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例2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师:以下各小题的空格里可以填哪些数?你的根据是什么?①13×5×6=13×(□×□)②19×□×□=19×(4×5)③25=□×□④16=□×□生1:……①②题是利用“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的规律把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这样计算时会来得简便,而③④题则是用乘法口诀进行改写。师(指生1):你讲得好。那么大家一起来看看,25×16,可以怎样计算能使之简…  相似文献   

2.
2002趣题     
新世纪第一年即将过去 ,现拟几道与数2 0 0 2有关的趣题迎接 2 0 0 2年的到来。题 1 :1 +2 +3 +…… +2 0 0 1 +2 0 0 2是奇数还是偶数 ?解 :因为 1、2、3、4、……、2 0 0 1、2 0 0 2这些加数是一奇一偶排列的 ,所以其中共有 2 0 0 2÷ 2=1 0 0 1个奇数。而 1 0 0 1是奇数 ,这说明所给加法算式中共有奇数个奇数 ,所以和一定是奇数。题 2 :计算 666…… 662 0 0 2个 6× 3 3 3…… 3 32 0 0 2个 3的积中各位数字之和。解法 1 :从 2 0 0 2位数退到 1位数6× 3 =1 8,1 +8=9从 2 0 0 2位数退到 2位数66× 3 3 =2 1 78,2 +1 +7+8=9× 2从 2 0 0 …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思考题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弹性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好素材。下面仅就一则思考题谈谈自己的管见。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 2 9页的思考题是 :观察前两个等式 ,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其他等式的□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1) 4 12 127=4 12 × 127;( 2 ) 2 23 135=2 23× 135;( 3)□ 134 =□× 134 ;( 4 ) 6 □ =6×□。对于这则思考题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一、积与和相等的数对的特点观察前两个等式 ,可以看出 ,这是两个数的和…  相似文献   

4.
有些数学题,用一般方法直接求解比较麻烦,我们可先研究它的简单情况或部分情况,从中受到启发,发现规律,进而找到解题方法。例12003个连续奇数的和与2003×2003的积相等,这2003个连续奇数中最大的一个是多少?分析与解:根据题意,连续奇数的个数与积中任何一个因数正好相同,而这2003个连续奇数太多了,我们不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尝试一下,从中发现规律:3个连续奇数:3×3=9=1+3+5,最大数3×2-1=5。5个连续奇数:5×5=25=1+3+5+7+9,最大数5×2-1=9。7个连续奇数:7×7=49=1+3+5+7+9+11+13,最大数7×2-1=13。……从上面三个算式的结果,我们不难…  相似文献   

5.
问题:试将20表示成一些合数的和,这些合数的积最大是多少?(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题)这是一道求合数积最大的问题。解题关键是弄清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寻找合数积最大的计算规律。意义:①一个数如果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例如:2、3、5、7、11都是质数。2是最小的质数。②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4、6、8、9、10、12都是合数。4是最小的合数。试算12=4+8=6+6=4+4+4(都是合数的和),合数积:4×8=32,6×6=36,4×4×4=64,以64最大。于是得出以下规律。规律:如果把一个数拆分成若干个…  相似文献   

6.
~~~不等号的右边是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应是2ab郾故反映这种规律的一般结论是a2+b2≥2ab郾例5考查下列式子,归纳规律并填空:1=(-1)2×1;1-3=(-1)3×2;1-3+5=(-1)4×3……1-3+5-7+…+(-1)n+1×(2n-1)=郾(2002年广东省佛山市中考题)分析本题的关键是确定-1的指数,通过观察可知,第n个式子等号右边-1的指数是n+1,故横线处应填(-1)n+1·n郾例6观察下列各式:21×2=21+2,32×3=32+3,43×4=43+4,54×5=54+5……想一想,什么样的两数之积等于这两数之和?设n表示正整数,用关于n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为×=+郾(2002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题)分析等号左边是两个…  相似文献   

7.
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练习六第7题,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85×27=185×□+185×□。有些学生是这样做的:185×27=185×3+185×9。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对乘法分配律没有真正理解:二是受125×88=(125×8)×11影响,形成负  相似文献   

8.
奇妙的“9” “9”这个数,特别奇妙,它与任何数相乘所得积的各位数字之和,必定等于9。 例:9×2=18 1+8=9 9×5=45 4+5=9 9×3=27 2+7=9 9×6=54 5+4=9 9×4=36 3+6=9 9×7=63 6+3=9 它并非仅限于1——9的数相乘。它与任何数相乘,所得积的各位数字之和都等于9。(如果积的各位数字相加之和不等于9,而是两位烽或多位数,可  相似文献   

9.
