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而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喜怒哀乐,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往往因周围的客观景物而触发,诗词中的客观景物亦因此而蒙上主观情感的色彩,“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正说明情与景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情随事生,景随情异”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为什么“一切景话皆情语也”?在一首抒情的诗词中,怎样才能做到情景“妙合无垠”呢?我们不妨读一读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相似文献   

2.
辨析“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是正确认识《物色》意旨的关键。此二句所指有别,并不同义。前者指的是观察,描写外物的气态形貌;后者指的是表达,运辞布采形成文章。“随物以宛转”是就写气图貌来说的,“与心而徘徊”是就属采附声而言的。二句概括了刘勰对写景文的构思与传达的认识。《物色》是运用《神思》至《附会》诸篇中有关写作、修辞等方面的主张附论写景文的问题,它既有创作论的内容,又有修辞论的内容,因此,今本《物色》置位允当。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物色》一文论述了自然景物对写作的触发:情以物迁;创作主体与自然景物的关系:随物宛转,与心徘徊;表现自然景物的方法和标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自然景物与文章写作关系之根本:江山之"助",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描述了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心物感应现象,更从根本上指出了自然景物与文章写作的关系及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应有的地位作用,显然属于更为宏观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心物关系是文学理论中一大问题,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在西方提出和解决是在14、15世纪文艺复兴以后,而中国则早在反映西周时期生活的《诗经》中就以"赋比兴"方法揭示了自然与人的文学关系。儒家提出"比德"说,道家提出"齐物"说,这两家都重视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提出了"心物宛转"说,既是对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文学关系的一次理论总结,又开启了唐以后的情景交融论。刘永济、徐复观、王元化三家结论基本一致,都认为"心物宛转"说的核心思想是"心境交融"或"心物交融"。论文在心理学意义上作出新的阐释,认为刘勰提出的从"随物以宛转"到"与心而徘徊",其旨义是诗人在创作中要从对外在世界物貌的随顺体察,到对内心世界情感印象步步深入的开掘,体现了由物理境深入心理场的心理活动规律。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是诗人建构的审美心理场,"我"与景物已化为一体。因此,"心物宛转"说承前启后,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现在,诗歌多如牛毛。好的诗歌,给人以力量和信心,又给人以光明和远景。人们读着这样的诗,思想便进入令人神往的境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随物宛转,迁想妙得,从而使人获得美的陶冶和艺术的享受。但也有些诗,“超脱”现实,音调低沉,意境阴晦,缺乏革命感情,充其量不过是“小我”的呻吟而已。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杨霞 《教育艺术》2002,(7):28-29
心理辅导员既是“辅导者” ,又是“示范者”。在一定程度上 ,辅导员的人格修养与辅导效果成一种正比的关系。心理辅导员的人格修养很重要 ,用中国古典文化提升心理辅导员的人格修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古典文化浩瀚如海 ,博大精深 ,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深刻的智慧 ,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 ,辅导员领会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心理学内涵 ,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 ,对于建构科学的理论根基 ,形成本土化的心理辅导体系 ,有着实际的意义。下面 ,我就从五方面谈一谈自己的领悟。一、“随物宛转 ,与心徘徊”———辅导员的客观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物…  相似文献   

7.
“婉转”和“宛转”问:《迷人的天山牧场》(第九册)中有这样一段话:“夜风就会送来冬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句子中有“婉转”一词,有的教材用的是“宛转”,请问:“婉转”和“宛转”有什么不同?菏泽刘楼小学语文组答:“婉转”和“宛转”在表达“说话温和而曲折”这一意思时是一组异体词,可以通用。按使用的实际情况看,使用“婉转”的较多。“宛”的语素意义是“曲折”,“婉”的语素意义是“委婉”、“柔顺”,所以在表达优美动听的话语或歌声、鸟鸣声时多用“婉转”。哈萨克牧女们的歌声是优美动听的,…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永远是人类的朋友,当你疲惫时,它用清风安抚你;当你失意时,它用明月慰藉你。你在都市里奔忙,是她把你揽入怀抱,你浸润了她的雅趣;你在田地间劳作,是她给你送来诱人的果香,你吸收了它的精灵。选好心镜,把它摄入你的胸中吧!让自然之美流淌在你的笔端,让心弦随着自然而律动,关键是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在文中体现景物的特征。一、领悟景物特征的内涵文章中的“景物特征”不同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特征”是纯粹客观的,而文章中“景物特征”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即:自然景物的客观本质特征、自然景物的主观化的特征。1.自然景物的客…  相似文献   

