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家萍 《科学教育》2007,13(2):56-58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科学素养培养是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科学精神是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基本内涵是实事求是,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是自由探索、怀疑批判、大胆创新和严谨求实。科学精神的培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人民中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学教育,是将传统的“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新的科学教育。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实施这种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良好素质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1.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之发展而发展。具体科学是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研究对象有明确的区分。不能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科学观念是指人们对科学对象、科学过程的本原和本体的见解或意识,即对科学对象持有的整体观点。就科学过程而言,科学观念包括人类为什么想、怎么想、想出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想等一系列问题。科学观念不同于科学概念,前者是统领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潜在意识,是对科学本质的心领神会,后者则是科学认识和实践中思维的基础。科学观念也有别于科学思维,后者是在前者的指导下,对科学事实和科学现象的间接概括的有意识反映,科学观念影响并规范着科学思维。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对科学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如果我们只把科学理解为书本知识,那么我们的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就可能是传授书本知识,具体做法就可能是教师讲科学,幼儿听科学。这种教育实际上违背了科学的本质要求。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人们以严谨的态度,运用严密的方法(如观测、实验等),发现并论证关于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结构、功能及变化发展规律的知识。科学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质内容:第一,科学是求真的活动,科学是不断追求认识完善、精确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真理被坚持和谬误被修正。因而科学需要严谨、公正的态度,需要人们不盲从权威、富有批判创新精神。第二,科学需要运用严密的方法。科学是项很精确的工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化学核心素养蕴涵科学精神。化学观念是科学精神的宏观体现,科学思维是科学精神的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培养途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则体现着其价值取向。文章分析了科学精神的内涵、价值,提出了从巧用化学史实、发展科学思维、经历科学探究等途径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顾建 《陕西教育》2006,(4):15-15
科学观念是指人们对科学对象、科学过程的本原和本体的见解或意识,即对科学对象持有的整体观点。就科学过程而言,科学观念包括人类为什么想,怎么想、想出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想等一系列问题。科学观念不同于科学概念。前者是统领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潜在意识,是对科学本质的心领神会,后者则是科学认识和实践中思维的基础。科学观念也有别于科学思维,后者是在前者的指导下,对科学事实和科学现象的间接概括的有意识反映,科学观念影响并规范着科学思维。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郑青岳 《物理教师》2008,29(4):19-20
在《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把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分为“科学探究”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五大领域,其中科学探究居于第一领域,由此看来,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是科学课程的内容,这一提法是全新的,它反映了我国科学教育工作者对科学、科学课程认识上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一是科学知识与技能,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科学行为与习惯,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最核心的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而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  相似文献   

11.
当下,小学科学教育明显处于"低谷"。究其原因,一是科学课程地位低下,二是科学师资力量薄弱,三是评价制度相对缺失,四是科学教育经费不足。为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应当提升科学课程地位、加强科学师资力量、完善相关评价制度、加大科学教育投入。  相似文献   

12.
1科学本质与科学本质教学 一百多年来,科学本质的涵义随着科学、科学哲学、科学教育等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目前科学教育界对科学本质涵义的诠释并不完全一致。美国科学教育专家李德曼认为:科学本质是科学认识论,科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或者与科学知识发展相一致的信念与价值。科学本质内涵包括七个方面:①科学知识是暂时的,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
武元英 《考试周刊》2007,(26):108-110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首要问题,但时至今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非但未得到解决,反而陷入了困境,甚至得出科学沦为与宗教、文学、巫术为伍的结论。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全面、正确地指出和把握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科学素质是我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是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要素的综合反映。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本质与宗旨的内在统一。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课堂是启蒙教育的基地,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养成。因此,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教学方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新课程实施之  相似文献   

16.
科学问题是科学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已知背景与未知的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映。科学问题所反映的未知内容在不断地深化与拓展,即科学问题是进步的。而进步的动力是什么呢?科学问题的内在矛盾是科学问题进步的根本动力;科学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是科学问题进步的直接动力;科学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社会需要是科学问题进步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骆建江 《科学教育》2005,11(6):25-26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总目标,科学素养是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要素的综合反映。而科学探究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会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特别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新课程《科学》在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现结合浙教版7年级《科学》第一册第二章《常见的植物》中的《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以下简称“蝴蝶”)这一节为例来谈指导科学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所以 ,科学素质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明确科学素质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需要科学素质的内涵和外延非常深刻而广泛 ,包括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以及科学本身的等方面 ,单就科学本身而论 ,科学素质应当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高等教育加强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五个方面的教育 ,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根本 ,科学素质、文化素…  相似文献   

19.
科学观念是指人们对科学对象、科学过程的本原和本体的见解或意识,即对科学对象持有的整体的观点。就科学过程而言,科学观念包括人类为什么想、怎样想、想出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想等一系列问题。科学观念不同于科学概念,前者是统领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潜在意识,是...  相似文献   

20.
科学素质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素质。科学素质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综合反映。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灵魂。因此,对于化学实验教学来说,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笔者下面谈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科学素质训练和培养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