例1根据图1中前面两个圆里四个数的关系,填出后面两个圆里的三个数.解析:先观察前面两个圆里四个数字的关系.如图2,若从左下角起,顺时针方向数下去的四个数,分别叫做数A、数B、数C、数D的话,则它们的关系通过观察容易发现A+2=B,B-3=C,C×4=D.例如,第一个圆里四个数的关系为:5+2=7,7-3=4,4×4=16依据这一规律,可知第三个圆里的三个空白处应该填的数分别为:8+2=10,10-3=7,7×4=28第四个圆里三个空白处应该填的数分别为:12-2=10,12-3=9,9×4=36填出的结果如图3所示.图6图4图5例2把10、20、30、40、50、60、70七个数填在图4的小圈里,使得每…  相似文献   

10.
在一本奥林匹克数学书中有这样一道趣题 :图 1将 0到 9这 10个数字分别填在图 1的 10个黑点处 ,使相邻两数的乘积加 1都是完全平方数 .分析与解 我们用枚举的方法 ,凑数如下 :0× 1+1=12 ,0× 2 +1=12 ,… ,0 × 9+1=12 .又 1× 3+1=2 2 ,3× 5 +1=4 2 ,5× 7+1=6 2 ,7× 9+1=82 ,且 2 × 4 +1=32 ,4 × 6 +1=5 2 ,6 × 8+1=72 ,还有 8× 1+1=32 .图 2由此我们可得图 2 .仔细分析一下上述凑数的结果 ,发现如下三个有趣的性质 :(1) 0乘以任何数a再加 1,总是完全平方数 1:0 ×a +1=12 ;(2 )相邻两个奇数的乘积加 1是完全平方数 ;(3)相邻两个…  相似文献   

11.
例题与例文     
30×50=1500 50×30=1500 上面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所以30×50=50×30(数学第五册90页)。学习这道例题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两个数相乘,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一运算规律。常言道:“举一反三”。我们不妨借用这句成语打个比方。在这里,例题所担负的任务就是“举一”,这个“一”就是一条规  相似文献   

12.
问题:已知前面25个自然数的和是325:1+2+3+……+25=325。求接写的25个自然数的和,即26+27+28+……+50=?这是一道求连续自然数的和的巧算题。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或把数列中每项(每个数)拆分写成两个数的和,应用已知题设巧算。公式: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原式共有25个数(项),第一个数(首项)是26,最末一个数(末项)是50,可直接应用公式算和。也可以这样思考,先把每项以25作第一个加数拆分成和:26=25+1,27=25+2,28=25+3,……,50=25+25。然后再分组算和。解题方法:直接应用公式或先拆分再分组求和。解题:方法1原式=(…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七册第 1 0 8页有这样一道趣题 :先计算一下 1 2× 42和 2 4× 2 1的积 ,看看它们相等不相等。原来 ,1 2× 42可以改写成 1 2× 2× 2 1 =2 4× 2 1 ,所以 1 2× 42 =2 4× 2 1。这样的算式还有 1 2× 6 3 =3 6× 2 1等 ,你能再写出一个吗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 ,上述算式都有一个有趣的特点 :把每个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位置所得两个两位数的乘积与原来两个两位数的乘积相等 ,其数字的位置是关于等号对称的。对于这种与等号左右两边等距离对称且符号相同的等式 ,我们不妨称它为“对称等式…  相似文献   

14.
智趣园     
}}f*m"m}#**…口ⅫⅥⅡ#9*$F*∞;r1_一。。{0 找规律、利用规律填空: 1.考察下列式子,归纳规律 并填空: (佛山市2002中考) 1一(一1)0×1 1—3一(—一1)。×2 1—3+5一(一1)‘×31—3+5—7+……+(一1)“’’×(2”一1)一 .(∞为正整数) 解:观察各等式,左端是连续奇数的差与和相互交替,右端是(一1)”“次方与项数n的积,从而得到规律:应填(~1)”’×,2. 2.观察下列各式:÷×2一÷+2.詈×3一号+3,鲁×4===告+4,{×5一丢+5,…一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个数之积等于这两个数之和?设”表示正整数,用关于”的等式表示你猜想到的规律× 一; (西城区2002…  相似文献   

15.
