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曾参与编辑或撰稿的报刊有《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晨报》、《时事新报》、《庸言》、《大中华》、《解放与改造》等,他的一生积累了大量的办报经验和新闻思想,可以说是他是我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我们研究他的思想,来对比当今报刊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伉俪     
在我国新闻史上,有好多夫妻携手奋斗,献身新闻事业的佳话。梁启超——李惠仙梁启超是维新派报刊政论家。他曾经主编过《中外纪闻》、《时务报》。戊戌政变后,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其妻李惠仙于1898年7月,同  相似文献   

3.
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与康有为联袂发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已经永远载入史册。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是以创办报刊为肇始的。梁启超这一时期十分活跃的报刊活动直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进程。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一开始便主要从事报刊宣传工作。他从1895年编辑《万国公报》起,到1920年欧游回国主编《改造》杂志后正式脱离报刊界止,报馆生涯长达27年之久,主编报刊在10种以上。维新时期是他报刊生涯的开始,但他以澎湃的热情投身于此,仅1895年至1898年期间,他就参与了《万国公…  相似文献   

4.
张怀俊 《新闻知识》2007,(12):76-78
梁启超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报人和报刊政论家,被誉为"舆论之娇子"。他从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开始其报刊生涯,一生创办和领导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从1895年开始参加《中外纪闻》的办报工作到1922年《改造》停刊,梁启超的办报活动长达27年。在这27年间,由他亲自创办和主持的报刊有11种,得到他支持和指导的报刊有6种,此外还有许多报刊经常请他撰稿。除了发表过大量关于时政国家的政论性文章外,  相似文献   

6.
过去,人们都以为梁启超最早一篇议论报纸的文章,是1896年8月9日发表在《时务报》(第1期)上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以下简称“甲文”)。其实,早在一年前,即1895年9月,梁启超就为北京《万国公报》(第18期)写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前,回顾一下马克思及社会主义是怎样被介绍到中国的早期历史,是颇有意义的.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的名字,是在1899年.这一年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第123期连载的李提摩太的一篇译文中,曾经两次提到马克思其人(一次译为马克思),称他为"百工领袖",称他的学说为"安民新学".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因是译作,不涉及他本人的观点.1902年9月15日出版的第十八期《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提到马克思其人,译作"麦喀士",并称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此后在《新民丛报》、《大公报》上也陆续刊载了一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办刊     
梁启超办刊在我国近代期刊史上,梁启超(1873—1928)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作为著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之一,他办刊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1895年,为推动维新变法,他的老师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杂志,他担任主要撰稿人,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力倡变...  相似文献   

9.
《苏报》是近代中国社会影响很大的政论性报纸,因为它激发了“苏报案”巨大风潮,是满清王朝第一次以政府地位与人民打官司的报纸出版物,特别是它棱角峥然的社论造成很大的社会反响。《苏报》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6月26日在上海创刊,这正是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以后波诡云谲的岁月,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孙中山的广州起义,梁启超的反清卖国等大事都发生于此时。维新派为使改革的思想深入人心,多方面开创宣传阵地,诉诸舆论,各地纷纷创办报纸杂志,如《中外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脱颖而出在时代前列,报刊的活跃也在此时陡然转上高峰。但是《苏报》创立之时并  相似文献   

10.
刊林漫步     
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的说法,在西方早已流行。在我国,则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有人提出.而第一个持此说法者,便是梁启超.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此文中,梁启超提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他把办报与强国联系起来了.接着他又说:“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相似文献   

11.
长不过梁启超的社论谈到近代中国报界,若论骄子,梁启超是当之无愧的。他刚20岁就随老师康有为致力于维新改良运动,先后创办和主持过《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许多维新派的重要报刊。他文思敏捷、笔锋犀利,一生留于世上的文字达1500万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时务文体”,为时人争相仿效,影响了一代文风。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和胡适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缘分。本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先后发表过《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和关于论“墨学”的论著,胡适后来在《四十自述》中说,他的书,“给我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正如《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的作者罗志所指出的:“胡适治学极受此文的影响是无疑的。” 1918年11月,经友人介绍,梁启超和胡适在天津首次相会,相会的机缘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清朝晚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总体概貌,在此基础上重点介述了《万国公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推介、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泰西民法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清朝晚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烈宦寇连材传》考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连材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太监。梁启超感其义烈千古,为之作传,题曰《烈宦寇连材传》,使其事迹得以广泛流传。但是,梁启超之作寇传,多采自传闻,因此,他的记述有不少可疑之处。兹择其要者数事以考之。  相似文献   

15.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蜚声中外的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政论家和新闻工作者。他从1895年22岁创办《中外纪闻》,到1920年47岁正式脱离报馆工作,先后达25年之久。长期的办报生涯,使他对报纸的性质、任务、作用与宣传策略等问题,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他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整个活动当中,创办报刊是这一活动特具声色的一部分。他的全部活动几乎不能和他创办报刊分开。他的“报馆生涯”始于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到1920年由欧洲回国“正式脱离报馆生活”,先后达二十五年之久,主办的报刊有十余种之多。他创办的报刊是他呼吁救亡图存的主要阵地,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办报贯穿了梁启超一生的政治生涯及主要活动,使他能够执笔为文,随兴所至,无所拘束,无所限制,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本文拟对其所办的报刊作一粗略的研究,并从中看看我国近代社会中资产阶级改良派所从事的报刊出版事业之一斑。一、办报思想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特别是梁启超本人思想的复杂性,使人很难对他各个阶段的办报思想及活动情况作一准确而又简略的概括,只能把他的一生大致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其办报宗旨亦随之分为两个阶段。1904年以前,是他的政治生涯向上的时期。在这期间,他办报的宗旨有四:一是议论朝廷,阐发政见,针贬时事。《清代学  相似文献   

18.
张季鸾一生中曾参与编辑、创办过多种报刊,而其最辉煌时期当属1926年至1941年逝世前主持《大公报》这一阶段。他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总主笔,在这一时期,他撰写的《大公报》社评(即社论)曾经在当时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他对中国现代报刊评论写作形式和论述内容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公报》的老报人曹谷冰曾概括张季鸾的政论“如昌黎,如新会,无僻典,无奥义,以理胜,以诚胜,故感人深而影响远。”①这里的“昌黎”即唐代韩愈,“新会”即为梁启超。韩愈和梁启超为文之道皆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他们主张文以立言,而语言…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认为目录具有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唤起民众的社会作用,主张目录学为社会服务。他编撰的《西学书目表》,是首创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的书目分类法。他重视书目的阅读指导功用并把它上升到学者自立和国家自强的高度。他发表《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一文,对研究佛经目录卓有成效。他对近代中国目录学的广泛深入研究及其目录学理论和实践的巨大成就,带动了目录学研究,开一代研究之新风。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天地》2010,(12):41-43
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在《三十自述》里,他交代了自己出生的时代背景:“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