓葬随葬的钱。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金银钱币,就至今出土和被发现的情况来看,其品种、类别、数量较多。在钱币面文方面,有历代的年号钱、厌胜钱、吉语钱、花钱;在币值方面,有小平钱、折二、折三至折十各种不同形态的大小钱。金银币的材质当然都是以金银为主,但这些金银币的金银含量却各有不同,也较为复杂。下面就金银币材质含 相似文献
14.
在明代各种版式的"天启通宝"方孔钱中,背文为"奉旨"的小平钱较为突出,主要原因为:一是这种古钱不仅是奉旨铸造的,而且还在背文上铸了"奉旨"二字,应为"天启通宝"的开炉钱;二是许多古钱虽然同样是奉旨铸造的,却都没有铸上"奉旨"二字的背文。所以,背文为"奉旨"的明代"天启通宝" 相似文献
15.
16.
18.
19.
20.
洪武年间,广东铸有洪武通宝背"广"、背"广二"、背"广三"、背"广五"、背"广十"5种纪地兼纪值铜钱。经常见到的洪武背"广"钱都是一些形制较小、重量较轻、铸工较差之品,而符合明初钱制规定的不多。但出土钱品的情形就与之相反,大多数都是形制大、重量足、铸工精,边廓穿口基本上都没有碰撞、磨损痕迹,显然是新铸钱尚未使用就被埋藏。出土的零星散钱,都是放在一些小坛小罐里,说明这些都是黎民百姓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