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积禧同志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1961年来湖南医学院图书馆,长期从事图书借阅工作,他热爱这普普通通的工作,与读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一心为了读者,甘当一颗普通的铺路石的精神值得学习,愿我们图书馆界出现更多的这样闪光的石子。  相似文献   

2.
“专业对口”,或曰“对口”服务,在图书馆已成为常用术语,做法大致分两类:其一是通过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地向特定的服务对象提供所需图书资料,有效地配合生产、科研进行的一种服务方式,应予肯定,而在提法上似以改为“跟踪服务”较好;其二是图书馆将图书资料严格控制,规定  相似文献   

3.
申玉军 《大观周刊》2011,(41):118-118
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近代史学习.我对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的近代化改革——“洋务运动”产生了兴趣。想借此机会谈一下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体会。洋务运动发轫于1861年初。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十余载的新式陆军和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清政府被迫于次年4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运动从此而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工作研究”这一新闻体裁在经济报道中逐渐增多。实践证明,运用好这一文体,对探讨经济问题,传播改革经验,解决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也许有人会问,作研究之类的稿件就事论理,探讨性强,读者爱看吗?同答是肯定的。因为工作研究不同于一般事务性、业务性很强的报道,而带有自由讨论的性质。它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而提出的问题往往是经济改革中人  相似文献   

5.
图书流通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一项最经常、最大量和最繁重的工作。但在很多图书馆中,这仍然是个薄弱环节,有较多的问题亟待我们去探讨和解决。根据我的调查,读者借书最耽误时间的是查目录和等待提书,最麻烦的是填写借书记录卡、还书限期单和书袋卡。拿高等院校来说,因为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读者普遍有较多的个人借书卡,如我院规定教师、医生有十张卡,学生有四张卡。另外,每个教研室和班还可办理集体借书二十至一百册。每借一种书,必须由读者填写一张借书卡的借期、书名、书号.一张还书限期单的借书证号码与还期,一张书袋卡的本人签名。不熟悉各种号码的读者,随时都有填错的可能。借期和还期也往往会算错和填错。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减少读者的麻烦和工作人员答复询问的工作量,我建议在出纳台推行打号借书法,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信息报、经济报、企业报和专业性报纸数量很多,这些报纸大都是以宣传经济和本专业为主,需要采用大量的经济和专业性报道稿件. 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矿工报王守城同志给贵刊编辑部的信:建议开辟《经济新闻写作》讲座(登在1986年1期)说出了我们通讯员的要求. 我从去年开始学写“经济新闻”稿件,至今在  相似文献   

7.
开架借书中的“巡库”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从强调对物的管理到注重对人的管理的历史。图书馆开架借书不是放任自流地让读者自己找书,不管不问,仍有一个管理的问题。巡库,就是对开架借书的管理。1做“四勤”服务员 开架环境下,流通部的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前台借还图书,另一部分在书库巡库,定期轮换。巡库员要做到“腿勤”、“手勤”,巡回整架,使错架书及时归位,还书及时上架。现在各图书馆的书复本有限,一种书往往有许多读者等着借,只有书在架上,读者才能挑选。对种数少.借阅少的书合成一架;种数较多;读者翻捡也较多的书排成两架、…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近两年来,我们丹东市馆编印了蔬菜、水貂、家禽(鸡)三个专辑题录,共收入期刊题录533条,分发到丹东市、县有关部门和农村社队。这些题录均摘自近年来馆藏农业期刊。读者根据题录报导的线索索取所需资资料(?)原件,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充分发挥了题录的响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办学主要支撑,就其工作性质而言,“服务”是核心。也就是说图书馆要利用自身的文献情报信息,为科研,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图书借阅服务通常称为图书流通,是一种最经常、最基本的服务方式,这项工作开展的如何,直接影响着图书馆职能的发挥。在具体工作中往往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图书流通之河不畅不通,因此要及时进行“疏浚清理”。  相似文献   

10.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是各级媒体一直以来所关注的问题。《双鸭山日报》作为一张地市级党报,其会议报道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采访重大会议的报道,是对一个记者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和考验,这种考验包括精神、体力、智慧和写作能力等,这对于每一名记者来说都无疑是一种最宝贵的锤炼、一种最难忘的历练。  相似文献   

11.
一点体会     
我从1989年开始写稿。那年年底我参加了一个新闻学习班,才懂得怎样明确报道思想,怎样找报道线索。一次,我们单位一个基层队的一台进口仪器在生产的节骨眼上出了故障。由于这台仪器还未拆开过,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敢动。还在油田职工大学上学的青工沈传义(原我单位基)层队仪器操作员)知道了这件事,牺牲两个夜晚的休息时间修  相似文献   