9.
石英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170+172-170,172
文学欣赏是一个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因为欣赏主体的特殊性,幼儿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独特之处。本文认为,幼儿的文学欣赏活动需要注意幼儿审美接受的情感性、动作性和想象创造性三个方面特征,合理调动这些因素,注意文学作品本身特征与幼儿心理特征的契合,做到"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幼儿对文学的欣赏才会成为一种自由自在令人愉快的游戏。  相似文献   

10.
在记叙文学习中,写景状物文的阅读往往让同学们有点头疼,甚至读后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感觉。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能掌握一些阅读此类文章的技巧和方法。一、把握景物特征景物是有其特征的。一提到竹子,大家就知道它“虚心、有节”;提到梅花,就知道它“傲寒凌风、坚贞不屈”;提到菊花,就知道它“恬然自处、傲然不屈”。我们在阅读时应首先明白作者写的是什么;在自己的眼中,该景物有何特征。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二、明白景物与人的关系作者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往往对景物的态度也不同。陶潜爱菊,苏轼爱竹,刘禹锡爱莲,真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美学角度阐析了《文心雕龙·物色》篇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物色”的意思并不等同于“物”,而侧重点在于事物的外在形态(形式美),即在于自然事物的样态与人的情感结构的对应性。作者认为:《物色》篇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物感思想,同时,又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物──情──辞三者关系,描述了从“诗人感物”到审美意象物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突破。文章指出:刘勰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物感”,那样只注意物对心的感发,视主体为被动接受,而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与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由此,阐发了“兴”的主体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12.
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  相似文献   

13.
一、本单元作文训练基本要求本单元作文的范围是“写物寄意”类的散文写作,要求是抓住景物特征,恰当类比。“写物寄意”,“写物”是方式、手段。它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是描写具体事物。“寓意”是寄寓作者要抒发的文旨。它是写作之目的。借某种能寄寓作者的思想、观点,表明作者的感情倾向性的事物的描绘来表述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本单元写作训练的要旨。要达到上述的“要旨”、“单元训练”要求做到“抓住景物特征”,“恰当类比”。这两条是评价本次作文是否达到要求的两个重要标准。向学生布置本单元作文训练要求时,宜明确列出这两条。二、本单元作文技法指要  相似文献   

14.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自然现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山河湖海,风雷雨电,晨昏午晚,园林乡野……这些事物交错组合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如何让自己笔下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抓住特点细观察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因此,在观察中,要注意选择最能显示景物特点的部分,善…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呢?我想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几篇小说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展示时代背景,深化主题思想小说三要素之一就是环境描写,好的环境描写不仅是一幅风景画,而且是一幅社会风俗画。它既是主人公活动的典型环境,也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开头,描述小弗朗士去上课的那段路上,作者为我们展现的一段文字:“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天真、幼稚、贪玩的小弗朗士一味欣赏着美好的景色,倾听着清脆悦耳的鸟声,一切对他来说是那么舒坦…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写作文,文章中总会出现各种景物。我们想想看,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能离开景物描写吗?事情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具体的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是有着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景物;人的活动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的,这活动的环境之中是少不了景物的。但是,作文里的景物描写又不是单纯地为了写景物而写景物,一般说来,景物描写总是跟“事”与“人”有关联的:或者会使事情发生的地方变得更加具体可感,或者会使人物的思想情感更自然地流露出来。就是在以写景物为主的作文里,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感。正因为景物描写在作文…  相似文献   

17.
给心放假     
此文出彩不在文后老生常谈的“议论”,而是“送瓢”后的景物描写——它是“心中有广阔天地”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江亚丽 《学语文》2002,(4):38-38
景物描写在《红楼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并且别有意境,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景物描写与情节发展 大观园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生活环境,大观园的建造,正是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鼎盛时期的标志,此时之景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气。“佳木葱茏,奇花闪烁”。“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真是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宝、黛的爱情种子,也在这暂时平和温润的土壤中萌芽、生长。这个时期,无论是春天喷  相似文献   

19.
春天在哪里     
课堂训练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背一背给爸爸妈妈描绘一首春天的古诗,说说诗句描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找一找你眼中的春天什么样?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画一画在右边的画框里画一幅美丽的画,告诉爸爸妈妈,图上的哪些景物是你找到的春天。  相似文献   

20.
《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形神俱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它就象一幅经纬交织、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的立体的“长卷”。它使人产生一种对祖国西北边疆的美丽景物和幸福生活的赞美、热爱的激情,个中原因就是它蕴含了诸种美育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