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咏柳诗例说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柳"成为中国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2.
俞莉娴 《现代语文》2007,(5):125-125
婀娜,有轻盈柔美之意。例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唐張文成《游仙窟》:"華容婀娜,天上無儔;玉體逶迤,人間少匹。"《法苑珠林》卷五十六:"有一力士,手捉金杖一擬,四十萬眾人馬俱倒,手腳繚戾,腰髖婀娜,狀似醉容。頭腦陂峨,不復得起?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在柳州作《柳州戏题》诗。诗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复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诗虽为戏题,却是有感而发,感慨深远。“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用《甘棠》一典,表示自己虽无显赫的功绩政德传于后世,却在柳州栽种大批柳树,实行了一些有利州民的政策,于戏谑中透露出贬谪后不甘消沉和奋发自勉的心情。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南黔南”条云:“先柳子厚在柳州,吕衡州嘲谑之曰:柳州柳刺  相似文献   

4.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被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人绝句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从其所表现的主题来看,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类:(一)绘明媚春光,抒欣喜之情。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二)状凄凉凋敝,叹悲切之情。如: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商隐《柳》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金陵图》(三)摹依依之态,吟送别之情。这一类题材最多。如:灞岸…  相似文献   

5.
柳,古往今来一直是很多人笔下灵性之物的代表,自然古朴,情与意的化身.众人之柳众人爱,扬州之柳扬州赞.扬州自古就有"绿杨城郭"的美誉.柳,本是情意化身,扬州的柳较之别处,更显婀娜风情,有着深刻的扬州印记.从另一角度折射出扬州特有的文化内涵.文章试图对大众之柳和扬州之柳作一番阐释,以期对柳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杜老师: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中,要求会认的字"垂"是第二横最长。但是在三年级(上册)《风筝》一文出现的"垂头丧气"中,"垂"的第三横最长。在《一次成功的实验》中出现的"锤",也是第三横最长。在新华字典里"垂"的第二横最长。我想请教您,"垂"的哪一横应该最长?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八小学孙怡孙怡老师:"垂"字中间的一横(也就是您说的第二横)长。《新华字典》中"垂"的写法是正确的。杜永道  相似文献   

7.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最甚。那么,古人为何折"柳"送别呢?首先,柳音——留。古人以"柳""留"谐音,表示主人的挽留之心。  相似文献   

8.
南宋沈义父主张作诗“用字不可太露”,因为“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乐府指迷》)王国维力排沈氏之说,认为“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事。’若惟恐人不用替  相似文献   

9.
<正>古诗里那些关于植物的隐喻柳⊙"柳"的隐喻意义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用杨柳的依依之态喻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柳"又谐音"留",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而柳丝垂垂,纤纤拂动,正如送行人与行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在送别诗中,"柳"及其同源意象"柳絮""杨花""飞絮"等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如陈与义《古别离》:东门柳,年年岁岁征人手。千人万人于此别,柳亦能堪几  相似文献   

10.
香囊:见于《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课文洼为“香袋”。据上句文意来看,是一种挂于小帐中的饰物。但三国繁钦《定情诗》曰:“何以致叩叩?香囊垂肘后”。则又为随身佩饰。香囊垂于肘后,殊有不便,从古人的服饰习惯来看,当是系于后腰,手臂下垂后则在肘后。又宋秦观《滿庭  相似文献   

11.
<正>可见,气韵在书画作品中的表现,清、虚是"韵"的存生根本。明顾凝远《画引》中谓:"气韵或在境中,也在境外。"清恽格《南田画跋》中谓:"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用笔时须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些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戴醇士《题画偶录》中说:"笔墨在景象之外;气韵又在笔墨之外。然则境象笔墨之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鉴赏中,一些饱含深情、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柳"(2002年高考全国卷中对"折柳"寓意的考查:"柳"者,留也。寓有惜别怀远之意)、"雁"(2003年高考春季卷中--韦应物的《闻雁》与赵嘏的《寒塘》为何都写到了"雁":鸿雁传书,表达怀人怀乡之情)、"杜鹃"(2004年一高考卷中鉴赏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问词中"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啼血,传递游子思乡的哀切之情),此外还有"月"(约)、"长  相似文献   

13.
<正>"折柳"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柳"虽然只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事物,却常常是人们感情的引发点,更是离愁别绪的归结处,诗人的满腹难言之隐和满腔情愫也多借"折柳"倾诉。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本文试从民族感情积淀的角度,把握中国文学中"折柳"这一"离情"之物化,开阔对诗歌意象探究的视野。那么,离情怎么会与折柳有关联呢?一是"柳""留"谐音。折柳送别表示送行者对行人挽留不住,借"柳"表示留恋之意。二是与柳条顽强的生命力有关。《战国策》中讲到杨树枝"横树之则生,倒树之亦生,折而树之又生。"杨柳同科,习性相近,一株柳枝随便插到哪里,只要有水土,它就能够成活生长,适应性非常强。送行的人图个吉利,希望行者在外,能够服水土,随遇而安,于是柳枝成了这一愿望最好的象征物。三  相似文献   

14.
盛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唐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无暂息。万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宋朝诗人苏轼的《戏徐凝七绝》:"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相似文献   

15.
《诗经》描摹了许多美丽女子的形象,从"手如柔荑"的卫夫人到如"桃之夭夭"的新嫁娘,从"舒窈纠兮"的月下美女到"彼美淑姬"的姬家姑娘,她们或冰清玉洁,或艳若桃李,或娴雅婀娜,或温柔秀美,是她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浪漫与美好。而其中《氓》和《静女》描写的两位女子,形象更是那般可亲可爱。走进这两位女子的感情世界,感受她们美丽的气质和灵魂,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竹简《五行》篇第二章云:"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而依据帛书《五行》,此句以下还应校补以"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一句,与开头的结构完全相同。这提示我们关注《五行》篇"圣—天道—德之行"与"智—人道—行"线索背后更具根源意义的心灵环节——"忧"。  相似文献   

17.
在《诗经》中,描摹了许多美丽女子的形象,从"手如柔荑"的卫夫人到"桃之夭夭"的新嫁娘,从"舒窈纠兮"的月下美女到"彼美淑姬"的姬家姑娘,她们或冰清玉洁,或艳若桃李,或娴雅婀娜,或温柔秀美,是她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浪漫与美好。而《氓》和《静女》中的两位女子,形象更是那般可亲可爱。走进这两位女子的感情世界,感受她们美丽的气质和灵魂,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风情万种的柳树,古往今来,不知撩逗了人们多少绵绵的情思。一、折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者, 应为离别多。"(王之焕《送别》)折柳送别,这一民俗始于汉代。《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扬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  相似文献   

20.
拜谒柳湾     
正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再到宋代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应折柔枝过千尺……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再到现代毛泽东《送瘟神》(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人们或因柳抒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