12.
我校物理系资料室自1980年初试行“双卡制”外借方法以来已近六年了,总结多年的经验,浅读一下“双卡制”的优点与可行性,仅与行尊们切搓。我们物理系资料室的基本情况是:已入藏中外文图书约三万册,期刊三百余种(期刊限借一周,采用设册登记借出),绝大多数中外文图书  相似文献   

13.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甘苦。记者要想抓住“活鱼”、“大鱼”,浮在水面上不行,必须要沉下去。作为“小米加步枪”的地方广播记者,就要有一副不惧风吹雨打日晒的铁脚板,实实在在地沉到手握“重武器”的记者不敢沉下去的底层,才有可能出奇制胜,写出有份量的新闻。1992年8月5日,因工作需要,我从电台监审室调到新闻部,从此踏上记者生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没有职称的“老三届”,虽说在编辑岗位度过8个春秋,只不过忙里偷闲写过一些“豆腐干”。然而,在这十来个月的记者道路上,靠一副“铁脚板”瞪着自行车的两个轱辘子,大胆地“沉”到基层,以苦为乐,以苦为荣,靠勤奋“致富”,先后写出了《开发前的鏖战》、《振兴之路》、《开拓者的足迹》、《王倔头轶事》、《鸿雁高飞》等较有深度的新闻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1):48-48
从2005年9月27日开始,所有的成都市民都可“足不出户”,享受市图书馆提供的“最快”的图书借阅服务。只需事先在成都图书馆办理图书借阅手续,读者就可免费获得电子书借阅的用户名及密码。登陆成都图书馆网站(www.cdclib.org),点击“Apabi电子书”,馆藏的16万册电子书通过网络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简单易用的搜索功能读者可以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并免费下载借阅。从登陆网站到下载借阅,平均每本电子书的借阅过程不到五分钟!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1980,(2)
为了加速图书周转,充分发挥图书资料为四化服务的作用,根据多年来部份读者不按时还书,严重影响图书周转情况和各兄弟馆的经验,湖南省图书馆决定:从今年三月份起,废除原订“逾期停借”办法,实行逾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图书馆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图书馆这个名词,出源于希腊文,是书籍库的意思,在古代称之为藏书楼。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国家藏书楼(即国家图书馆),是在汉武帝时。从这时起,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种官私藏书楼不断出现和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我们如何使稿件不失偏颇,使人愿意看、乐意听,从而产生良好宣传效果呢?主要关键就在于把握好新闻事实中的“常”和宣传报道上的“度”。所谓“常”,就是一事物(在这里指新闻事实)在客观环境中发展着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所谓“度”,就是根据“常”这一规律性的客观要求,在新闻采、编中掌握好分寸。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常”和“度”呢?我的第一个体会是:在有失偏颇、一哄而上的“大合唱”式的宣传潮流中,必须头脑冷静,从有“常”和有“度”出发,尽可能站在全局的立场上,系统地、全面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产生的来龙去脉,并合乎逻辑地推导出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参加一个记者采访团外出采访。被采访单位盛情接待。然而,有少数记者的行为不那么“规矩”,人家在介绍情况,不仔细听认真记,却在玩弄烟缸,或是拿起桌上的外烟翻来覆去地看;吃罢饭,见桌上还有整瓶的可口可乐,便塞进包里;更有甚者,竟然在会议室里,坐在沙发上用双脚去摆弄饮料瓶。如此举动,实在让人瞧不上眼。与这样的同行  相似文献   

19.
常听到有的农村通讯员说自己是“井底之蛙,天地太小,没啥可写。”我觉得,农村通讯员写稿的确有许多困难,坦只要肯吃苦、勤钻研,是能够出成绩的。我自己的经历就能说明这一点。去年仅半年多时间,我就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发表了14篇报道,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通讯员只要多听、多想、多跑,便大有东西可写。一次我去县城办事,满街人都在议论今天县上开的英模报告会上,本县一位税收同志获全国劳模,说他为收一元钱税在纳税人门口坐等了8个小时,人们发出喷喷的赞叹声。我决心去采访他。那天下着大雨,地里活干不成。我约了另…  相似文献   

20.
谈一点体会     
我业余时间搞新闻报道,已10多年了,采写稿件一干多篇。1982年以来,多次受到县里的表彰.1988年被地区教委授予“优秀通讯员”称号,四家新闻刊物报道了我的事迹。我初学写稿时,光凭热情,一个劲地写,寄出的稿子都石沉大海。有人笑我说:“光见你往外寄,咋不听广播响,报纸也没见登”。对风凉话,我只装没听见。我一方面找来关于写新闻的书籍看,一方面把写好的稿子送到南阳找编辑老师批改。老师们告诉我,要发现新闻,必须做到:眼勤看,腿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