拜读了贵刊92年第二期刊登的万如英同志的“有趣的两个数”一文,颇受启示。经笔者探讨补充如下: 万文所选的两个数,属于“数型”问题,探讨此类问题能把算术与数论和代数相互联系起来,可以发现特殊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获知数学领域中的许多重要内容,这对教师的业务提高很有帮助。数型问题趣味性强,新意浓,它包罗万象,无固定的模式可套,无现成的规律可循。因此,必须要考察具体数字模型,寻找出规律,方可趣题妙解。如,由观察特殊数型1 1/2+3=1 1/2×3,1 1/3+4=1 1/3×4,……可以获得:(1+1/n)+(n+1)=(1+1/n)×(n+1);由考察数型1-1/2=1×1/2,2-2/3=2×2/3,……可得:n-n/(n+1)=n×(n/(n+1));由研究数型1 1/3+2/3=1 1/3÷2/3,2 1/4+4/3=2 1/4÷  相似文献   

16.
用“加减凑整法”计算两位数乘法 ,比较简便、迅速。其方法是 :两个因数相乘 ,可以从一个因数上减去一个数 ,减去的数加到另一个因数上 ,将其中一个因数减成整十数 ;或将另一个因数加成整十数 ,再把加 (减 )后得到的两个数相乘 ,最后加上原来两个因数与加成 (或减成 )的整十数之差的积。例如 :1 . 86× 67=( 86+7)× ( 67-7) +( 86-60 )× ( 67-60 ) =93× 60 +2 6× 7=5 5 80 +1 82 =5 762或 86× 67=( 86+4 )× ( 67-4) +( 90 -86)× ( 90 -67) =90× 63 +4× 2 3 =5 670 +92 =5 7622 . 83× 76=89× 70 +1 3× 6=62 3 0 +78=63 0 8或 83…  相似文献   

17.
问题:下面是一个算式:1+1×2+1×2×3+1×2×3×4+1×2×3×4×5+1×2×3×4×5×6这个算式的得数是不是某个数的平方?(华杯赛决赛面试题)这是一道判断平方数的问题。解题关键是熟悉完全平方数的末位(即个位)数字的特征,先算出得数的个位数字是多少,并和它进行比较。从12=1×1=1,22=2×2=4,32=3×3=9,42=4×4=16,52=5×5=25,……,102=10×10=100发现下面特征:特征:完全平方数的个位数字只能是0、1、4、5、6、9这六个数中的一个。如果不是,便不是完全平方数。解题方法:先算,得数的个位数字=各加数个位数字相加所得和的个位数字。再应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编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6页有一思考题:一个整数(用□表示)与一个小数(用△表示)的和正好等于它们的积,它们各是多少?□+△=□×△ 此题找出一组解或数组解并不难,但要求出所有解,就会感到无从下手。用枚举法,便可找出其中规律,进而求出所有解。□是整数,我们可以从1开始逐个代入,用解方程的方法(未知数是△)求出△。 □=1时,有1+△=1×△,无解。 □=2时,有2+△=2×△;△=2,不合题意。 □=3时,有3+△=3×△,△=1.5,符合题意。  相似文献   

19.
数式求值问题 ,内容丰富 ,灵活多变 ,是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 ,故人们常说 :“无数式求值不成卷”是有一定道理的。该文归纳了部分解题技巧方法 ,谨供参考。一、求值巧拆项 :例 1:若 |a - 1| + |ab - 2 | =0则 :1ab + 1(a + 1) (b+ 1) + 1(a + 2 ) (b + 2 ) +…… +1(a + 1986 ) (b + 1986 ) =    。( 1986年上海初一数竞题 )解 :由题设得 :a - 1=0 ,ab - 2 =0 ,∴a =1,b =2故原式 =11× 2 + 12× 3+ 13× 4 +…… + 11997× 1998= ( 11- 12 ) + ( 12 - 13) + ( 13- 14 ) +…… +( 11997- 11998) =1- 11998=19971998。二、常值巧换元例 2…  相似文献   

20.
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并使其转化成解题技能与技巧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因此 ,如何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谈谈几点做法 ,供大家商讨。一、针对重点知识设计层次练习对于数学中的重点知识 ,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拾级而上的练习。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 ,当概括出“在除法里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的性质后 ,让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 1)基本题 :5 7÷ 3 =( 5 7× 5 )÷ ( 3×□ ) ,5 40 0÷ 3 0 0 =5 40÷□ =5 40 0 0÷□ ;( 2 )发展题 :根据 1690 0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