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月》:周族的农业史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一首十分特别的诗,因而它有一系列的难解之谜.本文从土家族史诗《摆手歌·农业劳动歌》入手,获得一种理解《七月》的新的理论视角:农事诗是东方农业民族农业开创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七月》当与《公刘》同一机杼,当是周人在豳地时以农业兴国的历史的记述,它应当是周人农业史诗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七月》的一系列难解之谜都容易理解了.  相似文献   

2.
夏商时期,周先公不窋、鞠陶、公刘迁居犬戎豳地之间,以农立本,繁衍生息。《诗经·周颂·载芟》《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大雅·公刘》三首诗全面描述了不窋三代在北豳艰苦创业、积蓄力量、奠定基础、不断壮大的过程。《载芟》主要描写了周人窜于犬戎,伐木开荒的艰难立足;《七月》主要表现了周人因地相宜,取材而用,最终形成了农业为主、畜牧为辅的综合农耕经济,极具豳地特色;《公刘》则反映了周族武装迁徙、军队垦田,在豳地建国的壮举。笔者认为这三首诗完整展演了周人在北豳立足、发展、壮大,创业成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豳风》不是西周的诗《豳风》在《诗经》中是十五国风之一,包括诗歌七篇:《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  相似文献   

4.
《豳风·七月》与北豳先周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正统史著、地方史志以及民间文化遗迹遗俗相结合的角度,考察“诗豳”的地域涵盖,便会认为《风豳》之“豳”不但包括传统解释的古南豳(今陕西旬邑、豳县一带),还应该包括被传统解释忽视了的古北豳(今甘肃庆阳一带)广大地区。因而,以北豳先用文化遗存的大量事实,论述周先祖在古北豳的农事活动及其在《七月》一诗中的反映,理清周文化发展史的源流,并确解《七月》之章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张珂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99-100
《诗经·豳风·七月》以季节月份为线索给后人完整地展现了豳地的风俗风貌。根据这首诗歌所讲述的内容,将其归类为四季,并集中展现不同季节的不同的自然人文风俗。这对于研究周人生活习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豳风·七月》是一首典型的农事叙事诗,从各个方面客观的描述了当时贵族对农夫的役使及其农夫们的艰苦劳作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生活习俗和礼仪。因此,在解读《豳风·七月》这首诗时,不仅要弄清楚诗中词句的含义,而且还要清楚明白诗词中的习俗和礼仪。个人认为在其释义时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学说,力求释义解读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古北豳是周人的发祥地,周先祖曾长期在这里生产生活。因此,在周人初期创业的历史过程中,它所处的位置不可小觑,并对以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豳风·七月》便是周人在"农本"思想的指导下对一年劳动生活的忠实记录。其中对周人的一些生活场景所作的描述,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传承下来的陇东地区的民俗有着许多共同、共通的地方。文章通过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蚕桑之事、所使用的农具、所种植的农作物、酒的酿造、逢事必宴饮、祖灵崇拜及对长者的尊敬七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说起悯农诗,通常都会追溯到《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首农事诗,《豳风.七月》细腻地展现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农家之苦及收获之乐,阶级对立与贫  相似文献   

9.
《豳风·七月》的作者熟知农事,熟悉农奴和领主两个对立阶级的生活,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在诗中能将农奴和领主的不同感情融为一体,因而其作者只能是农官。  相似文献   

10.
《诗·豳风·七月》是一首颇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篇,它真实、朴素、具体地叙述了西周前期豳地的农事生活,以一幅幅白描的画面反映了农奴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此诗的第三章写农奴由春到秋的桑织之事,与第二章写春天女子采桑采蘩的内容不相重复,在此章中用很多诗句来写对桑树的管理与培植: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对《诗经·豳风·七月》的主题问题众说纷纭。将从叙事学角度出发,从《七月》的叙述者、作者与和诗中人物间的关系着手,循着女主人公的生活成长轨迹,对《七月》进行主题解读。试图在主题不确定的现状中,发现《七月》在农事外表下隐藏的先民们对爱情的歌颂和对生活的礼赞。  相似文献   

12.
在《诗经》305篇作品中,许多篇目与植物有关,而又有相当一部分植物在农事主题中出现。梳理、分析《诗经》植物的文化渊源、农事主题中各类植物以及农事主题中的植物与祭祀之文化内涵,可以管窥《诗经》中的植物在农事主题中的应用及其文化意蕴,从而透析周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田园诗一般认为肇始于东晋的陶渊明,陶氏同时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语),实则继承了先秦《诗经》中以《豳风·七月》为代表的侧重农事题材和以《卫风·考》、《陈风·衡门》为代表的表现隐逸思想的两大诗歌系统。陶氏之后的田园诗如唐代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作品却偏重于隐逸。  相似文献   

14.
对《诗经·豳风·七月》中的"猗彼女桑",历来注家是说法不一,分歧主要在对其中的"猗"、"女桑"两个词义的理解上。本文通过古今农书的佐证和文义的辨析,得出"猗彼女桑"不是一个农事行为的描述,而是劳作后事物景象的描写。  相似文献   

15.
赵华  王锐 《现代语文》2007,(11):123-123
《豳风》是《诗经·国风》中最早的诗,共七首,均产生于西周。《东山》是《豳风》中周公东征时期写的诗歌,属《诗经》中的征役诗。有人认为诗的作者就是参加这次东征的士兵。这首诗意蕴丰厚,笔法摇曳,堪称《国风》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史诗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以西方的史诗概念来衡量东方农业民族的史诗。史诗本应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诗体叙述。对于东方农业民族而言 ,农业史是史诗的重要内容 ,土家族的《摆手歌》提供了东方农业民族史诗的范例。据此 ,《诗经》中讲述周人的起源史、农事史、迁徙史、西周开国史的叙事诗 ,是周人史诗的主体部份 ,相关的颂神诗则是史诗的副歌。周族的史诗并非只有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为数不多的几篇 ,《七月》、《周颂》、《大雅》及《小雅》中的部分颂神诗是周人祭祀祖先、演唱祖先史迹的诗歌 ,是周人史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诗经·豳风·七月》的主旨及其论争的意义,将《七月》从“显示阶级社会的不合理”和“被剥削的痛苦”的诗还原为一首普通的农事诗,解读其中的深层文化底蕴。文章从恋土乐耕的情感方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血亲人伦的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论证了《七月》所表现出的华夏民族文化心理,并由此而进一步探讨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意义及其地位。  相似文献   

18.
<豳风·七月>的作者熟知农事,熟悉农奴和领主两个对立阶级的生活,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在诗中能将农奴和领主的不同感情融为一体,因而其作者只能是农官.  相似文献   

19.
论《豳风》     
<诗经*豳风>的创作时期多在西周,<七月>一首或早于周初;所在地域可能是北豳而非南豳;特色一是表现了周族世代先祖擅长农业的传统,二是表现了对和平生活的急切向往,三是有的比兴手法与<易>的同类爻辞非常相似,显示了西周早期诗歌的某种风彩.这些使其在十五国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豳风·七月》是一首记事性的诗。其记事的方式,历来认为主要是以衣食为主线,记叙农事风俗的内容,和以四时十二月为时序的月令方式。然而在细读后,发现诗中还包含有按文王八卦序的记事方式。通过比照与文献征引,基本上能确认这一事实的存在。《七月》诗与文王八卦的结合,进一步反映了周民族古老深厚的文化精神,也为八卦与农业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